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 1.单囊型 2.多子囊型 3.内囊分离型 4.实变型 5.钙化型 (三)其他 1.并发症: 破裂、感染、过敏反应 2.鉴别诊断:肝囊肿、多囊肝 3.特别注意:禁忌穿刺 肝脏创伤 (一)病因、病理 因外力,高处坠落,穿通伤,挤压伤等所致。根据受损程度又可分为:肝 包膜下血肿、肝实质血肿及肝破裂三型。 (二)二维图像 1肝包膜与肝实质关系:肝包膜出现中段时为包膜破裂,为包膜下血肿表现。 2.肝脏内部回声:肝实质内出现不规则低回声区,数小时后变为液性暗区及高 回声。肝破裂时,可显示肝包膜破裂,盆腹腔积液。 (三)彩色血流及频谱 在假性动脉瘤体内,清晰显示彩色血流呈涡流状,多普勒频谱呈动脉曲线。 (四)其他 1.应注意有无其他脏器的创伤或破裂。 2.随诊。 肝脏弥漫性病变 一、肝硬化 (一)病因、病理 ·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均可使肝细胞病变至死亡。死亡后的肝细胞可为增 生的纤维组织所取代,亦可出现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到一定程度而造成肝 脏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肝脏代谢功能异常,即为肝硬化。 (二)二维声像图 外形:早期无明显变化,失代偿期时肝脏萎缩。 表面:肝表面高低不平,呈锯齿状。 实质:回声增多,增粗、变亮或呈小结节样改变。 肝内管道:肝静脉变细,迂曲甚至“消失”。门静脉扩张,内径大于 1.4cm。 其他:门脉高压征像,脾大,常伴腹水,胆囊壁厚,双边
分型 1.单囊型 2.多子囊型 3.内囊分离型 4.实变型 5.钙化型 (三)其他 1. 并发症: 破裂、感染、过敏反应 2. 鉴别诊断 :肝囊肿、多囊肝 3. 特别注意 :禁忌穿刺 肝脏创伤 (一)病因、病理 因外力,高处坠落,穿通伤,挤压伤等所致。根据受损程度又可分为:肝 包膜下血肿、肝实质血肿及肝破裂三型。 (二)二维图像 1.肝包膜与肝实质关系: 肝包膜出现中段时为包膜破裂,为包膜下血肿表现。 2.肝脏内部回声 : 肝实质内出现不规则低回声区,数小时后变为液性暗区及高 回声。肝破裂时,可显示肝包膜破裂,盆腹腔积液。 (三)彩色血流及频谱 在假性动脉瘤体内,清晰显示彩色血流呈涡流状,多普勒频谱呈动脉曲线。 (四)其他 1.应注意有无其他脏器的创伤或破裂。 2.随诊。 肝脏弥漫性病变 一、肝硬化 (一)病因、病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均可使肝细胞病变至死亡。死亡后的肝细胞可为增 生的纤维组织所取代,亦可出现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到一定程度而造成肝 脏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肝脏代谢功能异常,即为肝硬化。 (二)二维声像图 外形:早期无明显变化,失代偿期时肝脏萎缩。 表面:肝表面高低不平,呈锯齿状。 实质:回声增多,增粗、变亮或呈小结节样改变。 肝内管道:肝静脉变细,迂曲甚至“消失”。 门静脉扩张,内径大于 1.4cm。 其他:门脉高压征像,脾大,常伴腹水,胆囊壁厚,双边
(三)彩色血流及频谱 肝静脉:间断显示,有时呈点状。 门静脉:清晰显示,有时出现反向色彩,频谱可出现“双向血流”。 肝动脉:呈细小色彩支。 脂肪肝 (一)病因、病理 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所致,正常肝脏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为肝 脏脂肪浸润。根据脂肪浸润范围,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 (二)二维声像图 弥漫性脂肪肝:肝实质回声普遍性增强,表现“光亮肝”,肝内血管变细减少, 肝内血管与肝实质回声水平接近,回声反差消失。 局灶性脂肪肝:可见肝一叶或数叶内呈不规则分布相对稍高回声表现:肝岛, 表现高回声中见片状相对低回声,即未被脂肪浸润的正常肝组织 第二章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第一节超声解剖 胆系分肝内及肝外两部分,肝内胆系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成的 左右肝管组成,肝外胆系由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及胆总管组成。 左、右肝管:内径约:0.2cm,左肝管长约:1.6cm右肝管长约:0.8cm: 肝总管:由左右肝管在肝门区汇合而成,长约:3一4cm。 胆总管:长约:4-8cm,内径小于0.6cm, 分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胰腺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胆囊:胆囊呈梨形,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长7一9cm,前后径3一4cm 壁厚2mm。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检查中注意事项 1.需清楚完整的显示胆囊。 2.测量胆囊大小时,以前后径为主。 3胆囊壁的厚度测量采取横切胆囊。 第二节胆囊结石 一、病因、病理 胆囊结石中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胆固醇结石多为“贝壳征”单 发,直径约:0.5~5cm。混合性结石系由胆红素钙、胆固醇和碳酸钙混合组成。 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时,可导致急性胆囊炎。小结石入胆总管,导致胆 囊管括约肌收缩,引起胆绞痛、胆囊炎和全身感染
(三)彩色血流及频谱 肝静脉:间断显示,有时呈点状。 门静脉:清晰显示,有时出现反向色 彩,频谱可出现“双向血流”。 肝动脉:呈细小色彩支。 脂肪肝 (一)病因、病理 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所致,正常肝脏脂肪含量低于 5%,超过 5%则为肝 脏脂肪浸润。 根据脂肪浸润范围,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 (二)二维声像图 弥漫性脂肪肝:肝实质回声普遍性增强,表现“光亮肝”,肝内血管变细减少, 肝内血管与肝实质回声水平接近,回声反差消失。 局灶性脂肪肝:可见肝一叶或数叶内呈不规则分布相对稍高回声表现;肝岛, 表现高回声中见片状相对低回声,即未被脂肪浸润的正常肝组织 第二章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第一节 超声解剖 胆系分肝内及肝外两部分,肝内胆系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成的 左右肝管组成,肝外胆系由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及胆总管组成。 左、右肝管:内径约:0.2cm,左肝管长约:1.6cm 右肝管长约:0.8cm; 肝总管:由左右肝管在肝门区汇合而成,长约:3-4cm。 胆总管:长约:4-8cm,内径小于 0.6cm, 分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胰腺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胆囊:胆囊呈梨形,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长 7-9cm,前后径 3-4cm 壁厚 2mm。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检查中注意事项 1.需清楚完整的显示胆囊。 2.测量胆囊大小时,以前后径为主。 3.胆囊壁的厚度测量采取横切胆囊。 第二节 胆囊结石 一、病因、病理 胆囊结石中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多见。胆固醇结石多为“贝壳征”单 发,直径约:0.5~5cm。混合性结石系由胆红素钙、胆固醇和碳酸钙混合组成。 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时,可导致急性胆囊炎。小结石入胆总管,导致胆 囊管括约肌收缩,引起胆绞痛、胆囊炎和全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