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超声诊断基础知识 超声波的定义 超声波(ultrasound)系指频率超过2万赫兹(Hertz Hz)即超过人耳听阈 上限的声波。一般超声诊断用的超声频率范围为2一10兆赫兹(Mz),而最常用 的频率范围为2.5一5MHz。 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1.超声波的方向性一指向性 2.反射、折射和散射的特性 3.吸收和衰减:与组织中蛋白质和水的含量有关人体组织衰减程度依递减顺序 为:骨质和钙质、肝脾等实质组织、脂肪组织和液体。 4.多普勒效应: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利用这 一效应可测量血流的速度及方向,判断血流是层流或是湍流。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经过不同的器官、不同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 或/和散射,这些声学信息经过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而在影屏上以图像或波形 显示,形成声像图。 (二)超声设备 ·主要由换能器(探头)、信息处理系统及显示器组成。 ·换能器采用压电晶体,其可将电能转换为声能,又可将声能转为电能。故 其兼有超声经生器和回声接收器的功能。 换能器: 线扫描:浅表器官 凸弧扫描:腹部 扇形扫描:心脏 超声设备的种类 B型超声诊断仪 M型超声诊断仪 D型超声诊断仪:包括频谱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I) 二、超声图像的特点 人体组织器官的声学类型:1.无反射型(无回声型)2.少反射型(低回声型) 3.多反射型(高回声型)4.全反射型(强回声型) 三、超声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方法包括:二维超声B型号超声检查 M型超声检查 D型超声检查 超声成像新技术:组织多普勒成像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声学造影 声学定量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三维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第一篇 超声诊断基础知识 超声波的定义 超声波(ultrasound)系指频率超过 2 万赫兹(Hertz Hz)即超过人耳听阈 上限的声波。一般超声诊断用的超声频率范围为 2-10 兆赫兹(MHz),而最常用 的频率范围为 2.5-5MHz。 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1.超声波的方向性—指向性 2.反射、折射和散射的特性 3.吸收和衰减:与组织中蛋白质和水的含量有关人体组织衰减程度依递减顺序 为:骨质和钙质、肝脾等实质组织、脂肪组织和液体。 4.多普勒效应: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利用这 一效应可测量血流的速度及方向,判断血流是层流或是湍流。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经过不同的器官、不同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 或/和散射,这些声学信息经过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而在影屏上以图像或波形 显示,形成声像图。 (二)超声设备 ▪ 主要由换能器(探头)、信息处理系统及显示器组成。 ▪ 换能器采用压电晶体,其可将电能转换为声能,又可将声能转为电能。故 其兼有超声经生器和回声接收器的功能。 ▪ 换能器: 线扫描:浅表器官 凸弧扫描:腹部 扇形扫描:心脏 超声设备的种类 B 型超声诊断仪 M 型超声诊断仪 D 型超声诊断仪:包括频谱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二、超声图像的特点 人体组织器官的声学类型:1.无反射型(无回声型)2.少反射型(低回声型) 3.多反射型(高回声型)4.全反射型(强回声型) 三、超声检查方法 ▪ 超声检查方法包括:二维超声 B 型号超声检查 ▪ M 型超声检查 D 型超声检查 ▪ 超声成像新技术:组织多普勒成像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声学造影 声学定量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三维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四、超声异常图像的分析 观察超声图像时,应了解切面方位,以便于认清解剖结构,并注意以下内容: 1、外形 2、边界和边缘回声 3、内部结构特征 4、后壁及后方回声 5、周围回声强度 6、毗邻关系 7、脏器活动情况 8、脏器结构的连续性 9、血流的定性分析 10、血流的定量分析 第二篇 腹部脏器疾病超声诊断 第一章 肝脏 第一节肝脏的超声解剖 肝脏接近楔形,右叶厚大,左叶扁薄,矮胖者横径大而纵径小,瘦长者其纵径大 而横径小。 肝脏分膈面及脏面。膈面外凸且光滑,脏面微凹且不平。 肝周围间隙统称为膈下间隙,膈下间隙又分为肝上间隙及肝下间隙两大部分。 正常肝右叶前后径8-10cm,最大斜径10-14cm,左叶厚度≤6cm,长度≤9cm. 一、肝脏的分段 肝脏分为左、右2叶,共8段,分别为:尾状叶(I)、左外叶上段(Ⅱ)、左外 叶下段(Ⅲ)、方叶(即左内叶,Ⅳ)、右前叶下段(V)、右后叶下段(I)、右后叶 上段(I)、右前叶上段(Ⅷ) 二、肝内管道系统 分为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肝静脉及淋巴管5种。肝动脉、门静脉及胆管为纤 维鞘包裹,称为Glisson氏系统。肝动脉及门静脉均向肝脏供血,而胆管引流肝 细胞分泌的胆汁流出肝脏。其出入肝脏处称为第一肝门。肝静脉通常分3支,即 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此处为第二肝门。肝内淋巴管道显示 不清。 第二节肝脏基本病变的超声表现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硬化 脂肪肝 二、肝脏局灶性病变或占位性病变 肝囊肿 肝脓肿 寄生虫病 肿瘤 肝脓肿 (一)、病因、病理
四、超声异常图像的分析 观察超声图像时,应了解切面方位,以便于认清解剖结构,并注意以下内容: 1、外形 2、边界和边缘回声 3、内部结构特征 4、后壁及后方回声 5、周围回声强度 6、毗邻关系 7、脏器活动情况 8、脏器结构的连续性 9、血流的定性分析 10、血流的定量分析 第二篇 腹部脏器疾病超声诊断 第一章 肝脏 第一节 肝脏的超声解剖 肝脏接近楔形,右叶厚大,左叶扁薄,矮胖者横径大而纵径小,瘦长者其纵径大 而横径小。 肝脏分膈面及脏面。膈面外凸且光滑,脏面微凹且不平。 肝周围间隙统称为膈下间隙,膈下间隙又分为肝上间隙及肝下间隙两大部分。 正常肝右叶前后径 8-10cm,最大斜径 10-14cm,左叶厚度≤6cm,长度≤9cm. 一、肝脏的分段 肝脏 分为左、右 2 叶,共 8 段,分别为:尾状叶(Ⅰ)、左外叶上段(Ⅱ)、左外 叶下段(Ⅲ)、方叶(即左内叶,Ⅳ)、右前叶下段(Ⅴ)、右后叶下段(Ⅵ)、右后叶 上段(Ⅶ)、右前叶上段(Ⅷ) 二、肝内管道系统 分为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肝静脉及淋巴管 5 种。肝动脉、门静脉及胆管为纤 维鞘包裹,称为 Glisson 氏系统。肝动脉及门静脉均向肝脏供血,而胆管引流肝 细胞分泌的胆汁流出肝脏。其出入肝脏处称为第一肝门。肝静脉通常分 3 支,即 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此处为第二肝门。 肝内淋巴管道显示 不清。 第二节 肝脏基本病变的超声表现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硬化 脂肪肝 二、肝脏局灶性病变或占位性病变 肝囊肿 肝脓肿 寄生虫病 肿瘤 肝脓肿 (一)、病因、病理
由于细菌或原虫进入肝脏,造成肝脏炎症、坏死,形成脓肿。 (二)二维声像图 1.早期炎症期:炎症区回声增高。 2.早期脓肿期:边缘回声高,中心部呈液性暗区。 3.脓肿液化期:坏死液化可为混浊液中条状、片状沉淀,壁厚,内壁清晰可见。 4慢性脓肿期:壁变薄,炎症反应区模糊、消失,内部回声显示不清。 (三)彩色血流图 早期炎期、早期脓肿期均可在病变区的中部及周围显示血流增加:脓肿液化期可 在脓肿周围炎症反应区测及血流增加:慢性脓肿期除内部不显示彩色血流外,其 周围亦无血供变化。 (四)其他 右叶膈顶部脓肿可刺激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 肝血管瘤 为肝内良性肿瘤,女性多发。 (一)二维声像图 1.外形、大小分布:呈圆形及椭圆形,亦可不规则。 2.边缘:边缘回声一般较高,边界清晰,与肝组织间有明显区别。 3.内部回声: 可出现四种声像图表现: a.强回声,多见,体积较小。 b.低回声,较少见。c.混合型回声(海绵状)较多见。 c.无回声,少见。 4.后方回声:后方肝组织有增强。 (二)色血流及多普勒频谱 多数肝血管瘤内部无彩色血流,少数内部可见彩点或血管分布。50%为动脉血流。 (三)其他 1.少数血管瘤应与肝内转移性高回声鉴别。 2.中或较大血管瘤可出血、破裂。 3.良性血管瘤可恶变。 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病理 发病与乙型、丙型肝炎感染有明显关系,又与某些损伤肝细胞的病毒相关。 (二)二维声像图 外形:大多数肝癌为局灶性,呈结节状分布:少数为弥漫性,通常呈圆球形或
由于细菌或原虫进入肝脏,造成肝脏炎症、坏死,形成脓肿。 (二)二维声像图 1.早期炎症期: 炎症区回声增高。 2.早期脓肿期 :边缘回声高,中心部呈液性暗区。 3.脓肿液化期:坏死液化可为混浊液中条状、片状沉淀,壁厚,内壁清晰可见。 4.慢性脓肿期:壁变薄,炎症反应区模糊、消失,内部回声显示不清。 (三)彩色血流图 早期炎期、早期脓肿期均可在病变区的中部及周围显示血流增加;脓肿液化期可 在脓肿周围炎症反应区测及血流增加;慢性脓肿期除内部不显示彩色血流外,其 周围亦无血供变化。 (四)其他 右叶膈顶部脓肿可刺激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 肝血管瘤 为肝内良性肿瘤,女性多发。 (一)二维声像图 1.外形、大小分布:呈圆形及椭圆形,亦可不规则。 2.边缘:边缘回声一般较高,边界清晰,与肝组织间有明显区别。 3.内部回声: 可出现四种声像图表现: a.强回声,多见,体积较小。 b.低回声,较少见。c.混合型回声(海绵状)较多见。 c.无回声,少见。 4.后方回声:后方肝组织有增强。 (二)色血流及多普勒频谱 多数肝血管瘤内部无彩色血流,少数内部可见彩点或血管分布。50%为动脉血流。 (三)其他 1.少数血管瘤应与肝内转移性高回声鉴别。 2.中或较大血管瘤可出血、破裂。 3.良性血管瘤可恶变。 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病理 发病与乙型、丙型肝炎感染有明显关系,又与某些损伤肝细胞的病毒相关。 (二)二维声像图 外形: 大多数肝癌为局灶性,呈结节状分布;少数为弥漫性,通常呈圆球形或
椭圆形。可发现直径1cm左右的小肝癌。 包膜或边界:包膜具有侧壁“回声失落”效应。低回声型小肝癌具有十分细薄 的低回声包膜。高回声型小肝癌中,因薄包膜回声甚低于癌肿回声,无法清晰显 示。 周围暗环:高回声型小肝癌其周围常可发现暗环围绕。 后方回声: 1低回声型小肝癌其后壁包膜回声可稍高。2.强回声型其后方回声衰减。 内部回声:肝癌结节的内部回声复杂且多变。分成四大类 1.低回声型、2.高回声型、3.低一高混合回声型、4.液一实混合回声型 低回声型: 内部回声较周围组织低。又可分成:均匀低回声型、少数强回声光点低回声。 高回声型: 癌结节内部回声较周围组织明显增高,分布不均。较大的结节显示多个大小不等 的小结节,称“结节中结节”。 低一高混合回声型:又可分为: a.单个结节内低一高混合回声型 回声镶嵌型:低回声结节为基底,嵌以高回声小圆形或不规则区,高回声结节为 基底,嵌以多片低回声小区。 声晕型:中心区为高回声,边缘低回声。 b.多个结节呈现各不相同的高一低回声。 液一实混合型:a.结节中心坏死液化b.肝囊腺癌 其他表现 等回声型、子结节、卫星状结节、弥漫性肝癌。 肝癌癌栓对邻近脏器侵润及转移: 1.门静脉癌栓2.肝静脉癌栓3.肝癌浸润胆囊 4.肝癌浸润胆总管或肝总管5.肝癌浸润胃壁6肝癌浸润结肠7.淋巴结转移 (三)彩色血流图 1.肝癌结节周围: 可见多数彩色血流集聚,或在结节外暗环内显示彩色环绕。 2.肝癌结节内部:多数可见细而曲折的彩色细条,呈网篮状 3.癌栓:不完全阻塞的癌栓与血管壁之间仍有少量血流通过。 4.转移淋巴结: 可发现细小彩色血流进入淋巴结。 (四)多普勒频谱图 RI平均0.75(最低0.50)。 (五)超声造影 用彩色血流成像结合Levovist静脉注射彩色造影。 继发性肝癌 (一)病因、病理 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或称转移性肝肿瘤,其原发性肿瘤可来自人体的任何 组织、器官
椭圆形。可发现直径 1cm 左右的小肝癌。 包膜或边界: 包膜具有侧壁“回声失落”效应。低回声型小肝癌具有十分细薄 的低回声包膜。高回声型小肝癌中,因薄包膜回声甚低于癌肿回声,无法清晰显 示。 周围暗环:高回声型小肝癌其周围常可发现暗环围绕。 后方回声: 1.低回声型小肝癌其后壁包膜回声可稍高。2.强回声型其后方回声衰减。 内部回声:肝癌结节的内部回声复杂且多变。分成四大类: 1.低回声型、2.高回声型、3.低-高混合回声型、4.液-实混合回声型 低回声型: 内部回声较周围组织低。又可分成:均匀低回声型、少数强回声光点低回声。 高回声型: 癌结节内部回声较周围组织明显增高,分布不均。较大的结节显示多个大小不等 的小结节,称“结节中结节”。 低-高混合回声型:又可分为: a.单个结节内低-高混合回声型 回声镶嵌型:低回声结节为基底,嵌以高回声小圆形或不规则区,高回声结节为 基底,嵌以多片低回声小区。 声晕型:中心区为高回声,边缘低回声。 b.多个结节呈现各不相同的高-低回声。 液-实混合型:a.结节中心坏死液化 b.肝囊腺癌 其他表现 等回声型、子结节、卫星状结节、弥漫性肝癌。 肝癌癌栓对邻近脏器侵润及转移: 1.门静脉癌栓 2.肝静脉癌栓 3.肝癌浸润胆囊 4.肝癌浸润胆总管或肝总管 5.肝癌浸润胃壁 6.肝癌浸润结肠 7.淋巴结转移 (三)彩色血流图 1.肝癌结节周围: 可见多数彩色血流集聚,或在结节外暗环内显示彩色环绕。 2.肝癌结节内部 : 多数可见细而曲折的彩色细条,呈网篮状。 3.癌栓: 不完全阻塞的癌栓与血管壁之间仍有少量血流通过。 4.转移淋巴结: 可发现细小彩色血流进入淋巴结。 (四)多普勒频谱图 RI 平均 0.75(最低 0.50)。 (五)超声造影 用彩色血流成像结合 Levovist 静脉注射彩色造影。 继发性肝癌 (一)病因、病理 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或称转移性肝肿瘤,其原发性肿瘤可来自人体的任何 组织、器官
(二)二维声像图 1外形及结节数:为规则圆球形,可单个,亦可全肝布满。 2内部回声:归纳为五类,即:靶环征,低回声,高回声,回声内钙化点,囊性 暗区。 3.肝内血管癌栓:门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 (三)彩色血流及频谱图 多数肝继发性恶性肿瘤在结节内部无丰富血流显示;结节周围常见环状彩 色血流围绕,频谱图以动脉为主。 肝囊肿 (一)病因、病理 可分为潴留性和先天性两大类: 1、潴留性囊肿为肝内小胆管慢性、不完全性阻塞,常因炎症、水肿、结石阻 塞所致,含有胆汁。 2、先天性囊肿常为多个。 (二)二维图像 外形:圆形和椭圆形 包膜:壁薄,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内部回声:单纯囊肿囊液清晰,为无回声。感染或出血,囊内可见细小光点。 多囊肝 (一)病因、病理 属先天性疾病,伴遗传倾向,且常伴发其他脏器的多囊性或囊性病变。常 伴发多囊肾。 (二)二维声像图 分布:弥漫性分布,甚至肝脏实质消失,多少大小不一。 外形及囊壁:球形或椭圆形,壁薄,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肝包虫病 (一)病因、病理 ·肝包虫病为地方病,通常有疫犬接触史。 ·分细粒棘球幼、泡状棘球幼两类。 (二)二维声像图 分布:肝内一处或多处。 囊壁:壁厚,呈双层,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二)二维声像图 1.外形及结节数:为规则圆球形,可单个,亦可全肝布满。 2.内部回声:归纳为五类,即:靶环征,低回声,高回声,回声内钙化点,囊性 暗区。 3.肝内血管癌栓: 门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 (三)彩色血流及频谱图 多数肝继发性恶性肿瘤在结节内部无丰富血流显示;结节周围常见环状彩 色血流围绕,频谱图以动脉为主。 肝囊肿 (一)病因、病理 可分为潴留性和先天性两大类: 1、潴留性囊肿为肝内小胆管慢性、不完全性阻塞,常因炎症、水肿、结石阻 塞所致,含有胆汁。 2、先天性囊肿常为多个。 (二)二维图像 外形:圆形和椭圆形 包膜: 壁薄,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内部回声:单纯囊肿囊液清晰,为无回声。感染或出血,囊内可见细小光点。 多囊肝 (一)病因、病理 属先天性疾病,伴遗传倾向,且常伴发其他脏器的多囊性或囊性病变。常 伴发多囊肾。 (二)二维声像图 分布:弥漫性分布,甚至肝脏实质消失,多少大小不一。 外形及囊壁:球形或椭圆形,壁薄,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肝包虫病 (一)病因、病理 ▪ 肝包虫病为地方病,通常有疫犬接触史。 ▪ 分细粒棘球幼、泡状棘球幼两类。 (二)二维声像图 分布:肝内一处或多处。 囊壁 :壁厚,呈双层,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