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6我国沿海海水的性质 盐度(S‰) pH 温度℃)年平均温度|比重 2月 8月2月8月最高最低 88301682380225111.5 黄海3121307158255805271948951516510252 长江口206(3月6567637982948431 16.774 东海3833月)3148810581327113092037 珠江口3242月307382180612892157323160 南海3147(1月)26948018052957167823988 表27我国河流的水质 河流名称Ca2 C含盐量 长江289 9 861289134 936 黄河 3779 黑龙江11 837 西江185 291286 松花江120 644 10939 塔里木河10768415 10265 1172605214368317513 岩石圈中富含各种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还贮 藏着丰富的地下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铜矿等各种有色金属,以及 磷、氮、钾等,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由于岩石的厚度及其组分 的不同,在分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壤性质也有很大差异,从而为植物的生 存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土壤环境,成为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土壤在自然环境中介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独立的 开放性物质体系,具有独特的组分、结构和功能,是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 量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接触、过渡 地带(图2-4) 土壤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基本的有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 地带性(区域性)分异,其次是垂直带性分异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在 欧亚大陆、非洲及北美东部表现最明显(图25)。我国地形复杂,土类
岩石圈中富含各种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还贮 藏着丰富的地下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铜矿等各种有色金属,以及 磷、氮、钾等,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由于岩石的厚度及其组分 的不同,在分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壤性质也有很大差异,从而为植物的生 存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土壤环境,成为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土壤在自然环境中介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独立的 开放性物质体系,具有独特的组分、结构和功能,是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 量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接触、过渡 地带(图 2-4)。 土壤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基本的有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 地带性(区域性)分异,其次是垂直带性分异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在 欧亚大陆、非洲及北美东部表现最明显(图 2-5)。我国地形复杂,土类
多样,水平分布基本上随纬度而变化,沿海地区是季风湿润气候的森林土 壤,属海洋类型的土壤带;内陆地带是整个欧亚大陆干旱中心,为内陆干 旱漠境土壤,甘肃和新疆的北面和西面为漠境草原棕钙土带环绕,为大陆 型土壤带。山地土壤分布随垂直地带性规律而变化。 大气圈 物圈 日 图2-4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G自潘树荣,1985) 80100120140160180(经度) ⌒纬度 冰沼土 灰化土 厂-二二灰色森林士二二 士⊥黑钙[色草原土 王 40褐色土黄褐和红壤 西藏高原配渴土棕色森林土40 黄褐土 灰褐土 红壤和黄壤 热带及亚热带荒漠土 砖红壤化红 图2-5欧亚大陆士壤水平分布图式(自潘树荣,1985) 由于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的质地、水分、温度以及化学性能等对土壤 生物种类及分布有很大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对土壤水、气、温的变 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垂直性迁移,如磕头虫幼虫在土壤湿度髙时爬到土壤 表层活动,干旱时钻到约1米深的土层中,所以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也随 季节而不同,夏季危害小,春季雨水多危害大。很多动物适宜于含钙丰富 的土壤中生活,过碱过酸或盐度过高,土壤动物就较贫乏。土壤动物数量
多样,水平分布基本上随纬度而变化,沿海地区是季风湿润气候的森林土 壤,属海洋类型的土壤带;内陆地带是整个欧亚大陆干旱中心,为内陆干 旱漠境土壤,甘肃和新疆的北面和西面为漠境草原棕钙土带环绕,为大陆 型土壤带。山地土壤分布随垂直地带性规律而变化。 由于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的质地、水分、温度以及化学性能等对土壤 生物种类及分布有很大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对土壤水、气、温的变 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垂直性迁移,如磕头虫幼虫在土壤湿度高时爬到土壤 表层活动,干旱时钻到约 1 米深的土层中,所以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也随 季节而不同,夏季危害小,春季雨水多危害大。很多动物适宜于含钙丰富 的土壤中生活,过碱过酸或盐度过高,土壤动物就较贫乏。土壤动物数量
很多,据调査,每平方米的土壤中蠕虫、线虫、轮虫、节肢动物等个体总 数常在5000—7000万;森林土壤中每平方米节肢动物的数量有时可达 1.25亿个,每立方厘米的土壤腐殖质层里,体积为0.2-4毫米的各种动 物数量有时可达100个以上 土壤的特性之一是具有肥力,能为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生长提供 营养和栖息场所;二是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的物质的能力。土壤中生 活着各种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能对外来的各种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和改造, 故土壤又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净化系统 土壤的这两种特性是相辅相成的。在合理的经营管理下,其肥力不仅 不会因利用而损耗,反而会增加。它是人类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为农业和生产部门提供粮食和必要的原料。 当土壤被污染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就会破坏土壤自然动态平衡,引起 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质 量下降,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物向环境 输出转化,又使大气、水体等进一步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 康。所以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非常严重,应该予以重视。 (三)人为环境 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 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 境,称人为环境,是人类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 境。人为环境可以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方面。 广义的人为环境包括动植物的引种、培育、驯化、农作物需要的环境, 以及工人管理经营的森林、草地、绿化造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些控制、 防护等措施,风景旅游区、城市、房屋、娱乐场地等。狭义的人为环境是 指人工控制下的环境,如薄膜育苗,可提高苗床的土温和气温,防止夜间
很多,据调查,每平方米的土壤中蠕虫、线虫、轮虫、节肢动物等个体总 数常在 5000—7000 万;森林土壤中每平方米节肢动物的数量有时可达 1.25 亿个,每立方厘米的土壤腐殖质层里,体积为 0.2—4 毫米的各种动 物数量有时可达 100 个以上。 土壤的特性之一是具有肥力,能为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生长提供 营养和栖息场所;二是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的物质的能力。土壤中生 活着各种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能对外来的各种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和改造, 故土壤又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净化系统。 土壤的这两种特性是相辅相成的。在合理的经营管理下,其肥力不仅 不会因利用而损耗,反而会增加。它是人类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为农业和生产部门提供粮食和必要的原料。 当土壤被污染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就会破坏土壤自然动态平衡,引起 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质 量下降,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物向环境 输出转化,又使大气、水体等进一步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 康。所以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非常严重,应该予以重视。 (三)人为环境 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 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 境,称人为环境,是人类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 境。人为环境可以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方面。 广义的人为环境包括动植物的引种、培育、驯化、农作物需要的环境, 以及工人管理经营的森林、草地、绿化造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些控制、 防护等措施,风景旅游区、城市、房屋、娱乐场地等。狭义的人为环境是 指人工控制下的环境,如薄膜育苗,可提高苗床的土温和气温,防止夜间
低温和霜冻,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争取丰产丰收;用人工光照以刺激家 禽神经内分泌,加强卵巢活动,促使多产卵 由于人类以前对大自然的认识的片面性常采取一些顾此失彼的措施, 只顾当前的、直接的利益而忽视环境在人为作用下长期缓慢的不良变化, 如我国丝绸之路曾是植被繁茂的好地方,由于历代战火和不适当的垦殖导 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出现了沙漠化。另一方面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大量 砍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破坏,也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 漠扩大化,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四)污染的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所以 人们和生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生活以及从事生产劳动。污染环境是由于 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所致,使环境中原有的组分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影响 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或破坏环境的机能,并达致害程度。 污染的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大气、水 体、土壤及食物等环境介质进入人体、生物机体后产生急性或慢性、短期 或长期的毒性影响,且影响面大而范围广;(2)污染物一般以浓度低、 持续时间长,并以多种毒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危及健康;(3) 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而发生转化,其毒性增加、减少或富集 使污染物的原有性状和浓度发生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 (4)生态系统遭到扰乱,稳定性降低 在各环境中,水体环境比陆地环境更容易受到污染,因为水体直接受 污染源影响外,水体周围土壤中的污物也会由于雨水冲刷以及融雪等而流 入其中。根据水体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含量,以及氯离子、氨离 子、硫化氢的水平,可将水体污染分为多污性水体、中污性水体和寡污性 水体。也有按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将其分为健康水、不 完全健康水、污染水及重污染水
低温和霜冻,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争取丰产丰收;用人工光照以刺激家 禽神经内分泌,加强卵巢活动,促使多产卵。 由于人类以前对大自然的认识的片面性常采取一些顾此失彼的措施, 只顾当前的、直接的利益而忽视环境在人为作用下长期缓慢的不良变化, 如我国丝绸之路曾是植被繁茂的好地方,由于历代战火和不适当的垦殖导 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出现了沙漠化。另一方面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大量 砍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破坏,也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 漠扩大化,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四)污染的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所以 人们和生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生活以及从事生产劳动。污染环境是由于 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所致,使环境中原有的组分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影响 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或破坏环境的机能,并达致害程度。 污染的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大气、水 体、土壤及食物等环境介质进入人体、生物机体后产生急性或慢性、短期 或长期的毒性影响,且影响面大而范围广;(2)污染物一般以浓度低、 持续时间长,并以多种毒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危及健康;(3) 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而发生转化,其毒性增加、减少或富集, 使污染物的原有性状和浓度发生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 (4)生态系统遭到扰乱,稳定性降低。 在各环境中,水体环境比陆地环境更容易受到污染,因为水体直接受 污染源影响外,水体周围土壤中的污物也会由于雨水冲刷以及融雪等而流 入其中。根据水体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含量,以及氯离子、氨离 子、硫化氢的水平,可将水体污染分为多污性水体、中污性水体和寡污性 水体。也有按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将其分为健康水、不 完全健康水、污染水及重污染水
污染环境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已有记载发生的多起公害事 件,不仅使人们患染各种疾病,而且还造成了死亡(表2-8) 表2-8引起世界注意的公害事件 时间地点 马斯河谷烟雾1930年12月比利时502粉尘苗积大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病症, 马斯河谷工业区 气中 约6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1943年美国洛杉矶汽车排出尾气碳居民眼红、喉痛、咳嗽, 烟雾 氢化物形成光化严重死亡 多诺拉烟雾1948年9月宾夕法尼炼锌厂、钢铁厂、约6千人患病死亡10多 亚州多诺拉镇 硫酸厂排出CO2人 蓄积深谷大气中 伦敦烟雾 1952年12月英国伦酸雾积天空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 结核等,4千余人死亡 四日市气喘病1955年日本四日市石油排出废气500多人得喘息病,死亡 30多人 富山骨痛病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锌冶炼厂排出合引起骨痛病,至1970年患 通川下游 金属镉废水 者达200多人 水俣病 1956年日本水俣湾工厂排放含汞的中枢神经受损害,听觉、 废水 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 死亡200多人 多氯联苯中毒1908年日本 米糠油中残留多1万余人中毒,死亡10多 氯联苯 甲基异氰酸盐1968年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毒气港透约20万人中毒 毒气中毒 现在,污染的环境对人类、生物所发生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人们关注, 但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如苏联诺切尔贝利核电站的泄漏,海湾战争 大量原油污染海水,化工厂发生事故等。我国也时有发生,如1971年7 月13日某市冶炼厂镍冶炼车间,输送氯气的胶皮管破裂,造成氯气污染 大气引起急性中毒,使工厂周围284名居民受害,附近工厂也受影响 不能正常生产。污染事件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消除污 染,并使已受污染的环境得到及时的治理和改善 (五)人类、生物生存空间的有限性
污染环境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已有记载发生的多起公害事 件,不仅使人们患染各种疾病,而且还造成了死亡(表 2-8)。 现在,污染的环境对人类、生物所发生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人们关注, 但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如苏联诺切尔贝利核电站的泄漏,海湾战争 大量原油污染海水,化工厂发生事故等。我国也时有发生,如 1971 年 7 月 13 日某市冶炼厂镍冶炼车间,输送氯气的胶皮管破裂,造成氯气污染 大气引起急性中毒,使工厂周围 284 名居民受害,附近工厂也受影响, 不能正常生产。污染事件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消除污 染,并使已受污染的环境得到及时的治理和改善。 (五)人类、生物生存空间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