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到民间采风去之韶关之旅 张莉莉 教学时间:200561.第十五周星期三 教学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韶关历史,增添作为韶关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发现韶关的历史,了解韶关的历史 教学难点:如何为韶关增添光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进入活动内容:到民间采风去之韶关之旅 1历史名人 南朝.名将侯安部 候安都(519-563),字成师,曲江人。工隶书,能诗文,兼善骑射,文武双全。举兵跟随陈 霸先平“侯景之乱”,同镇京口,任半陵太守;他定计擒拿对手王僧辨,以功授南徐州刺史, 佐陈霸先建立起陈王朝(南朝)。又奉命率军败北齐徐嗣微,督水师南破余顷与肖孜,晋号 平南将军,改封西江县公,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当陈武帝(陈霸先)卒,安都按剑上 殿,拥立临川王陈茜为文帝,从而进官为司空。随后,以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之职会同大 都督侯瑛平定王琳。后又因杀文帝的竞争者衡阳王陈昌,进爵为清远郡公。从此,安都威名 甚重,郡官无出其左右。后加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朝廷并立碑颂扬他的功绩。但侯安都 自恃功高过人,日渐骄者,行为越轨,包庇部属。天嘉四年(公元563年)春,文帝坐收安 都于嘉德殿,翌日赐死。享年四十四岁。葬以士礼(墓在今乳源县桂头镇,文化大革命期间 遭毁)。韶关风烈路就是因候安都的风烈可钦就留传下来的 唐朝.宰相張九齡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谥文献。曲江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享 年六十三岁。七岁知属文,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应举登乙弟,授校书郎,唐玄 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拜左拾遗,上书请求开辟大庚岭新 路(今南雄梅关古道),功成迁左补阙。因才鉴出众,又晋知为司勋员外郎。宰相张说常荐 九龄于玄宗,张说死后,玄宗思其言,诏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适逢勃海 王造反,皇帝赐诏,九龄援笔立成,玄宗褒赏曰:“此卿为文学之士,不知有王佐之才,他 日相卿,当以经术济腾。”即擢工部侍郎知制诰,掌管王命。官至中书令,为相三年,曾上 书废循资格,选拨人才,著名的就有王维、李泌、孟浩然、皇甫冉等人,复置十道采访使, 又教河南数州种水稻。对唐朝的鼎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时,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因安禄山计 伐奚.契丹失败,张守圭按法问斩,因安禄山辩解,张守圭便将其执送京师,九龄劾奏:“守 圭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帝不听从,九龄再次上奏:“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
课题: 到民间采风去之韶关之旅 张莉莉 教学时间:2005.6.1.第十五周星期三 教学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韶关历史,增添作为韶关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发现韶关的历史,了解韶关的历史 教学难点:如何为韶关增添光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进入活动内容:到民间采风去之韶关之旅 1.历史名人 候安都(519-563),字成师,曲江人。工隶书,能诗文,兼善骑射,文武双全。举兵跟随陈 霸先平“侯景之乱”,同镇京口,任半陵太守;他定计擒拿对手王僧辨,以功授南徐州刺史, 佐陈霸先建立起陈王朝(南朝)。又奉命率军败北齐徐嗣微,督水师南破余顷与肖孜,晋号 平南将军,改封西江县公,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当陈武帝(陈霸先)卒,安都按剑上 殿,拥立临川王陈茜为文帝,从而进官为司空。随后,以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之职会同大 都督侯瑛平定王琳。后又因杀文帝的竞争者衡阳王陈昌,进爵为清远郡公。从此,安都威名 甚重,郡官无出其左右。后加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朝廷并立碑颂扬他的功绩。但侯安都 自恃功高过人,日渐骄者,行为越轨,包庇部属。天嘉四年(公元 563 年)春,文帝坐收安 都于嘉德殿,翌日赐死。享年四十四岁。葬以士礼(墓在今乳源县桂头镇,文化大革命期间 遭毁)。韶关风烈路就是因候安都的风烈可钦就留传下来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谥文献。曲江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 678 年),享 年六十三岁。七岁知属文,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 707 年)应举登乙弟,授校书郎,唐玄 宗先天二年(公元 713 年)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拜左拾遗,上书请求开辟大庚岭新 路(今南雄梅关古道),功成迁左补阙。因才鉴出众,又晋知为司勋员外郎。宰相张说常荐 九龄于玄宗,张说死后,玄宗思其言,诏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适逢勃海 王造反,皇帝赐诏,九龄援笔立成,玄宗褒赏曰:“此卿为文学之士,不知有王佐之才,他 日相卿,当以经术济腾。”即擢工部侍郎知制诰,掌管王命。官至中书令,为相三年,曾上 书废循资格,选拨人才,著名的就有王维、李泌、孟浩然、皇甫冉等人,复置十道采访使, 又教河南数州种水稻。对唐朝的鼎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时,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因安禄山计 伐奚. 契丹失败,张守圭按法问斩,因安禄山辩解,张守圭便将其执送京师,九龄劾奏:“守 圭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帝不听从,九龄再次上奏:“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
事诛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放其归去,遂酿成日后长达八年“安史之乱”,玄宗入避 四川,思其先见之言(此时九龄已死),遣中使往韶州祭之。 唐玄宗生日,官僚多献珍异,独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录》,认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 人自照见吉凶”,一一陈述前古兴替之道。武惠妃俗欲立其子为太子,诬告太子瑛,玄宗欲 废,九龄劝谏说:“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武惠妃派太监私告九龄曰:“公为之援,宰 相可长久。”被九龄斥退之。李林甫不学无术,口蜜腹剑,初时,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九 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帝不从九龄之言,而李林 甫以九龄文章品行为玄宗赞赏,心存嫉忌。九龄遇事无巨细,皆力争,林甫巧伺帝意,阿谀 奉承,日夜思谋中伤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九龄被罢尚书右丞相。翌年,贬 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拜扫南归,遭疾死于曲江家中。 自九龄去后,玄宗常思念,每宰相荐士,总爱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为官 清廉,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谔谔有大臣节,是一位有远见、创见和革新精神的政治家和文 学家,被誉为“江南入相从公始”、“岭海千年第一人”,他为“开元之治”作出了重大贡 献,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宋天禧年间,州人建风度楼和以风度为路名于市内纪念他, 楼今已毁,现尚有《曲江集》十二卷流传于世。 宋朝.名臣余情 余靖(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曲江人。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史 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以及佛道之书,无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拨萃,著称乡里。宋仁宗天圣 二年(公元1024年)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 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右二年(公元 1035年),余靖因谏留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他们被天下称为四贤。庆历三年 (公元1043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为谏官,时论重之。庆历四年(公元 1044年),西夏向宋朝请和,辽国不许,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出使辽国,持正雄辩,挫败 了辽国的外交恐吓,使宋北境消除了紧张气氛,西边也没有战事。余靖曾先后三次出使辽国, 积极学习外国语言,写作外文诗,但被认为有失大国尊严,出贬吉州,又受中伤,返居故里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由于侬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任广南四路(即今广西)经略 安抚史负责镇压,并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 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广州有八贤堂,余靖当 其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 余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 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 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 明朝清官.譚太初 谭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号次川,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 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 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 度痛加裁革。当时大奸臣严嵩权倾天下,其亲友宗属在他的故乡江西仗势侵夺农民的良田, 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惧怕严嵩的势力,无人敢出面处置。独谭毫无惧色,坚决 依法惩办,毫不通融,故人称为“谭青天 谭太初去审查军籍时,释放了大批不属军籍而被地方官吏去充数的平民。有人劝诫他
事诛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放其归去,遂酿成日后长达八年“安史之乱”,玄宗入避 四川,思其先见之言(此时九龄已死),遣中使往韶州祭之。 唐玄宗生日,官僚多献珍异,独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录》,认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 人自照见吉凶”,一一陈述前古兴替之道。武惠妃俗欲立其子为太子,诬告太子瑛,玄宗欲 废,九龄劝谏说:“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武惠妃派太监私告九龄曰:“公为之援,宰 相可长久。”被九龄斥退之。李林甫不学无术,口蜜腹剑,初时,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九 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帝不从九龄之言,而李林 甫以九龄文章品行为玄宗赞赏,心存嫉忌。九龄遇事无巨细,皆力争,林甫巧伺帝意,阿谀 奉承,日夜思谋中伤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 年),九龄被罢尚书右丞相。翌年,贬 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 年)拜扫南归,遭疾死于曲江家中。 自九龄去后,玄宗常思念,每宰相荐士,总爱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为官 清廉,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谔谔有大臣节,是一位有远见、创见和革新精神的政治家和文 学家,被誉为“江南入相从公始”、“岭海千年第一人”,他为“开元之治”作出了重大贡 献,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宋天禧年间,州人建风度楼和以风度为路名于市内纪念他, 楼今已毁,现尚有《曲江集》十二卷流传于世。 余靖(公元 1000-1064 年):字安道,号武溪,曲江人。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史 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以及佛道之书,无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拨萃,著称乡里。宋仁宗天圣 二年(公元 1024 年)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 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右二年(公元 1035 年),余靖因谏留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他们被天下称为四贤。庆历三年 (公元 1043 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为谏官,时论重之。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西夏向宋朝请和,辽国不许,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出使辽国,持正雄辩,挫败 了辽国的外交恐吓,使宋北境消除了紧张气氛,西边也没有战事。余靖曾先后三次出使辽国, 积极学习外国语言,写作外文诗,但被认为有失大国尊严,出贬吉州,又受中伤,返居故里。 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由于侬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任广南四路(即今广西)经略 安抚史负责镇压,并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 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广州有八贤堂,余靖当 其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 余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 1064 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 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 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 谭太初(公元 1504-1588 年),字宗元,号次川,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 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 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 度痛加裁革。当时大奸臣严嵩权倾天下,其亲友宗属在他的故乡江西仗势侵夺农民的良田, 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惧怕严嵩的势力,无人敢出面处置。独谭毫无惧色,坚决 依法惩办,毫不通融,故人称为“谭青天”。 谭太初去审查军籍时,释放了大批不属军籍而被地方官吏去充数的平民。有人劝诫他:
军队的数额不足了,会降罪于你的。”他坦然回答:“失额罪小,殃民罪大。” 谭在任的广西参政期间,正值桂林涝灾,米价腾涨,他请督府开梧州和全州仓的谷米, 按平价卖给百姓,因而很快地恢复了灾后的生产 谭太初在朝廷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力荐佥都御史海瑞可大用,坚决反对大臣高拱、太监 冯保将海瑞排挤回乡 谭晚年引疾乞休回家,深居简出,致力于著书立说。他在家乡筑有“拙逸轩”一座,读书 其中,保持清廉晩节。门人弟子从学者如流。一生著有《次川存稿》八卷,《族谱》五卷, 《自叙年谱》一卷。谭死后,人们称誉他:“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 谭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号次川,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 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 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 度痛加裁革。当时大奸臣严嵩权倾天下,其亲友宗属在他的故乡江西仗势侵夺农民的良田, 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惧怕严嵩的势力,无人敢出面处置。独谭毫无惧色,坚决 依法惩办,毫不通融,故人称为“谭青天” 谭太初去审査军籍时,释放了大批不属军籍而被地方官吏去充数的平民。有人劝诫他: 军队的数额不足了,会降罪于你的。”他坦然回答:“失额罪小,殃民罪大 谭在任的广西参政期间,正值桂林涝灾,米价腾涨,他请督府开梧州和全州仓的谷米, 按平价卖给百姓,因而很快地恢复了灾后的生产 谭太初在朝廷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力荐佥都御史海瑞可大用,坚决反对大臣高拱、太监 冯保将海瑞排挤回乡。 谭晚年引疾乞休回家,深居简出,致力于著书立说。他在家乡筑有“拙逸轩”一座,读书 其中,保持清廉晩节。门人弟子从学者如流。一生著有《次川存稿》八卷,《族谱》五卷, 《自叙年谱》一卷。谭死后,人们称誉他:“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 明朝大将陳遴 陈遴(应为王字边,而不是走字底,但字库没此字)(1543-1607),字朝爵,号龙崖, 翁源县龙田铺人(今周陂龙田村)。遴少怀大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结交多贤豪,相与 谈剑术,讲韬略,尽得其秘。在国家民族内外患之际,遴决心从军报国。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潮州、连江等地区数万人起事,粤中大震,总督下令熟兵法者爵万户。此时,遴 献策军门,总督大为赏识,即署把总军衔,命遴领兵前往平息,升为指挥佥事。平息英德起 事,升广东守备 万历初年,高要、揭阳及山人钟月泉等起事,遴奉命领兵讨平,升为都指挥佥事,佥书 广东都司。平息高要朱良宝,封为肇庆游击将军,后任高州参将。广东总督凌云翼为铲除地 方割据势力而大征罗旁时(今云浮、罗定、郁南等地),遴领兵从信宜东进。在罗旁战役中 遴破占山为王的苗瑶军90支,诏封为副总兵兼署东安参将。从此,陈遴把家迁至云浮,定 居在六都乡。遴定居后,即精心规划,营建房宇,分田戌兵。几年间,县城建设初具规模, 正如史书所载:“山城如画,行者歌,居者宁,缙绅大夫东西上下,而夜拆不击。” 历史二十一年(1593),遴出任副总兵驻守南澳岛(朝廷直隶),在位时,遴带领岛上官 兵广为植树,亲为此举立碑,古树和碑石今仍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倭寇大举侵犯朝鲜,朝廷知遴有谋略,善用兵,又熟悉倭情 命他统领广东5000兵援朝抗倭。翌年二月,遴被提为御倭总兵官兼水师提督。当时,遴辖 副将陈蚕、邓子龙、游击马文焕、季全、张良等将领,统率水军1.3万人,战船500余艘, 开往朝鲜的忠清、全罗、庆尚等海口。倭寇发现遴的战船后,慌作一团。不久,日本主政者
“军队的数额不足了,会降罪于你的。”他坦然回答:“失额罪小,殃民罪大。” 谭在任的广西参政期间,正值桂林涝灾,米价腾涨,他请督府开梧州和全州仓的谷米, 按平价卖给百姓,因而很快地恢复了灾后的生产。 谭太初在朝廷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力荐佥都御史海瑞可大用,坚决反对大臣高拱、太监 冯保将海瑞排挤回乡。 谭晚年引疾乞休回家,深居简出,致力于著书立说。他在家乡筑有“拙逸轩”一座,读书 其中,保持清廉晚节。门人弟子从学者如流。一生著有《次川存稿》八卷,《族谱》五卷, 《自叙年谱》一卷。谭死后,人们称誉他:“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 谭太初(公元 1504-1588 年),字宗元,号次川,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 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 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 度痛加裁革。当时大奸臣严嵩权倾天下,其亲友宗属在他的故乡江西仗势侵夺农民的良田, 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惧怕严嵩的势力,无人敢出面处置。独谭毫无惧色,坚决 依法惩办,毫不通融,故人称为“谭青天”。 谭太初去审查军籍时,释放了大批不属军籍而被地方官吏去充数的平民。有人劝诫他: “军队的数额不足了,会降罪于你的。”他坦然回答:“失额罪小,殃民罪大。” 谭在任的广西参政期间,正值桂林涝灾,米价腾涨,他请督府开梧州和全州仓的谷米, 按平价卖给百姓,因而很快地恢复了灾后的生产。 谭太初在朝廷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力荐佥都御史海瑞可大用,坚决反对大臣高拱、太监 冯保将海瑞排挤回乡。 谭晚年引疾乞休回家,深居简出,致力于著书立说。他在家乡筑有“拙逸轩”一座,读书 其中,保持清廉晚节。门人弟子从学者如流。一生著有《次川存稿》八卷,《族谱》五卷, 《自叙年谱》一卷。谭死后,人们称誉他:“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 陈遴(应为王字边,而不是走字底,但字库没此字)(1543-1607),字朝爵,号龙崖, 翁源县龙田铺人(今周陂龙田村)。遴少怀大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结交多贤豪,相与 谈剑术,讲韬略,尽得其秘。在国家民族内外患之际,遴决心从军报国。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潮州、连江等地区数万人起事,粤中大震,总督下令熟兵法者爵万户。此时,遴 献策军门,总督大为赏识,即署把总军衔,命遴领兵前往平息,升为指挥佥事。平息英德起 事,升广东守备。 万历初年,高要、揭阳及山人钟月泉等起事,遴奉命领兵讨平,升为都指挥佥事,佥书 广东都司。平息高要朱良宝,封为肇庆游击将军,后任高州参将。广东总督凌云翼为铲除地 方割据势力而大征罗旁时(今云浮、罗定、郁南等地),遴领兵从信宜东进。在罗旁战役中, 遴破占山为王的苗瑶军 90 支,诏封为副总兵兼署东安参将。从此,陈遴把家迁至云浮,定 居在六都乡。遴定居后,即精心规划,营建房宇,分田戌兵。几年间,县城建设初具规模, 正如史书所载:“山城如画,行者歌,居者宁,缙绅大夫东西上下,而夜拆不击。” 历史二十一年(1593),遴出任副总兵驻守南澳岛(朝廷直隶),在位时,遴带领岛上官 兵广为植树,亲为此举立碑,古树和碑石今仍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倭寇大举侵犯朝鲜,朝廷知遴有谋略,善用兵,又熟悉倭情, 命他统领广东 5000 兵援朝抗倭。翌年二月,遴被提为御倭总兵官兼水师提督。当时,遴辖 副将陈蚕、邓子龙、游击马文焕、季全、张良等将领,统率水军 1.3 万人,战船 500 余艘, 开往朝鲜的忠清、全罗、庆尚等海口。倭寇发现遴的战船后,慌作一团。不久,日本主政者
丰臣秀吉死去,倭寇军心动荡。遴觉察后,即与邓子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邓子龙、 李舜臣不幸想继牺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刘廷部部奋勇攻占行 长,直入顺天大城,遴看准时机,两面夹击,焚倭船百余艘。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遴 待石曼子战船行驶至半海中,即将石曼子夹杀,并歼其水军300多人。倭寇仓皇退守锦山。 不久,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们望而生畏。遴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 包围其岩洞。拂晓,炮火齐发,山谷震荡,倭寇急奔后山,凭高顽抗,遴率将士殊死攻击, 倭寇慌忙逃窜,遴穷追不舍,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战后,遴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朝鲜 国王李公见遴时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 援朝抗倭,战果辉煌。论功行赏,遴升为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班师回国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遴奉命征计播州(今贵州 遵义)苗民义军,后渡乌江,与各路苗军作战。万历三十四年四月,遴再次奉命领兵万人平 息水艮山起事的苗军,降苗1.3万余人,后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朝廷论功行赏,封遴为 左都督,世荫指挥使。万历三十五年五月,遴病逝于任内。朝廷以遴平乱抗倭有功,同年九 月封赠“太子太保”,再荫百户 朝鲜人民为纪念遴在抗倭援朝时立下的功勋,在遴灭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时)建造了 陈遴别庙”,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钦赐祠联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 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朝廷对遴的祖辈、家眷以及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多遍布于罗定 云浮、郁南、信宜等地,并有迁播于广西、四川者,其中一孙陈泳素,于明末迁至南朝鲜皇 朝里,至今繁衍300多户,2000多人。 明朝.文學家.廖燕 廖燕(公元1644-1705年):清初人,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他一生潦倒,在文 学上却颇有成就。十九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 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 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370篇(含卷一自序),诗551首。 其中“杂著”载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 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 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赞说:“廖 燕文以才胜,文章能继承明代文风,可说是明代文坛的大殿军。”又说他一生未作过清朝的 官吏,是因为他是明代的遗民,清朝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绪十年(1884,日 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 瞻杰出,笔有奇气。并认为廖燕并非是甘心隐逸的高士,而是毕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 百川说:“柴舟(文)的峭刻古奥,几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过贡献,这在粤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遗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 民國愛國領許志鋭 许志锐(1894-1928),原名叔龙,曲江县白土镇下乡村人。从小随父读书,生性聪颖, 刻苦好学。小学毕业后,适逢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随即考入该校第6期,并以优异成绩 毕业。后又先后到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保定军校毕业后,即派往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正值袁世凯妄图称帝复 辟,胸怀大专的许志锐,迅速南下回粤,在张发奎部下职。在讨伐沈鸿英、陈炯明、杨希闵
丰臣秀吉死去,倭寇军心动荡。遴觉察后,即与邓子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邓子龙、 李舜臣不幸想继牺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刘廷部部奋勇攻占行 长,直入顺天大城,遴看准时机,两面夹击,焚倭船百余艘。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遴 待石曼子战船行驶至半海中,即将石曼子夹杀,并歼其水军 300 多人。倭寇仓皇退守锦山。 不久,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们望而生畏。遴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 包围其岩洞。拂晓,炮火齐发,山谷震荡,倭寇急奔后山,凭高顽抗,遴率将士殊死攻击, 倭寇慌忙逃窜,遴穷追不舍,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战后,遴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朝鲜 国王李公见遴时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 援朝抗倭,战果辉煌。论功行赏,遴升为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班师回国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遴奉命征计播州(今贵州 遵义)苗民义军,后渡乌江,与各路苗军作战。万历三十四年四月,遴再次奉命领兵万人平 息水艮山起事的苗军,降苗 1.3 万余人,后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朝廷论功行赏,封遴为 左都督,世荫指挥使。万历三十五年五月,遴病逝于任内。朝廷以遴平乱抗倭有功,同年九 月封赠“太子太保”,再荫百户。 朝鲜人民为纪念遴在抗倭援朝时立下的功勋,在遴灭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时)建造了 “陈遴别庙”,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钦赐祠联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 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朝廷对遴的祖辈、家眷以及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多遍布于罗定、 云浮、郁南、信宜等地,并有迁播于广西、四川者,其中一孙陈泳素,于明末迁至南朝鲜皇 朝里,至今繁衍 300 多户,2000 多人。 廖燕(公元 1644-1705 年):清初人,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他一生潦倒,在文 学上却颇有成就。十九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 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 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 370 篇(含卷一自序),诗 551 首。 其中“杂著”载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 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 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赞说:“廖 燕文以才胜,文章能继承明代文风,可说是明代文坛的大殿军。”又说他一生未作过清朝的 官吏,是因为他是明代的遗民,清朝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绪十年(1884,日 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 瞻杰出,笔有奇气。并认为廖燕并非是甘心隐逸的高士,而是毕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 百川说:“柴舟(文)的峭刻古奥,几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过贡献,这在粤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遗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 许志锐(1894-1928),原名叔龙,曲江县白土镇下乡村人。从小随父读书,生性聪颖, 刻苦好学。小学毕业后,适逢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随即考入该校第 6 期,并以优异成绩 毕业。后又先后到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保定军校毕业后,即派往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正值袁世凯妄图称帝复 辟,胸怀大专的许志锐,迅速南下回粤,在张发奎部下职。在讨伐沈鸿英、陈炯明、杨希闵
刘震寰以及扫荡占据琼崖的邓本殷等战斗中英勇善战,由连长、营长、参谋长晋升团长。民 国15年(1926)7月,第4军第12师长张发奎率领该师35、36团参加北伐。许志锐的34 团则奉命留守琼崖,琼崖警备司令亦由许志锐兼任。 民国16年(1927)4月下旬,第4军军长张发奎统辖第4、第11及第20军自湘鄂入豫。 升任第10师副师长的许志锐奉命率部北上入豫。该部在河南与奉军作战达两个多月。6月 日攻下开封城后,于6月7日开始班师南下。进驻武汉后,进行扩军。扩军后,张发奎被任 命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许志锐也晋升为第26师师长。 民国16年(1927)冬,张发奎辞去所兼各职出国考察后,第4军奉命北上。继任第4 军军长的缪培南命令所辖许志锐的26师、吴奇伟的第12师、李汉魂的25师等5个师向惠 州集中,然后取道赣皖北上。12月下旬,齐集惠州的第4军,开始向龙川、五华开拨。沿 途不断与阻止他们北上的陈济棠、陈铭枢、钱大钧等部发生激烈的冲突 民国17年(1928)1月14日,第4军已挺进到五华县潭下墟。为了攻克占据潭下墟南 边风门坳一带高地的桂军阵地,第4军开始向桂军主力集合地、约500米高的马鞍山发起总 攻。由于该山地势险峻,敌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担任左翼进攻的第26师虽然发起攻击 但从清晨一直激战到下午5时多,始终不能接近马鞍山的最高阵地。许志锐见此情景,勃然 大怒,亲率特务连第1排赶往前沿阵地指挥战斗。官兵见师长亲自督战,大为振奋,勇敢向 前,桂军阵地开始动摇。许师长便和増援部队一起,肉搏前进。部队前锋快攻上山顶时,许 志锐的右膊中弹负伤,仍继续指挥。忽然又一颗子弹击中腰部,伤势严重,终于支持不住。 秘书见状急令特务连士兵抬下战场。第二天(民国17年1月15日)清晨,由于伤势过重, 虽经军医日夜抢救,无法挽回生命。阵亡时年仅34岁 许志锐善于用兵、治军有方、作战勇敢,为张发奎之爱将,后张发奎创办志锐中学以示 怀念。 民國.抗日将薛岳 薛岳,又名仰岳,字伯陵。189%6年12月27日出生在韶关乐昌市,自幼喜爱舞枪弄棒, 向往军旅生活。10岁时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3年后毕业即参加同盟会,投入反袁护国斗 争 年春被送往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第六期深造。与叶挺、邓演达、余汉谋、上官云相 赵博生、俞作柏等后来的国共名将为同学。1918年,军校末毕业就南下广东,参加也中山 新成立的援闽粤军。 1921年5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与第二营营长叶挺、第三营营长张发 奎一样,都成为后来有名的“虎将”。在警卫营长任上,为保卫孙中山先生及夫人的安全立下 了很大功劳。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令所部叶举、 洪兆麟率兵攻打总统府,情况十分危急。薛岳和叶挺坚守总统府,奋战10多个小时,最后 保护孙夫人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9月下旬,日军六个师团在100多架飞机和300多只舰船的 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6路向长沙进犯。起初蒋介石决定放弃长沙,然而身为第九 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却明确表示异议。他说“长沙失守,军人之职何在?”白崇禧劝他:“长 期抗战,须保持实力。”他更不以为然,坦言:“湘省所处地位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 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忘。”在后来的三次长沙与日军会战中,薛岳给日军以极大杀 2.韶关市区景点
刘震寰以及扫荡占据琼崖的邓本殷等战斗中英勇善战,由连长、营长、参谋长晋升团长。民 国 15 年(1926)7 月,第 4 军第 12 师长张发奎率领该师 35、36 团参加北伐。许志锐的 34 团则奉命留守琼崖,琼崖警备司令亦由许志锐兼任。 民国 16 年(1927)4 月下旬,第 4 军军长张发奎统辖第 4、第 11 及第 20 军自湘鄂入豫。 升任第 10 师副师长的许志锐奉命率部北上入豫。该部在河南与奉军作战达两个多月。6 月 5 日攻下开封城后,于 6 月 7 日开始班师南下。进驻武汉后,进行扩军。扩军后,张发奎被任 命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许志锐也晋升为第 26 师师长。 民国 16 年(1927)冬,张发奎辞去所兼各职出国考察后,第 4 军奉命北上。继任第 4 军军长的缪培南命令所辖许志锐的 26 师、吴奇伟的第 12 师、李汉魂的 25 师等 5 个师向惠 州集中,然后取道赣皖北上。12 月下旬,齐集惠州的第 4 军,开始向龙川、五华开拨。沿 途不断与阻止他们北上的陈济棠、陈铭枢、钱大钧等部发生激烈的冲突。 民国 17 年(1928)1 月 14 日,第 4 军已挺进到五华县潭下墟。为了攻克占据潭下墟南 边风门坳一带高地的桂军阵地,第 4 军开始向桂军主力集合地、约 500 米高的马鞍山发起总 攻。由于该山地势险峻,敌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担任左翼进攻的第 26 师虽然发起攻击, 但从清晨一直激战到下午 5 时多,始终不能接近马鞍山的最高阵地。许志锐见此情景,勃然 大怒,亲率特务连第 1 排赶往前沿阵地指挥战斗。官兵见师长亲自督战,大为振奋,勇敢向 前,桂军阵地开始动摇。许师长便和增援部队一起,肉搏前进。部队前锋快攻上山顶时,许 志锐的右膊中弹负伤,仍继续指挥。忽然又一颗子弹击中腰部,伤势严重,终于支持不住。 秘书见状急令特务连士兵抬下战场。第二天(民国 17 年 1 月 15 日)清晨,由于伤势过重, 虽经军医日夜抢救,无法挽回生命。阵亡时年仅 34 岁。 许志锐善于用兵、治军有方、作战勇敢,为张发奎之爱将,后张发奎创办志锐中学以示 怀念。 薛岳,又名仰岳,字伯陵。1896 年 12 月 27 日出生在韶关乐昌市,自幼喜爱舞枪弄棒, 向往军旅生活。10 岁时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3 年后毕业即参加同盟会,投入反袁护国斗 争。1914 年春被送往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第六期深造。与叶挺、邓演达、余汉谋、上官云相、 赵博生、俞作柏等后来的国共名将为同学。1918 年,军校末毕业就南下广东,参加也中山 新成立的援闽粤军。 1921 年 5 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与第二营营长叶挺、第三营营长张发 奎一样,都成为后来有名的“虎将”。在警卫营长任上,为保卫孙中山先生及夫人的安全立下 了很大功劳。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 1922 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令所部叶举、 洪兆麟率兵攻打总统府,情况十分危急。薛岳和叶挺坚守总统府,奋战 10 多个小时,最后 保护孙夫人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 年 9 月下旬,日军六个师团在 100 多架飞机和 300 多只舰船的 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 6 路向长沙进犯。起初蒋介石决定放弃长沙,然而身为第九 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却明确表示异议。他说“长沙失守,军人之职何在?”白崇禧劝他:“长 期抗战,须保持实力。”他更不以为然,坦言:“湘省所处地位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 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忘。”在后来的三次长沙与日军会战中,薛岳给日军以极大杀 伤。 2.韶关市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