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 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2)"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 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 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 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 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 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 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 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一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 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 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 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 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 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 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 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 了很大比重。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 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 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 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 么写?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
6 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 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 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 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 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 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 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 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 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 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 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 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 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 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 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 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 了很大比重。"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 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 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 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 么写?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
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 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 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 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 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 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 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 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 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 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一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 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 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 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 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 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 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 来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 母”的根源。 【板书】理解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担忧却不敢表现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儿子 再也熬不住了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7 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 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 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 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 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 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 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 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 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 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 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 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 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 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 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 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 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 来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 母"的根源。 【板书】 理解儿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 担忧却不敢表现 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 儿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我与地坛》教案2 【学习目标】 l、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 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速读一一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 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一一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 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 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 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
8 《我与地坛》教案 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 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 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 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 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 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
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 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 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 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 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 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 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 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 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 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 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一一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 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 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 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 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 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 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l、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1)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2)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9 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 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 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 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 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 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 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 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 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 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 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 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 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 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 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 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 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导入 、体味母亲的“苦” l、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 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 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 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 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 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 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 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 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 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 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1)“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 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 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 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 定 (2)“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 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 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
10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 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 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 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 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 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 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 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 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 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 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 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 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 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 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 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 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