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备课教案 导入新课 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 泰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 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 达效果; 4、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 精神。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 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 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学常识 、作者: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 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 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 22、愚公移山 备课教案 导入新课 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 泰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 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 达效果; 4、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 精神。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 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 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约前 450——约前 375),名寇(又名 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 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 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 味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高万仞ren 无穷匮kui也 惩山北之塞se 曾zng不若 叩kou石恳壤 始龀chen 亡W以应 厝cuo朔东 箕畚jben 孀 shuang妻 冀j州 荷he担者三夫 雍yong南 学习第一段 朗读; 2、重点字词 1】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和河北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与河南济源之间。 2】方:方圆,指面积 【3】万仞:形容极高。古代以七八丈为一仞 【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 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3、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
2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 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 味。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高万仞 rèn 无穷匮 kuì也 惩山北之塞 sè 曾 zēng 不若 叩 kòu 石恳壤 始龀 chèn 亡 wú以应 一厝 cuò朔东 箕畚 jī běn 孀 shuāng 妻 冀 jì 州 荷 hè担者三夫 雍 yōng 南 学习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 【1】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和河北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与河南济源之间。 【2】方:方圆,指面积。 【3】万仞:形容极高。古代以七八丈为一仞。 【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 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3、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
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4、问题探究 文章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 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的地理 位置,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点明故事发生的原因,为 下文写愚公移山、神人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小结: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 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 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 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学习第二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 (1】且:将近 2】惩:戒,苦于 【3】塞:阻塞。 【4】室:家。 5】曾: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6】损:削减。 7】且:将 8】诸:之于
3 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4、问题探究 文章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 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的地理 位置,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点明故事发生的原因,为 下文写愚公移山、神人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小结: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 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 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 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学习第二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 【1】且:将近。 【2】惩:戒,苦于。 【3】塞:阻塞。 【4】室:家。 【5】曾: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6】损:削减。 【7】且:将。 【8】诸:之于
【9】荷:负荷、挑。 10】遗男:遗孤,孤儿。 3、翻译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 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 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 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 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 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 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 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 们)才往返一次。 4、问题探究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全家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9】荷:负荷、挑。 【10】遗男:遗孤,孤儿。 3、翻译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 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 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 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 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 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 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 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 们)才往返一次。 4、问题探究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全家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移山的行动是什么? 明确:叩石垦壤,寒暑一返。 (5)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明确:①两山高大;②愚公年老体弱,劳力稀少;③路途遥 (6)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 明确:愚公之妻对移山一事的积极态度是从献疑角度来表达 的,其话语中带有关心和担忧的意味,其目的是解决土石的 问题。 (7)第②段中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是哪两句? 明确: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写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幼童也来帮忙移山,表明了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 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 的对比 小结: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 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学习第三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
5 (4)愚公移山的行动是什么? 明确:叩石垦壤,寒暑一返。 (5)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明确:①两山高大;②愚公年老体弱,劳力稀少;③路途遥 远。 (6)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 明确:愚公之妻对移山一事的积极态度是从献疑角度来表达 的,其话语中带有关心和担忧的意味,其目的是解决土石的 问题。 (7)第②段中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是哪两句? 明确: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写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幼童也来帮忙移山,表明了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 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 的对比。 小结: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 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学习第三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