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 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 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 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 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一一但这绝不是小时候 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 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 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 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 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 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 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 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 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 个角落 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 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 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 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 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一一在“我”的每一寸进步 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
11 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 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 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 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 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 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 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 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 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 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 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 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 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 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 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 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 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 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 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 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 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
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 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 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 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 来地坛?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 相 3.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 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 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2 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 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 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 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 来地坛? 《最后的长春藤叶》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的 1. 复习巩固小说的基本要素 2. 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 想 3. 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 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4. 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 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 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 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 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 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 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 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 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 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 展 唠唠叨叨绷着 窗槛 瞥着 怒 冥冥中 三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 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 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 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一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一一贝尔曼生病一一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一一贝尔 曼去世 四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13 一. 作者简介 欧 · 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 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 300 多篇小说,著 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 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 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 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 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 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 字词整理 烘锅 矮墩墩 砖砌 蹑手蹑脚 一筹莫 展 唠唠叨叨 绷着 窗槛 瞥着 怒 号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 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 (12—36)苏艾 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 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 (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 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 (51—55)结局 琼珊病愈 贝尔曼去世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 曼去世 四 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 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 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 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 构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 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 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 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明线:琼珊病重—一琼珊病危——琼珊转好—一琼珊脱离危险
14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 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 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 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 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 构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 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三. 环境描写 第 18 自然段,第 44 自然段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 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 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 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 500 字的片断作文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一一贝尔曼生病一一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一一贝尔 曼去世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目的: l、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 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用一课时自读 课文自读提示 、关于作者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 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 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 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 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 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 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 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 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 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1964 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一一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 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15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贝尔 曼去世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 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用一课时自读。 课文自读提示 一、关于作者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 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 50 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 学院,1904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 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 本书被译成 50 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 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 ——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 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 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 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 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1964 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 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