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篇作文要求写自然景物。从内容来看,可写景,也可状物。写景主要是借景抒情,通 过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刻画,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就写景而言 首要一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真写细写清楚:其次是要把“景”和“情”有机地 结合起来,或触景以生情,或缘情而写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须记住“情为主,景是客”, 李渔《窥词管见》)写景只有“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双会”。正如王夫之所说:“烟云泉 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 佳作赏析 野性的林 柳嘉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 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 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 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 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划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 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你瞧,每一棵树木都 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 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 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绿楠合抱着铁 榈,高山榕的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 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 块地深深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 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亳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 的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 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 仅仅两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 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髙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 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 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 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 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 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 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 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 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鸟窠蕨上撑云天,青的、绿的、红的、白的、紫 的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 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 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
(4)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这篇作文要求写自然景物。从内容来看,可写景,也可状物。写景主要是借景抒情,通 过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刻画,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就写景而言, 首要一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真写细写清楚;其次是要把“景”和“情”有机地 结合起来,或触景以生情,或缘情而写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须记住“情为主,景是客”, (李渔《窥词管见》)写景只有“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双会”。正如王夫之所说:“烟云泉 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 [佳作赏析] 野 性 的 林 柳 嘉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 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 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 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 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划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 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你瞧,每一棵树木都 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 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 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绿楠合抱着铁 榈, 高山榕的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 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 一块地深深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 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 的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 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 仅仅两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 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 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 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 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 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 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 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 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 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鸟窠蕨上撑云天,青的、绿的、红的、白的、紫 的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 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 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
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 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 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 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竞日, 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简评】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片亚热带原始森林的壮观景象,借以赞颂充满活力的“野性之美” 这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构思模式。作者善于观察,精于体味,他从这片森林之中提炼出蓬 勃坚韧的“野性”主题,可谓感受深刻,慧眼独具。本文写景很有特点,作者把景和情融为 体,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写景物,给森林带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形象地表现了“野性” 的活力。写景采用多种手法,比如这几句:“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 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 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连串的比喻、夸张,绘形摹色,真是形神兼备。 第三章 记叙文 第5练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训练目的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复习指导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之(4)“有创新”要求 构思新巧”。构思时即应当考虑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 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叙 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 “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 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 人称。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的 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了解叙述的角度,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 种文体。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 种方式。 叙述的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 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如果 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如《金岳霖先生》 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 物的所思所想,审慎、含蓄,让人回味不尽。《边城(节选)》则得益于作者 开阔的视界。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 加亲切 有时,为了克服单一叙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角度。《祝 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 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人物的命运,使表达更丰富, 更深刻
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 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 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 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 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简评】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片亚热带原始森林的壮观景象,借以赞颂充满活力的“野性之美”。 这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构思模式。作者善于观察,精于体味,他从这片森林之中提炼出蓬 勃坚韧的“野性”主题,可谓感受深刻,慧眼独具。本文写景很有特点,作者把景和情融为 一体,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写景物,给森林带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形象地表现了“野性” 的活力。写景采用多种手法,比如这几句:“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 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 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连串的比喻、夸张,绘形摹色,真是形神兼备。 第 三 章 记叙文 第 5 练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 度 [训练目的]记叙文写作能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增强表 达 效果 。 [复习指导] 《2009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之(4)“有创新”要求 “构思新巧”。构思时即应当考虑恰当选用叙述的 角度 。 什 么样 的 记 叙 文 算是 上 乘 之 作 ?一 是 条 理 清楚 , 二 是 人 物个 性 鲜 明 ,三 是 感情 真 挚 动 人。 做 到 这 些的 关 键 是什 么 ? 关 键之 一 在 于 选择 叙 述 角 度。 叙 述文 学 中,一 般把“谁 说 故事 ”、“站 在 什么 立 足点 上 说故 事 ”称 为 叙述 角 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当 事 人的 口 吻来 叙 述的 ,叫 第一 人 称叙 述 。作者 在 文章 里 以“ 我 ”( 或 “ 我们 ” ) 的 身份 直 接 出 现, 所 叙 述的 都 是 “ 我” ( 或 “ 我们 ” ) 的 所见 所 闻 、所 做 所 感 。这 种 叙 述 方式 , 真 实而 有 感 染 力, 写 亲 身 经历 的 文 章 多用 第 一 人称 。 第 二 人称 的 叙 述 ,有 对 话 效果 , 便 于 倾诉 强 烈 的 感情 ; 第 三 人称 的 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现生活。 了解叙述的角度, 对 我们 写 作有 什 么帮 助 呢? 记 叙文 是 通 过 具体 、 真 实 的人 和 事 的 记叙 来 反 映 现实 , 表 达 思想 感 情 的 一 种文 体 。 记 叙是 把 人 物 的经 历 、 事件 的 发 展 和事 情 的 变 化过 程 表 达 出来 的 一种方式。 叙 述的 角 度 不 同, 表 达 效 果就 会 不 同 。选 择 恰 当 的叙 述 角 度 ,对 增 强 表 达 效果 有 很 大 的帮 助 。 如 果想 突 出 事情 的 亲 历 性, 一 般 选 择第 一 人 称 ;如 果 想 增加 事 件 的 曲折 性 、 悬 念感 , 可 以考 虑 选 择 第三 人 称 。 如《 金 岳 霖 先生 》 一 文中 , 作 者 只写 自 己 看 到听 到 的 金岳 霖 , 只 写人 物 的 所 作所 为 , 而 不写 人 物 的所 思 所 想 ,审 慎 、 含蓄 , 让 人 回味 不 尽。《 边 城 (节 选 )》 则 得 益 于作 者 开 阔的 视 界 。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 加亲切。 有时 ,为 了 克服 单 一叙 述 角度 的 局限 ,可 以综 合 运用 多 种叙 述 角 度。《 祝 福 》用 第 一 人 称描 写 “ 我 ”在 鲁 镇 的见 闻 , 又 用第 三 人 称 叙述 祥 林 嫂 悲惨 的 一生 ,两 种 视角 交 错使 用 ,以亲 历 者的 身 份见 证 人物 的 命运 ,使 表 达更 丰 富, 更深刻
写作时要注意前后人称的一致和视角的转换,以免造成叙述角度的混乱 影响表达效果。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 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典题探究](2008·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 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 不限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你尽可在“好奇心”的话题内,在“好奇心于人生的重要性”的范 围内选好文体,发挥自己的特长,挥洒自己的才情。你可以旁征博引,大发议论,阐说自 己的看法:也可以触“题”(好奇心)生情,大发一番慨叹:更可以联系自身感受,叙写一段 经历:还可以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绕开拙于议论、缺少经历、不会抒情的缺陷之垒。写记叙 文一定要选好叙述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 过程再现给读者。 范文引路 好奇心 江苏一考生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 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 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 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一—”可每每奶 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 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 满足
写作 时 要注 意 前后 人 称的 一 致和 视 角的 转 换 ,以免 造 成叙 述 角度 的 混乱 , 影 响表 达 效 果。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 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典题探究] (2008·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 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 不限。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你尽可在“好奇心”的话题内,在“好奇心于人生的重要性”的范 围内选好文体,发挥自己的特长,挥洒自己的才情。 你可以旁征博引,大发议论,阐说自 己的看法;也可以触“题”(好奇心)生情,大发一番慨叹;更可以联系自身感受,叙写一段 经历;还可以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绕开拙于议论、缺少经历、不会抒情的缺陷之垒。写记叙 文一定要选好叙述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把人 物 的 经历 、 事 件的 发 展和 事 情 的变 化 过程再现给读者。 [范文引路] 好奇心 江苏一考生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 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 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 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 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 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 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 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 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 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例文评析] 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成功的秘诀在于从“我”独特的视 角探求老人的内心世界。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 对奶奶迸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 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 作文训练」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何为感动?简而言之就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并引起同情或向慕 1.拿到题目,首先应考虑选材,如:此事必须是自己亲历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真情实 感的要求,因此宜用第一人称来写:事件应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不要落入“生病补课 类的俗套。比方写父母亲朋的某种行为精神对自己心灵的震撼(下岗后自强不息):亲友 师长对你的关爱而引起情感上的互动(无意中翻开母亲的日记本,里面全是你幼年的生活记 录,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幼儿园,这众多的第一次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记录, 更是父母心血的铸成):社会上一些体现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件给予你思想上的启 迪(奥运健儿拼搏精神、军民合力抗震救灾)…… 2.其次,应考虑表达技巧和重心,为什么,怎么使你感动是重点,若写人要写好人物的 言行、心理、特别是某些细节:若记事应做到具体、生动、详实、充分。 3.感情应该融在行文过程中,不应该在文尾人为的拔高,换句话说,感动是读者的共鸣, 不是作者空喊出来的 佳作赏析 感动 柔和而寂静的夏末秋初的午后,我骑着车穿梭在扬城古老的街道上,毫无目的地,走走 停停 阳光很好,温暖地,芬芳地,透过绿色晶莹的绿叶直直地倾泻下来。 我推开一家精品店木制的大门,有叮叮当当清脆的铃声。那木架上放着一排排精致的蜡 烛,望着它们,那点点滴滴感动的心情便如这午后的阳光洒满我的周身 那是一个停电的夏日夜晚,我拿着点亮的蜡烛在家里走来走去,闷热的天气使我烦躁, 妈妈看着我,轻轻地说:“你拿着蜡烛走来走去的样子,像极了天使。”就那么一瞬,有时空 转换的感觉,我仿佛真的就成了天堂里快乐的天使,心里是微微感动着的 带着淡淡的感动,我继续着我的旅程。猛抬头,我望见了那清澈明亮的天空,深邃的。 我仿佛看见了好友夸张的笑容。想起了那个迷人的午后,给予我的浓浓的感动。那天我站在 学校五层楼高的地方,仰望天空。我的头发在空中飘飞,我的眼睛开始晕眩,我看到天空的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 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 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 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例文评析] 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成功的秘诀在于从“我”独特的视 角探求老人的内心世界。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 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 —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 [作文训练]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何为感动?简而言之就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并引起同情或向慕。 1.拿到题目,首先应考虑选材,如:此事必须是自己亲历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真情实 感的要求,因此宜用第一人称来写;事件应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不要落入“生病补课” 一类的俗套。比方写父母亲朋的某种行为精神对自己心灵的震撼(下岗后自强不息);亲友 师长对你的关爱而引起情感上的互动(无意中翻开母亲的日记本,里面全是你幼年的生活记 录,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幼儿园,这众多的第一次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记录, 更是父母心血的铸成);社会上一些体现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件给予你思想上的启 迪(奥运健儿拼搏精神、军民合力抗震救灾)…… 2.其次,应考虑表达技巧和重心,为什么,怎么使你感动是重点,若写人要写好人物的 言行、心理、特别是某些细节;若记事应做到具体、生动、详实、充分。 3.感情应该融在行文过程中,不应该在文尾人为的拔高,换句话说,感动是读者的共鸣, 不是作者空喊出来的。 [佳作赏析] 感动 柔和而寂静的夏末秋初的午后,我骑着车穿梭在扬城古老的街道上,毫无目的地,走走 停停。 阳光很好,温暖地,芬芳地,透过绿色晶莹的绿叶直直地倾泻下来。 我推开一家精品店木制的大门,有叮叮当当清脆的铃声。那木架上放着一排排精致的蜡 烛,望着它们,那点点滴滴感动的心情便如这午后的阳光洒满我的周身。 那是一个停电的夏日夜晚,我拿着点亮的蜡烛在家里走来走去,闷热的天气使我烦躁, 妈妈看着我,轻轻地说:“你拿着蜡烛走来走去的样子,像极了天使。”就那么一瞬,有时空 转换的感觉,我仿佛真的就成了天堂里快乐的天使,心里是微微感动着的。 带着淡淡的感动,我继续着我的旅程。猛抬头,我望见了那清澈明亮的天空,深邃的。 我仿佛看见了好友夸张的笑容。想起了那个迷人的午后,给予我的浓浓的感动。那天我站在 学校五层楼高的地方,仰望天空。我的头发在空中飘飞,我的眼睛开始晕眩,我看到天空的
云朵以优美的姿势大片大片地蔓延过城市。我不快乐,因为刚刚结束的那一场考试。我在想, 是不是所有寂寞的人都爱看忧伤的天空 这时你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你打招呼的方式曾使我受不了,可现在我希望你抱紧一点, 再紧一点,让我感受你传来的力量。你与我一起仰望同一片天空,你对我说:“喔!亲爱的 你知道天空有那么浓烈的感情吗?我可是强烈地热爱着最后一缕光线照射在云朵里那依依 不舍的激情呢?所以再多的不快乐也得遗忘掉,因为我们有那么大那么大的天空。”望着这 广博的天空,我的心变得清澈起来。 哦!亲爱的好友,你可曾知道,你给予了我那么多那么多的感动,多得连天空也装不 下了。我需要亲爱的你与我热烈拥抱,告诉我我的天空那么大 继续向前骑着,我遇见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温柔地对我微笑:看见了卖红薯的老人 热情向我招手:碰着了小贩手中大捧的气球;就连行色匆匆的人们也仿佛是我多年的挚 友……这一路上有太多太多的感动让我眩晕。我在想:如果没有了他们,这些陌生的人们, 我会丧失掉多少的温暖与感动呢? 阳光开始变得稀薄了,我的旅程也要结束了,我希望我可以是一个一生行走的人,那 样我就会遇到更多温暖的感动 简评] 作者用优美的文笔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将回忆与现实中一幅帽温暖 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母亲眼中拿着蜡烛的小天使,朋友的拥抱与安慰, 陌生人的微笑与热情.…这一切既平常又特别,富有情致,让人感到美好而快 乐 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用心去感受,并试着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将是我们 每一个在生活旅程中行走的人的珍贵记忆 第6练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训练目的 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复习指导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人物才算有鲜明的个性,怎样才能写出鲜明的个性,是写作中必 须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中的林黛玉,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是因为是独有 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 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 那么,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是 写好人物的基础。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被饿死的靴匠,杨绛 《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作品之所以能把这些底层 人物描写得真实感人,是因为作者对生活中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尊重和爱。缺少 这样的眼光和胸怀,就无法认识人物,更无法写好人物。 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
云朵以优美的姿势大片大片地蔓延过城市。我不快乐,因为刚刚结束的那一场考试。我在想, 是不是所有寂寞的人都爱看忧伤的天空。 这时你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你打招呼的方式曾使我受不了,可现在我希望你抱紧一点, 再紧一点,让我感受你传来的力量。你与我一起仰望同一片天空,你对我说:“喔!亲爱的, 你知道天空有那么浓烈的感情吗?我可是强烈地热爱着最后一缕光线照射在云朵里那依依 不舍的激情呢?所以再多的不快乐也得遗忘掉,因为我们有那么大那么大的天空。”望着这 广博的天空,我的心变得清澈起来。 哦!亲爱的好友,你可曾知道,你给予了我那么多那么多的感动,多得连天空也装不 下了。我需要亲爱的你与我热烈拥抱,告诉我我的天空那么大。 继续向前骑着,我遇见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温柔地对我微笑;看见了卖红薯的老人 热情向我招手;碰着了小贩手中大捧的气球;就连行色匆匆的人们也仿佛是我多年的挚 友……这一路上有太多太多的感动让我眩晕。我在想:如果没有了他们,这些陌生的人们, 我会丧失掉多少的温暖与感动呢? 阳光开始变得稀薄了,我的旅程也要结束了,我希望我可以是一个一生行走的人,那 样我就会遇到更多温暖的感动。 [简评] 作者用优美的文笔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将回忆与现实中一幅幅温暖 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母亲眼中拿着蜡烛的小天使,朋友的拥抱与安慰, 陌生人的微笑与热情……这一切既平常又特别,富有情致,让人感到美好而快 乐。 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用心去感受,并试着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将是我们 每一个在生活旅程中行走的人的珍贵记忆。 第 6 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训练目的] 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复习指导]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人物才算有鲜明的个性,怎样才能写出鲜明的个性,是写作中必 须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中的林黛玉,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是因为是独有 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 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 那么,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是 写好人物的基础。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被饿死的靴匠,杨绛 《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作品之所以能把这些底层 人物描写得真实感人,是因为作者对生活中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尊重和爱。缺少 这样的眼光和胸怀,就无法认识人物,更无法写好人物。 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