《绿色蝈蝈》教学实录 呼市八中初一10班全体同学 学习者 赤峰市敖汉旗教育研究室葛晓华 学习过程 课前学生按要求自学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理清写 作思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 字词要会读、会写、会解、会用。 2.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并做关键信息摘要笔记,准备交流。 、课上师生交流、研讨 (一)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按要求独立阅读了《绿色蝈蝈》,这 节课我们来共同阅读这篇文章。首先让我们一同走近作者。谁来给大 家介绍你所了解的法布尔? 学生1:法布尔于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 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 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学生2:我来补充,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 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学生3:我接着说《昆虫记》。《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 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还有若 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教师:同学说的很好。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他弟弟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 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本文就选自《昆虫的故事》。那我们快快读 读他的《绿色蝈蝈》,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知识、趣味、美感、思 想?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默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要求) 边读边思考边标画边批注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2)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3)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 (8分钟后交流。) 学生4:我先来说绿色蝈蝈的外表。第4自然段“这种昆虫非常 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绿色蝈蝈》教学实录 学习者: 呼市八中初一 10 班全体同学 赤峰市敖汉旗教育研究室 葛晓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生按要求自学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理清写 作思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 字词要会读、会写、会解、会用。 2.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并做关键信息摘要笔记,准备交流。 二、课上师生交流、研讨 (一)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按要求独立阅读了《绿色蝈蝈》,这 节课我们来共同阅读这篇文章。首先让我们一同走近作者。谁来给大 家介绍你所了解的法布尔? 学生 1:法布尔于 1823 年 12 月 22 日,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 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 19 岁 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学生 2:我来补充,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 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学生 3:我接着说《昆虫记》。《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 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还有若 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教师:同学说的很好。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他弟弟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 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本文就选自《昆虫的故事》。那我们快快读 读他的《绿色蝈蝈》,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知识、趣味、美感、思 想?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默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要求) 边读边思考边标画边批注: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2)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3)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 (8 分钟后交流。) 学生 4:我先来说绿色蝈蝈的外表。第 4 自然段“这种昆虫非常 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同时站起三位同学,有两位男生,一位女生,两男生让女生先 说。) 学生5:对,它长得非常漂亮。它的有叫声还很特别。我给大家 读读第3自然段。 教师: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着重号标注出这段中写它的叫声的关键 词句。 (女生读的很仔细,同学们认真听,并随时标画词句。) 教师:谁来清楚、响亮地读读自己标画的关键词句。 (学生非常踊跃) 学生6:有“尖锐”,“急促”,“清脆”,“柔和”,“微 弱 喑哑 学生7:还有“窃窃私语” 学生8:还有“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千皱的薄膜隐隐约 约的窸窣作响 教师:好,这些词都说明蝈蝈的叫声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9:清脆、柔和、婉转悠扬。 教师:第5—10段写的是它的什么习性?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教师:谁站起来说? 学生10:写了绿色蝈蝈吃的习性。 教师:好,可以说是写它的食性(板书)。那同学们再看蝈蝈具 有哪些食性呢? (有两个同学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坐着说) 教师:看看课文,标出关键词句,再来说。其他同学边听边补充 完善自己的标记哟。 学生11:第⑥段说它喜欢“吃蝉” 学生12:第⑦段中说它“酷爱甜食 学生13:第⑧段中还说蝈蝈爱“吃昆虫 学生14:第⑨段中有“还吃青草” 学生15:第⑩段中说“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 学生16:我再给大家补充,蝈蝈不喜欢吃莴苣叶,它吃同类是 吃已经死去的同类的尸体,不是吃活的。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细致,说得都也正确。由此看出蝈蝈具有怎 样的食性呢? 学生17:啥都吃。 学生18:不太准确,可以说它是杂食动物。 学生异口同声:对,它是杂食动物
(同时站起三位同学,有两位男生,一位女生,两男生让女生先 说。) 学生 5:对,它长得非常漂亮。它的有叫声还很特别。我给大家 读读第 3 自然段。 教师: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着重号标注出这段中写它的叫声的关键 词句。 (女生读的很仔细,同学们认真听,并随时标画词句。) 教师:谁来清楚、响亮地读读自己标画的关键词句。 (学生非常踊跃) 学生 6:有“尖锐”,“急促”,“清脆”, “柔和” ,“微 弱”,“喑哑”。 学生 7:还有“窃窃私语” 学生 8:还有“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 约的窸窣作响”。 教师:好,这些词都说明蝈蝈的叫声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 9:清脆、柔和、婉转悠扬。 教师:第 5—10 段写的是它的什么习性?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教师:谁站起来说? 学生 10:写了绿色蝈蝈吃的习性。 教师:好,可以说是写它的食性..(板书)。那同学们再看蝈蝈具 有哪些食性呢? (有两个同学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坐着说) 教师:看看课文,标出关键词句,再来说。其他同学边听边补充 完善自己的标记哟。 学生 11:第⑥段说它喜欢“吃蝉..” 学生 12:第⑦段中说它“酷爱甜食 ....” 学生 13:第⑧段中还说蝈蝈爱“吃昆虫 ...” 学生 14:第⑨段中有“还吃青草 ....”。 学生 15:第⑩段中说“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 .........”。 学生 16:我再给大家补充,蝈蝈不喜欢吃莴苣叶,它吃同类是 吃已经死去的同类的尸体,不是吃活的。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细致,说得都也正确。由此看出蝈蝈具有怎 样的食性呢? 学生 17:啥都吃。 学生 18:不太准确,可以说它是杂食..动物。 学生异口同声:对,它是杂食动物
教师:好,刚才,我们分别了解了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接 下来,请试着用一段话说说绿色蝈蝈给你的第一印象。准备一分钟 看谁说的又全面又连贯。 学生19:绿色蝈蝈给我的印象是外形长得非常漂亮;它的声音 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它吃的食物主要有蝉、甜食、昆虫、 水果、青菜、同类的尸体等杂食。 教师:谁还有补充? 学生20:它们过着彼此和睦相处的群居生活。 教师:这样合作交流就全面了。同桌之间再互相完整地说说蝈蝈 给你的印象 (学生互说,全班都很活跃。) (三)浏览体会 教师ε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蝈蝈的称呼也不 同,现在请同学们按要求快速浏览课文,5分钟后准备交流。 (大屏幕出示要求) 在快速浏览中获得主要信息并标画出作者对绿色蝈蝈 的各种称呼,思考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 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读得很认真,静静地标画着,教师微笑着巡视,听课教师 们也静静地观察着) 教师:谁来说说作者对绿色蝈蝈都有哪些称呼? 学生21: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音乐家、 歌手、“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教师:作者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呢?这样写有什么效 果? 学生22:“称它为‘狂热的狩猎者’是蝉在安静的休息时,蝈蝈 捉住了它。称‘夜晩的音乐家、歌手’是指夜晩呜叫的蝈蝈。” 教师:为什么说蝈蝈是“狩猎者”还用“狂热的”来修饰呢? (生沉默,有些茫然,有的摇头,有的低头在书中寻找答案。) 教师微笑着:请大家再读读⑤⑥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读文后开始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出:作者观察到的蝈蝈在 树上捕蝉的激烈场面,说到第②段“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 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想象蝈蝈对蝉的突然袭击的情景;联系 到蝈蝈爱吃肉和甜食,而蝉的肚子储有蝉在树的嫩枝吮取的甜汁,可 见着蝉的肚子既有肉又有甜汁是蝈蝈的最可口的美味了,所以蝈蝈就 对蝉不顾一切地进行狂热的狩猎。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读了文中⑤段的 精彩描写句:““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
教师:好,刚才,我们分别了解了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接 下来,请试着用一段话说说绿色蝈蝈给你的第一印象。准备一分钟, 看谁说的又全面又连贯。 学生 19:绿色蝈蝈给我的印象是外形长得非常漂亮;它的声音 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它吃的食物主要有蝉、甜食、昆虫、 水果、青菜、同类的尸体等杂食。 教师:谁还有补充? 学生 20:它们过着彼此和睦相处的群居生活。 教师:这样合作交流就全面了。同桌之间再互相完整地说说蝈蝈 给你的印象。 (学生互说,全班都很活跃。) (三)浏览体会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蝈蝈的称呼也不 同,现在请同学们按要求快速浏览课文, 5 分钟后准备交流。 (大屏幕出示要求) 在快速浏览中获得主要信息并标画出作者对绿色蝈蝈 的各种称呼,思考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 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读得很认真,静静地标画着,教师微笑着巡视,听课教师 们也静静地观察着) 教师:谁来说说作者对绿色蝈蝈都有哪些称呼? 学生 21: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音乐家、 歌手、“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教师:作者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呢?这样写有什么效 果? 学生 22:“称它为‘狂热的狩猎者’是蝉在安静的休息时,蝈蝈 捉住了它。称‘夜晚的音乐家、歌手’是指夜晚鸣叫的蝈蝈。” 教师:为什么说蝈蝈是“狩猎者”还用“狂热的”来修饰呢? (生沉默,有些茫然,有的摇头,有的低头在书中寻找答案。) 教师微笑着:请大家再读读⑤⑥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读文后开始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出:作者观察到的蝈蝈在 树上捕蝉的激烈场面,说到第②段“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 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想象蝈蝈对蝉的突然袭击的情景;联系 到蝈蝈爱吃肉和甜食,而蝉的肚子储有蝉在树的嫩枝吮取的甜汁,可 见着蝉的肚子既有肉又有甜汁是蝈蝈的最可口的美味了,所以蝈蝈就 对蝉不顾一切地进行狂热的狩猎。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读了文中⑤段的 精彩描写句:““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
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教师: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这里我们悟到一种阅读理解的方法: 有时理解一句话需要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综合所有信息来回答。这也 是研讨与交流的好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再接着理解一下“夜晚 的艺术家、歌手”、“我笼里的囚犯”和“蝉的屠夫” 学生22:当把蝈蝈放在金属网罩里观察和实验时,称它为“我 牢笼里的囚犯”。蝈蝈本来应该是田野里自由自在地捕食,为了便于 观察了解它的习性特征,才不得已“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 属网罩里”,而“我给他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但不喜欢。”作者 觉得委屈了这些蝈蝈,而在全篇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之情,所以此时称它“我笼里的囚犯”。 学生23: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第⑤段写蝈蝈先 活活把蝉咬伤,在经过惊酲动魄的肉搏之后,蝈蝈再用它大颚、锐利 的钳子把它俘虏的蝉开膛破肚吃肉喝血。作者对蝈蝈的这一称呼很形 象、很恰当。 学生24:是呀,我还觉得这样写挺有意思的,挺好玩的,我才 知道昆虫世界有这样有趣的故事。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还 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真是用心感受了文本,说得真好! (四)细读品味 教师:作者喜爱蝈蝈,把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让 我们同学也喜欢上了绿色蝈蝈,也喜欢上了这篇文章。对吗? 学生异口同声:“对!喜欢!” 教师:现在请11名同学来分别依次朗读课文的11个自然段。力 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听的同学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对 蝈蝈的喜爱之情,用笔标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准备赏 析 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同学们对所标画出的词句或段落结合上下 文进行批注赏析,记录自己对语言表达的独特体验和感受。10分钟 后准备交流。 (教师巡视学情适时示例引导) 学生25:我赏析的是“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 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淸脆响声,这便是蝈蝈 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这几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还 有“喑哑、尖锐、急促、清脆”等一些语语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叫声, 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教师: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这里我们悟到一种阅读理解的方法: 有时理解一句话需要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综合所有信息来回答。这也 是研讨与交流的好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再接着理解一下“夜晚 的艺术家、歌手”、“我笼里的囚犯”和“蝉的屠夫”。 学生 22:当把蝈蝈放在金属网罩里观察和实验时,称它为“我 牢笼里的囚犯”。蝈蝈本来应该是田野里自由自在地捕食,为了便于 观察了解它的习性特征,才不得已“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 属网罩里”,而“我给他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但不喜欢。”作者 觉得委屈了这些蝈蝈,而在全篇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之情,所以此时称它“我笼里的囚犯”。 学生 23: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第⑤段写蝈蝈先 活活把蝉咬伤,在经过惊醒动魄的肉搏之后,蝈蝈再用它大颚、锐利 的钳子把它俘虏的蝉开膛破肚吃肉喝血。作者对蝈蝈的这一称呼很形 象、很恰当。 学生 24:是呀,我还觉得这样写挺有意思的,挺好玩的,我才 知道昆虫世界有这样有趣的故事。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还 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真是用心感受了文本,说得真好! (四)细读品味 教师:作者喜爱蝈蝈,把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让 我们同学也喜欢上了绿色蝈蝈,也喜欢上了这篇文章。对吗? 学生异口同声:“对!喜欢!” 教师:现在请 11 名同学来分别依次朗读课文的 11 个自然段。力 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听的同学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对 蝈蝈的喜爱之情,用笔标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准备赏 析。 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同学们对所标画出的词句或段落结合上下 文进行批注赏析,记录自己对语言表达的独特体验和感受。10 分钟 后准备交流。 (教师巡视学情适时示例引导) 学生 25:我赏析的是“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 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 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这几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还 有“喑哑、尖锐、急促、清脆”等一些语语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叫声, 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教师:很好。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用词两方面赏析。同学们接着 说 生26:我乜从修辞运用角度赏析,“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 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 盈如纱”这里也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蝈蝈的外 貌特点,作者把蝈蝈描写得很美,没见过蝈蝈的人一想象就知道蝈蝈 长得啥样,而且那么很美、很可爱,自然也会喜爱上这小蝈蝈。 生27:“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当孩子们围 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毎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 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 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我认为“倾听”一词 很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田野的节目音乐会情有独钟,真是“迷上了 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又与下段作对比,给读者留下悬念。 学生28:我补充,“7月”天热蝉噪,“中旬”的夜间月明星稀, 阴暗角落也朦胧,晩上9点的田野草际林间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似 静非静,正是欣赏“田间音乐会”的大好时机。这里有社会环境的反 衬,也有自然环境的正衬。 (师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学生29:“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 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夭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这里写蝈蝈与蝉的激烈搏杀场景,把蝈蝈和蝉作对比,又把蝈蝈捕蝉 比做天上的老鹰捕杀云雀一样,突出蝈蝈迅猛和勇敢,作者对蝈蝈的 观察真仔细,写得真精彩。 学生30:蝈蝈也有安静的时候。“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 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 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其中的“抓抓脚”、“擦擦脸和眼睛”、“闭着双眼”、“躺在沙上”, 这里仿佛不是在写蝈蝈,而是像在写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无忧无虑 的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蝈蝈的此时的动作和神态它也 太悠闲自得了。 教师:同学们读的很仔细,赏析得都很细腻,很到位,现在总结 下作者把蝈蝈写得这么有特点、有趣的原因,以便日后写作中借鉴。 先小组间交流,看谁总结得好。 学生31:作者喜欢蝈蝈,又仔细观察蝈蝈,再恰当地运用比喻 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就把蝈蝈写得这么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教师:很好。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用词两方面赏析。同学们接着 说。 生 26:我也从修辞运用角度赏析,“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 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 盈如纱”这里也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蝈蝈的外 貌特点,作者把蝈蝈描写得很美,没见过蝈蝈的人一想象就知道蝈蝈 长得啥样,而且那么很美、很可爱,自然也会喜爱上这小蝈蝈。 生 27:“现在是 7 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当孩子们围 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 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 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我认为“倾听”一词 很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田野的节目音乐会情有独钟,真是“迷上了 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又与下段作对比,给读者留下悬念。 学生 28:我补充,“7 月”天热蝉噪,“中旬”的夜间月明星稀, 阴暗角落也朦胧,晚上 9 点的田野草际林间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似 静非静,正是欣赏“田间音乐会”的大好时机。这里有社会环境的反 衬,也有自然环境的正衬。 (师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学生 29:“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 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这里写蝈蝈与蝉的激烈搏杀场景,把蝈蝈和蝉作对比,又把蝈蝈捕蝉 比做天上的老鹰捕杀云雀一样,突出蝈蝈迅猛和勇敢,作者对蝈蝈的 观察真仔细,写得真精彩。 学生 30:蝈蝈也有安静的时候。“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 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 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其中的“抓抓脚”、“擦擦脸和眼睛”、“闭着双眼”、“躺在沙上”, 这里仿佛不是在写蝈蝈,而是像在写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无忧无虑 的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蝈蝈的此时的动作和神态它也 太悠闲自得了。 …… 教师:同学们读的很仔细,赏析得都很细腻,很到位,现在总结 一下作者把蝈蝈写得这么有特点、有趣的原因,以便日后写作中借鉴。 先小组间交流,看谁总结得好。 学生 31:作者喜欢蝈蝈,又仔细观察蝈蝈,再恰当地运用比喻、 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就把蝈蝈写得这么生动、形象、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