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内容:准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分析:P2-3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以小学为背景,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 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P45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10以内各数 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 读。在本单元中只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的教学没有安排专门 的练习内容。教材通过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登,小兔和小鱼等比 元|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 教同一数量的事物。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 学|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 计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对校园生活不适应,有意注意较差, 因此不要急着去数数,让学生先观察有什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表面的事物 看够了,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五、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学时,出示插图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数时,可以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 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 生数实物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 后全班交流。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 (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 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 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六、课时分配:2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6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第一单元 一、内容:准备课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分析: P2-3 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以小学为背景,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 10 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 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P4-5 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 10 以内各数 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 读。在本单元中只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的教学没有安排专门 的练习内容。教材通过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登,小兔和小鱼等比 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 同一数量的事物。 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 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 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对校园生活不适应,有意注意较差, 因此不要急着去数数,让学生先观察有什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表面的事物 看够了,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五、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学时,出示插图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数时,可以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 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 生数实物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 后全班交流。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 (1 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 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 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 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六、课时分配:2 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第二单元 内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资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 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 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 元|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 教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学|四、学生基本情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 计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 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 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 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 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五、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 置”的活动,教师应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 通过交流,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时分配:2课时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 Www.ispiy.Com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7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第二单元 一、内容: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资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 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 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 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 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四、学生基本情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 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 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 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 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 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五、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 置”的活动,教师应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 通过交流,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 、 课 时 分 配 : 2 课 时 更 多 免 费 资 源 下 载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 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第三单元 、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 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 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包括1-5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 有关0的加减法。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材中数的认 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法穿插编排,适当结合,加强数概念的教学,体 现算法多样化,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认、 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 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 单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 元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 教|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 学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数 计|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认识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 划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 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可利用的资源有教材提供的各种情境,实物,图画卡 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 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 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 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现状, 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 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 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 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 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借助学生 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 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 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12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8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第三单元 一、内容: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 5 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 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 5 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 述 5 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 5 以内的加减 法。 5、能运用 5 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包括 1-5 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 的认识和 有关 0 的加减法。1—5 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材中数的认 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法穿插编排,适当结合,加强数概念的教学,体 现算法多样化,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认、 读、写 5 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 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 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 5 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 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 5 以 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 5 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能认、读、写 5 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 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 5 以内数 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 于、大于、等于)来描述 5 以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 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 5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可利用的资源有教材提供的各种情境,实物,图画卡 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 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 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 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现状, 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 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 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在教学 1~5 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 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 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 5 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借助学生 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 1~ 10 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 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 1~10 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12 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第四单元 、内容:认识图形(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资源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将认识立体图 形和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进行编排,是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 体。而且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 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并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 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 教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学|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 计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 划|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可利 用的教学资源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实物,方木块和学生的积木等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 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 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 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里是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开始,认识每一个物体都应 让学生摸一摸整体是什么样,局部是什么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在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的语言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由于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 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供充 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 画、剪一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六、课时分配:2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9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第四单元 一、内容:认识图形(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将认识立体图 形和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进行编排,是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 体。而且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 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并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 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 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 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可利 用的教学资源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实物,方木块和学生的积木等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 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 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 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里是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开始,认识每一个物体都应 让学生摸一摸整体是什么样,局部是什么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在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的语言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由于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 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供充 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 画、剪一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六、课时分配:2 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
第五单元 、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 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 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 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 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资源分析:包括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 数学含其中编排。 单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 元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 教|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学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 计合计算 划|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建立数感和符 号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 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 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 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 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 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 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 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在教学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 的含义和计算之后,继续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 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借助学 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 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 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课时分配:15课时
10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第五单元 一、内容: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 6~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 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 6~10 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 10 以内各 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 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 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资源分析:包括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 数学含其中编排。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地数出 6~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 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使学生掌握 6~10 数的顺序,会 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 合计算。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建立数感和符 号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图形卡片口算练习 卡,计算圆盘,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等 四、学生基本情况: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 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 不同,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 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 现状,我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 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 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在教学 1~5 各数的认识,加减法 的含义和计算之后,继续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 熟练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借助学 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 1~10 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 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 1~10 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六、课时分配:15 课时 注:单元进度计划:请按单元逐个进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