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 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分)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 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分) 23.(2分)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5.(2011·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信然:确实这样。先主:刘备。就见:到那里拜访。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wang):委屈。驾:车马,借车 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凡:总共。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臣本布衣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 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 分)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 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 分) 23.(2 分)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5.(2011·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完成 6—9 题。(12 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 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 凡:总共。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2 分) A 臣本.布衣 . . 。 . .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还于旧都 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先主日:“君与俱来。” ▲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答 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 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 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 你有怎样的见解?(3分) 答: 【谷案】 6.(2分)A 7.(4分)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8.(3分)“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 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 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 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9.(3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 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 分) 先主曰:“君与俱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 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 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 你有怎样的见解?(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2 分)A 7.(4 分)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8.(3 分) “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 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 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 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9.(3 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 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 B . . 。 . . . . . 。 。 C . . 。 . . . . . 。 。 D . . 。 . . . . . 。
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6.(2011·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 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 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十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月色入户。 户 (2)盖竹柏影也。盖: (3)止午、未、申三时。止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安可为俗士道哉?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 什么不同?(5分) (1)写月语句 (2)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谷案】 1)窗户(2)原来(3)仅仅,只是(4)美妙 7.(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8.(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2)【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 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 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6.(2011·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 6-9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 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 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 什么不同?(5 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 分) 【答案】 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 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 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7.(2011·甘肃省兰州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 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润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 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 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 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 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 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 ⑧斯焉而取⑨斯。 一一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 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而亵停 ④甘冒霜而停雪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答案】 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亲近而不庄
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7.(2011·甘肃省兰州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 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 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 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 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 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 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 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 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 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 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答案】 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亲近而不庄
重。④使(雪)停止。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 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1.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 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 评分:对喜欢莲、寒松原因的分析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 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8.(2011·山东省济宁市)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 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重。④使(雪)停止。 评分:每两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 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 2 分。 11.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 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 度。 评分:对喜欢莲、寒松原因的分析各占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 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8.(2011·山东省济宁市) [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 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