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的物质基础1.1DNA作为遗传物质1.2RMA作为遗传物质1.3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2.1概念:2.2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3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 3、质粒和转座因子3.1质粒的分子结构3.2质粒的主要类型 4、基因突变及修复4.1基因突变的特点4.2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4.3诱变剂与致癌物质一—Ames试验 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5.1细菌的接合作用( conjugal 5.2细菌的转导( transduction)5.3细菌的遗传转化( genetic transformation)5.4基因定位和基因组 测序 6、菌种保藏6.1菌种的衰退与复壮6.2防止衰退的措施6.3菌种保藏 思考题: 1、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b-c+d+和a+b+c-d-)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型重 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2、自然遗传转化与人工转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转化质粒的成功率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 1、基因工程概述1.1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1.2基因工程的发展历1.3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2.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2.2DNMA连接酶( DNA ligase)2.3其它工具酶 3、微生物与克隆载体3.1质粒克隆载体3.2λ噬菌体克隆载体3.3柯斯质粒载体3.4駟3噬菌体载体3.5噬菌粒载体3.6真核生物的 克隆载体3.7人工染色体 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4.1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4.2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 5、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5.1PCR的原理和应用5.2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 思考题:1、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其中哪些需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 2、为什么说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操作技术? 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 1、进化的测量指征1.1进化指征的选择1.2RNA作为进化的指征1.3rRNA和系统发育树 2、细菌分类1.1分类单元及其等级1.2微生物的命名 3、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3.1形态学特征3.2生理生化特征3.3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3.4其它4、伯杰氏手册 思考题 1、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有哪些选用原则?建立16 s r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2、为什么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你知道有哪 项目己被用于细菌学分类和鉴定? 第11章:微生物的生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l、然界中的微生物1.1空气中的微生物1.2水体中的微生物1.3土壤中的微生物1.4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1.5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1.6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2.1互生2.2共生2.3寄生2.4拮抗2.5竞争2.6捕食 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思 、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2、试论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作用,你认为对此类污染该如何进行防治? 3、试用一些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怎样? 第12章: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 遗传的物质基础 1.1 DNA 作为遗传物质 1.2 RNA 作为遗传物质 1.3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2、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2.1 概念:2.2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3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3、 质粒和转座因子 3.1 质粒的分子结构 3.2 质粒的主要类型 4、 基因突变及修复 4.1 基因突变的特点 4.2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4.3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 试验 5、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5.1 细菌 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5.2 细菌 的转导(transduction)5.3 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5.4 基因定位和基因组 测序 6、 菌种保藏 6.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6.2 防止衰退的措施 6.3 菌种保藏 思 考 题: 1、 如果二个不同营养缺陷标记(a - b - c + d + 和 a + b + c - d - )的菌株经混合后能产生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原养型重 组菌株,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决定该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2、 自然遗传转化与人工转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转化质粒的成功率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 9 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 1、基因工程概述 1.1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2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 1.3 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2 DNA 连接酶(DNA ligase)2.3 其它工具酶 3、 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3.1 质粒克隆载体 3.2 λ噬菌体克隆载体 3.3 柯斯质粒载体 3.4 M13 噬菌体载体 3.5 噬菌粒载体 3.6 真核生物的 克隆载体 3.7 人工染色体 4、 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 4.1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 4.2 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 5、 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5.1 PCR 的原理和应用 5.2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 思 考 题:1、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其中哪些需涉及到微生物的参与? 2、为什么说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操作技术? 第 10 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 技术。 1、 进化的测量指征 1.1 进化指征的选择 1.2 RNA 作为进化的指征 1.3 rRNA 和系统发育树 2、 细菌分类 1.1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1.2 微生物的命名 3、 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3.1 形态学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3.4 其它 4、 伯杰氏手册 思考题 1、 为什么能用生物大分子作为衡量生物进化的标尺?有哪些选用原则?建立 16 S r RNA 系统发育树的意义何在? 2、 为什么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你知道有哪 些项目已被用于细菌学分类和鉴定? 第 11 章:微生物的生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1、然界中的微生物 1.1 空气中的微生物 1.2 水体中的微生物 1.3 土壤中的微生物 1.4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1.5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1.6 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1 互生 2.2 共生 2.3 寄生 2.4 拮抗 2.5 竞争 2.6 捕食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思考题: 1、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2、试论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作用,你认为对此类污染该如何进行防治? 3、试用一些典型例子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怎样? 第 12 章: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感染的一般概念1.1感染的途径与方式1.2微生物的致病性1.3传染的类型 2、宿主的非特异免疫2.1生理屏障2.2细胞因素2.3体液因素2.4炎症 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3.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3.2抗原和抗体3.3免疫应答 思考题 1.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2.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因哪些体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强? 补体激活后可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免疫也可能造成自身损伤,试举例说明。 4.试举例说明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并无截然界限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 实验 [目的要求] 1.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2.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3.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4.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合宜温度下培养,1-2天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 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 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眀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因此,可通 过平板培养来检査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实验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 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作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基础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aCⅠ提供无杋盐。由于这种培养基多用于培养细菌,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 其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教学内容]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三 [目的要求] 通过对高氏Ⅰ号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实验原理] 高氏Ⅰ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如果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如各种抗生素、酚等),则可用来分离各 种放线菌。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 要补加微量元素 [教学内容]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四 [目的要求] 通过对分离真菌的马丁氏( Martin)培养基配制、掌握选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确选择的原理。 [实验原理] 马丁氏培养基是一种用来分离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的特点是培养基中加入的孟加拉红和链霉素能有效的抑制细菌和放线功菌 的生长,而对真菌无抑制作用,因而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可以得到优势生长,从而达到分离真菌的目的 [教学内容] 马丁氏培养基的制备 [目的要求]1.了解干热灭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2.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 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缓慢。 [教学内容] 干热灭菌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感染的一般概念 1.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2 微生物的致病性 1.3 传染的类型 2、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2.1 生理屏障 2.2 细胞因素 2.3 体液因素 2.4 炎症 3、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3.1 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3.2 抗原和抗体 3.3 免疫应答 思考题 1.对细菌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2.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因哪些体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强? 3.补体激活后可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免疫也可能造成自身损伤,试举例说明。 4.试举例说明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并无截然界限。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 [目的要求] 1. 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2. 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3. 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4.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合宜温度下培养,1-2 天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 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 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因此,可通 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实验二 [目的要求] 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实验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 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作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基础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 NaCl。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 NaCl 提供无机盐。由于这种培养基多用于培养细菌,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 其 pH 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教学内容]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三 [目的要求] 通过对高氏Ⅰ号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实验原理] 高氏Ⅰ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如果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如各种抗生素、酚等),则可用来分离各 种放线菌。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 要补加微量元素。 [教学内容] 高氏Ⅰ号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四 [目的要求] 通过对分离真菌的马丁氏(Martin)培养基配制、掌握选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确选择的原理。 [实验原理] 马丁氏培养基是一种用来分离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的特点是培养基中加入的孟加拉红和链霉素能有效的抑制细菌和放线功菌 的生长,而对真菌无抑制作用,因而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可以得到优势生长,从而达到分离真菌的目的。 [教学内容] 马丁氏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五 [目的要求] 1.了解干热灭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2.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 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缓慢。 [教学内容] 干热灭菌
实验六 [目的要求] 1.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2.学习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从而使 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教学内容]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七 [目的要求]了解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紫外线灭菌是用紫外线灯进行的。波长为200-300mm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0nm的杀菌力最强。在波长 定的条件下,紫外线的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紫外线杀菌机制主要是因为它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链的交 联,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另一方面,由于辐射能使空气中的氧电离成[O],再使02氧化生成自臭氧(03)或使水(H20)氧化生成过氧化 氢(H202)。03和H202均有杀菌作用 [教学内容] 紫外线灭菌 实验八 [目的要求]了解过滤除菌的原理:掌握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的方法 [实验原理]过滤除菌是通过机械作用滤去液体或气体中细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滤器和滤板材料。此法除菌的最大优 点是可以不破坏溶液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由于滤量有限,所以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中小量溶液的过滤除菌。 [教学内容]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实验九 [目的要求]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1).简易单细胞 挑取法;2).平板分离法。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据微生物资 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十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同的微生物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2.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是指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所表现出的群体形态特征。不同的微生物有 其固有的培养特征,这些特征一般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来进行检测 检测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时,接种和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因此,除工作环境要求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杂菌污染外, 熟练地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接种技术是很重要。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目的要求]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 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常用碱 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 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 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教学内容]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实验十二 [目的要求] 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实验六 [目的要求] 1.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2.学习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从而使 沸点增高,得到高于 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教学内容] 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七 [目的要求] 了解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紫外线灭菌是用紫外线灯进行的。波长为 200-300nm 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 260nm 的杀菌力最强。在波长 一定的条件下,紫外线的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紫外线杀菌机制主要是因为它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 DNA 链的交 联,从而抑制了 DNA 的复制。另一方面,由于辐射能使空气中的氧电离成[O],再使 O2 氧化生成自臭氧(O3)或使水(H2O)氧化生成过氧化 氢(H2O2)。O3 和 H2O2 均有杀菌作用。 [教学内容] 紫外线灭菌 实验八 [目的要求] 了解过滤除菌的原理;掌握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的方法。 [实验原理] 过滤除菌是通过机械作用滤去液体或气体中细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滤器和滤板材料。此法除菌的最大优 点是可以不破坏溶液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由于滤量有限,所以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中小量溶液的过滤除菌。 [教学内容]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实验九 [目的要求]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1).简易单细胞 挑取法; 2).平板分离法。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 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十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同的微生物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2.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是指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所表现出的群体形态特征。不同的微生物有 其固有的培养特征,这些特征一般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来进行检测。 检测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时,接种和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因此,除工作环境要求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杂菌污染外, 熟练地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接种技术是很重要。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实验十一 [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2.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 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常用碱 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 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 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 pH 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教学内容]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实验十二 [目的要求] 1. 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而后一些学者在此础上作了某些改进。革兰氏染色法 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教学内容]革兰氏染色法 [目的要求]1.学习并初步掌握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2.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实验原理]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 细,其直径通常为0.01~0.02微米,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鞭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 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 染色法 [教学内容]鞭毛染色法及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十四 [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 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 孢子。为了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 态特征。本实验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十五 [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实验原理]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 的测定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一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教学内容]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十五 [目的要求] 1.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2.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其大小通常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 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 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教学内容]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实验十 [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 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 多(约为3~10微米),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教学内容]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十七 [目的要求]1.明确血球计数板计数的原理2.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 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 [教学内容]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十八 [目的要求]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 1884 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 Gram 氏创立的,而后一些学者在此础上作了某些改进。革兰氏染色法 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教学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十三 [目的要求] 1. 学习并初步掌握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2.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实验原理]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 细,其直径通常为 0.01~0.02 微米,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鞭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 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 染色法 [教学内容] 鞭毛染色法及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十四 [目的要求] 1. 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 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 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 孢子。为了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 态特征。本实验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十五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 的测定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教学内容]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十五 [目的要求] 1.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2. 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其大小通常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 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 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教学内容]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实验十六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 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 多(约为 3~10 微米),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教学内容]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十七 [目的要求] 1.明确血球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2.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 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 [教学内容]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十八 [目的要求]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 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s,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教学内容]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十九 [目的要求]1.了解光电比浊计数法的原理2.学习、掌握光电比浊计数法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当光线通过微生物菌悬液时,由于菌体的散射及吸收作用使光线的透过量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微生物细胞浓度与透光度 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而光密度或透光度可以由光电池精确测出(图Ⅷ-4)。因此,可用一系列已知菌数的菌悬液测定光密度,作出光 密度一菌数标准曲线。因此,对于不同微生物的菌悬液进行光电比浊计数应采用相同的菌株和培养条件制作标准曲线 [教学内容]光电比浊计数法 实验二十 [目的要求]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水 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微生物对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 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脂 肪酶水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等 教学内容]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 实验二十 [目的要求]1.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通过糖发酵解释的方法 [实验原理]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 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 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杄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 普通变形杄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 [教学内容]糖发酵试验 实验二十 [目的要求]了解IMiC与硫化氢反应的原理及其在肠道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 [实验原理]IMiC是吲哚( Indol test)、甲基红( Methyl red test)、伏-普( Voges- Prokauer test)和柠酸盐( Citrate test)四个试验 的缩写,i是在英文中为了发音方便而加上去的。这四个试验主要是用来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Enterobacter aerogenes),多 用于水的细菌学检查。大肠杆菌虽非致病菌,但在饮用水中若超过一定数量,则表示受粪便污染。产气肠杆菌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 此检查水时要将两者分开 [教学内容] IMViC试验 [目的要求]1.了解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原理及其优点2.学习与掌握 Biolog自动鉴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要鉴定一种微生物,用传统的方法需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所需时间很长。几 十所来,根据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相应建立了许多自动鉴定卡或板。迄今,借助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又创建了不少的微生物自动鉴定 系统,包括自动鉴定板(卡)、和数据库两大部份,这样能很方便地将鉴定卡插入计算机,判别实验结果,并将其结果与数据库中所收集 的微生物信息进行比较,很快便确定待测菌株的分类地位 [教学内容] 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 实验二十四 [目的要求1.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2.学习测定石炭酸系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常用化学消毒剂主要有重金属及其盐类、酚、醇、醛等有机溶剂、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染料和表面活性剂等。重金属离子 可与菌体蛋白质结合而使之变性或与某些酶蛋白的巯基相结合而使酶失活: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及核酸变性,也可破坏细胞膜透性使内含 物外溢:碘可与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而使蛋白质失活,氯气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强氧化剂也具有杀菌作用:染料在低浓度条件下 制细菌生长
[实验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 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 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教学内容] 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十九 [目的要求] 1.了解光电比浊计数法的原理 2.学习、掌握光电比浊计数法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当光线通过微生物菌悬液时,由于菌体的散射及吸收作用使光线的透过量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微生物细胞浓度与透光度 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而光密度或透光度可以由光电池精确测出(图Ⅷ-4)。因此,可用一系列已知菌数的菌悬液测定光密度,作出光 密度--菌数标准曲线。因此,对于不同微生物的菌悬液进行光电比浊计数应采用相同的菌株和培养条件制作标准曲线。 [教学内容] 光电比浊计数法 实验二十 [目的要求] 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水 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微生物对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 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脂 肪酶水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等。 [教学内容] 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 实验二十一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通过糖发酵解释的方法。 [实验原理]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 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 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 普通变形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 [教学内容] 糖发酵试验 实验二十二 [目的要求] 了解 IMViC 与硫化氢反应的原理及其在肠道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实验原理] IMViC 是吲哚(Indol test)、甲基红(Methyl red test)、伏-普(Voges-Prokauer test)和柠酸盐(Citrate test)四个试验 的缩写,i 是在英文中为了发音方便而加上去的。这四个试验主要是用来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多 用于水的细菌学检查。大肠杆菌虽非致病菌,但在饮用水中若超过一定数量,则表示受粪便污染。产气肠杆菌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 此检查水时要将两者分开。 [教学内容] IMViC 试验 实验二十三 [目的要求] 1. 了解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原理及其优点 2. 学习与掌握 Biolog 自动鉴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要鉴定一种微生物,用传统的方法需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所需时间很长。几 十所来,根据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相应建立了许多自动鉴定卡或板。迄今,借助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又创建了不少的微生物自动鉴定 系统,包括自动鉴定板(卡)、和数据库两大部份,这样能很方便地将鉴定卡插入计算机,判别实验结果,并将其结果与数据库中所收集 的微生物信息进行比较,很快便确定待测菌株的分类地位 [教学内容] 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 实验二十四 [目的要求 1.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2.学习测定石炭酸系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 常用化学消毒剂主要有重金属及其盐类、酚、醇、醛等有机溶剂、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染料和表面活性剂等。重金属离子 可与菌体蛋白质结合而使之变性或与某些酶蛋白的巯基相结合而使酶失活;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及核酸变性,也可破坏细胞膜透性使内含 物外溢;碘可与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而使蛋白质失活,氯气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强氧化剂也具有杀菌作用;染料在低浓度条件下 可抑制细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