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学网络散材 (动物科学专业用) 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工程系动物繁殖组 二00五年七月十日
动物繁殖学网络教材 ( 动物科学专业用) 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工程系动物繁殖组 二 OO 五年七月十日
绪论 、动物繁殖学的内容和任务 动物繁殖学( animal reproduction; theriogenology)是硏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 控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或 畜牧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1内容: 动物繁殖学主要硏究内容包括生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管理与生殖病理。 ①生殖生理:动物繁殖理论主要研究性别分化、性发育、性行为、雄性动物精子发生、 雌性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受精、胚胎发育与妊娠、分娩等一些生殖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及其调控机理,并对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特性进行描述与分析。 ②繁殖技术:由繁殖调控技术和繁殖监测技术两部分内容组成。繁殖调控技术包括调控 发情、排卵、受精、胚胎发育、性别发生、妊娠维持、分娩、泌乳等生殖活动的技术,是提 髙动物繁殖效率、加快育种速度的基本手段。例如,近期发展起来的显微授精和胚胎生物工 程技术等,分别是提高公畜和母畜繁殖效率的重要手段。繁殖监测技术包括发情鉴定、妊娠 诊断、性别鉴定、激素测定等技术,是促进繁殖管理、提高繁殖效率或畜牧生产效率的重要 工具 八十年代的三大繁殖技术: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超数排卵 现代:胚胎分割,体外受精,嵌合体产生 ③繁殖管理:主要从群体角度硏究提髙动物繁殖效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包括繁殖管理 指标和繁殖管理技术及繁殖技术标准化等内容。 ④生殖病理:主要从畜牧学角度分析动物繁殖障碍的发病率和病因,探讨防治繁殖障碍 的方法与技术措施 2.任务: 通过硏究动物繁殖过程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的挖掘动物繁殖潜 力,为社会提供量多质优的动物。 首先是阐述动物生殖生理的普遍规律及其种属特征,使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去指 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其次,阐述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授操作技术,组织学生的技能 训练:第三,阐述动物繁殖力的概念和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 知识,为提高繁殖力和改善动物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二、繁殖在畜牧生产中的地位 1.学科地位 2.生产意义: ①提高生产效率: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繁殖管理技术合理调节畜群结构,或应用先进的 繁殖技术提高公畜和母畜繁殖力,均可提高生产效率。 ②提高畜种质量:动物繁殖技术是家畜育种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的动物繁殖技术既可 加快育种进程,又可提高优秀种畜的利用率,因而可以提高动物生产质量。我国瘦肉型猪、 优质细毛羊、中国荷斯坦奶牛等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先进的繁殖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③减少生产资料占有量: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种公畜和种母畜实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显微授精、IVF、克隆等先进的繁殖技术提高种畜利用率后,种
第 1 讲 绪 论 一、动物繁殖学的内容和任务 动物繁殖学(animal reproduction,theriogenology)是研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 控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或 畜牧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1.内容: 动物繁殖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管理与生殖病理。 ①生殖生理:动物繁殖理论主要研究性别分化、性发育、性行为、雄性动物精子发生、 雌性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受精、胚胎发育与妊娠、分娩等一些生殖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及其调控机理,并对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特性进行描述与分析。 ②繁殖技术:由繁殖调控技术和繁殖监测技术两部分内容组成。繁殖调控技术包括调控 发情、排卵、受精、胚胎发育、性别发生、妊娠维持、分娩、泌乳等生殖活动的技术,是提 高动物繁殖效率、加快育种速度的基本手段。例如,近期发展起来的显微授精和胚胎生物工 程技术等,分别是提高公畜和母畜繁殖效率的重要手段。繁殖监测技术包括发情鉴定、妊娠 诊断、性别鉴定、激素测定等技术,是促进繁殖管理、提高繁殖效率或畜牧生产效率的重要 工具。 八十年代的三大繁殖技术: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超数排卵 现代:胚胎分割,体外受精,嵌合体产生 ③繁殖管理:主要从群体角度研究提高动物繁殖效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包括繁殖管理 指标和繁殖管理技术及繁殖技术标准化等内容。 ④生殖病理:主要从畜牧学角度分析动物繁殖障碍的发病率和病因,探讨防治繁殖障碍 的方法与技术措施。 2.任务: 通过研究动物繁殖过程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的挖掘动物繁殖潜 力,为社会提供量多质优的动物。 首先是阐述动物生殖生理的普遍规律及其种属特征,使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去指 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其次,阐述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授操作技术,组织学生的技能 训练;第三,阐述动物繁殖力的概念和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 知识,为提高繁殖力和改善动物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二、繁殖在畜牧生产中的地位 1. 学科地位: 2.生产意义: ①提高生产效率: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繁殖管理技术合理调节畜群结构,或应用先进的 繁殖技术提高公畜和母畜繁殖力,均可提高生产效率。 ②提高畜种质量:动物繁殖技术是家畜育种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的动物繁殖技术既可 加快育种进程,又可提高优秀种畜的利用率,因而可以提高动物生产质量。我国瘦肉型猪、 优质细毛羊、中国荷斯坦奶牛等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先进的繁殖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③减少生产资料占有量: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种公畜和种母畜实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显微授精、IVF、克隆等先进的繁殖技术提高种畜利用率后,种
畜饲养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生产经济效益,还可减少饲草、饲料资源 的占用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繁殖的进展概况 年轻学科,从兽医产科中分化出来,各环节都可以人为控制。从形态学阶段、细胞学阶 段到分子学阶段。在国际国内定期召开动物繁殖与人工授精的会议,从显微镜1677年观察到 镜子,现已有多分胚胎产生。 动物繁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在修完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 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为后期家畜各论课程奠定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问题的基础 四、相关学科 生理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产科学、免疫学 动物繁殖学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遗传学、细胞 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等为基础,并与动物饲养学、动物 育种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学、分子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有密切 联系。实际上,在解释某些生殖活动规律,研究与开发动物繁殖新技术必须应用上述某些或 所有学科的知识。 动物繁殖学与多个学科有交叉的事实,说明在分析与解决动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不 能孤立地从动物繁殖学角度看问题,而必须综合分析各相关学科,即辩证地运用相关学科的 知识解决动物繁殖问题。 五、参考书目 郭志勤等编,著家畜胚胎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编,家畜繁殖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印刷所; 中国农业大学主编,家畜繁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王建辰主编,家畜生殖内分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甘肃农业大学主编,家畜产科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渊锡藩,张一玲主编,动物繁殖学,天则出版社 王峰,王元兴编著,牛羊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畜饲养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生产经济效益,还可减少饲草、饲料资源 的占用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繁殖的进展概况 年轻学科,从兽医产科中分化出来,各环节都可以人为控制。从形态学阶段、细胞学阶 段到分子学阶段。在国际国内定期召开动物繁殖与人工授精的会议,从显微镜 1677 年观察到 镜子,现已有多分胚胎产生。 动物繁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在修完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 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为后期家畜各论课程奠定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问题的基础。 四、相关学科 生理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产科学、免疫学。 动物繁殖学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遗传学、细胞 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等为基础,并与动物饲养学、动物 育种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学、分子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有密切 联系。实际上,在解释某些生殖活动规律,研究与开发动物繁殖新技术必须应用上述某些或 所有学科的知识。 动物繁殖学与多个学科有交叉的事实,说明在分析与解决动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不 能孤立地从动物繁殖学角度看问题,而必须综合分析各相关学科,即辩证地运用相关学科的 知识解决动物繁殖问题。 五、参考书目 郭志勤等编,著家畜胚胎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编,家畜繁殖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印刷所; 中国农业大学主编,家畜繁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王建辰主编,家畜生殖内分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甘肃农业大学主编,家畜产科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渊锡藩,张一玲主编,动物繁殖学,天则出版社; 王峰,王元兴编著,牛羊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2讲 第一章生殖激素 第一节概述 激素的定义 经典定义:由内分泌腺体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组织, 调节机体代谢 目前的激素定义:激素是由某些细胞所产生的化学信息,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 被血液运转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 生殖激素 凡是与生殖活动密切的都称为生殖激素 生殖激素的分类: 1.根据来源和功能不同生殖激素大致分为三类:参考课本表 (1)来自下丘脑的释放激素,可控制垂体合成与释放有关的激素 (2)来自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直接关系到配子的成熟与释放,和刺激性腺产生类固 醇激素 (3)来自性腺(即睾丸和卵巢)的性腺激素,对两性行为以及生殖周期的调节,均起着 重要的作用 来自胎盘的一些激素,来自垂体后叶的催产素,前列腺素等。 2.根据其化学性质分为三类: (1)含氮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和胺类等,垂体分泌的所有生殖激素 和脑部分泌的大部分生殖激素都属此类。此外,胎盘和性腺以及生殖器官外的其他组织器官 也可分泌蛋白质和多肽类激素 (2)类固醇类: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对动物性行为和生殖激素的分泌有直接或间 接作用 (3)脂肪酸类:主要由子宫、前列腺、精囊腺(前列腺素)和某些外分泌腺体(外激素) 所分泌。 三、生殖激素的作用特点 1产生部位与作用部位的特异性 2.微量高效性 3.分泌活动具有自动稳定性 4分泌活动具有周期性 5.血液中存在时间短 6具有协同或抗衡作用 7.必须与其受体结合后才产生生物学效应: 8生物学活性取决于分子结构。 四、激素的运送特点 1所有甾体激素是边分泌边释放,多数与血液中的载体蛋白结合,不表现活性: 2.含氮类激素合成后先不释放,需要时才释放 3.脂肪酸类激素需要时才合成,通过扩散在局部发生作用,又称为局部激素 五、激素分泌的方式 1、远距分泌( telec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这种
第 2 讲 第一章 生殖激素 第一节 概 述 一、激素的定义 经典定义:由内分泌腺体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组织, 调节机体代谢。 目前的激素定义:激素是由某些细胞所产生的化学信息,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 被血液运转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 生殖激素: 凡是与生殖活动密切的都称为生殖激素。 二、生殖激素的分类: 1.根据来源和功能不同生殖激素大致分为三类:参考课本表 (1)来自下丘脑的释放激素,可控制垂体合成与释放有关的激素; (2)来自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直接关系到配子的成熟与释放,和刺激性腺产生类固 醇激素; (3)来自性腺(即睾丸和卵巢)的性腺激素,对两性行为以及生殖周期的调节,均起着 重要的作用。 来自胎盘的一些激素,来自垂体后叶的催产素,前列腺素等。 2.根据其化学性质分为三类: (1)含氮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和胺类等,垂体分泌的所有生殖激素 和脑部分泌的大部分生殖激素都属此类。此外,胎盘和性腺以及生殖器官外的其他组织器官 也可分泌蛋白质和多肽类激素。 (2)类固醇类: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对动物性行为和生殖激素的分泌有直接或间 接作用; (3)脂肪酸类:主要由子宫、前列腺、精囊腺(前列腺素)和某些外分泌腺体(外激素) 所分泌。 三、生殖激素的作用特点 1.产生部位与作用部位的特异性; 2.微量高效性; 3.分泌活动具有自动稳定性; 4.分泌活动具有周期性; 5.血液中存在时间短; 6.具有协同或抗衡作用; 7.必须与其受体结合后才产生生物学效应; 8.生物学活性取决于分子结构。 四、激素的运送特点 1.所有甾体激素是边分泌边释放,多数与血液中的载体蛋白结合,不表现活性; 2.含氮类激素合成后先不释放,需要时才释放; 3.脂肪酸类激素需要时才合成,通过扩散在局部发生作用,又称为局部激素。 五、激素分泌的方式 1、 远距分泌(telecr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这种
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2、旁分泌( paracrine):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以 传递局部信息 3、自分泌( autocrine):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 胞而发挥反馈:体内某些神经细胞,除具有一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等)外 还兼有分泌激素的特征,即它们能够把神经冲动转变为由激素中介的化学信息,这种方式称 为神经一内分泌,亦简称神经分泌
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2 、旁分泌(paracrine):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以 传递局部信息。 3 、自分泌(autocrine):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 胞而发挥反馈:体内某些神经细胞,除具有一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等)外, 还兼有分泌激素的特征,即它们能够把神经冲动转变为由激素中介的化学信息,这种方式称 为神经—内分泌,亦简称神经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