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刊 19K年第1期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郭沂 内容提要作者曾著文指出,《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形成于《易经》之后、孔子之前的 早期《易传》;一为孔子易说。本又即站在这种观点的立场上评述和探讨了以下三种较有影响的观 点:其一,代以前形成的认为《易传》作于孔子的传统观点;其二,宋人欧阳修以来认为《易传》是 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的观点;其三;近年来陈鼓应先生提出的认为 《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作品的观点。 《易传》的成书与性质,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唐代以前传统的观点 认为,《易传》作于孔子;自宋人欧阳修以来,人们多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 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最近,陈鼓应先生提出,《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 系统的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曾著题为《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 成书问题》长文①。所得出的结论是: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 《周易》文献,我称之为早期《易传》。包括《彖》、《象》二传全部,《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 卦》、《杂卦》全部(古《说卦》佚文),《乾文言》的第一节(古《文言》佚文)。它们成书于西周初年 《易经》成书后至孔子出生前这大约00年时间里。第二部分为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包括《系辞》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一部分和《说 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另两篇佚文。一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 四 节;另一篇姑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全部。后三部分全为 孔子易说。它们为孔门弟子所记录,因而也可以看作原始《论语》佚文2。将以上文献编辑在 起,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乃汉人所为。至于帛书《易传》,大致包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其性质当然与今本《易传》的第二、三部分相当 这就是说,过去那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偏失。本文愿对这几种观点作 平议,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易传》作于孔子的观点认为,它有最可靠的证据,那就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但在我 看来,这些记载是很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inw.cnki.ner
齐鲁学刊 年第 期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郭 沂 内容提要 作者曾著文指出《, 易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一为形成于《易经》之后、孔子之前的 早期《易传》;一为孔子易说。本文即站在这种观点的立场上评述和探讨了以下三种较有影响的观 点 :其一 ,唐代以前形成的认为《易传》作于孔子的传统观点 ;其二 ,宋人欧阳修以来认为《易传》是 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的观点 ;其三 ;近年来陈鼓应先生提出的认为 《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 ,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作品的观点。 《易传》的成书与性质 ,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唐代以前传统的观点 认为《, 易传》作于孔子 ;自宋人欧阳修以来 ,人们多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 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 ;最近 ,陈鼓应先生提出《, 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 ,而且是一部道家 系统的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不揣浅陋 ,曾著题为《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 ———重新检讨〈易传〉 成书问题》的长文①。所得出的结论是 :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 《周易》文献 ,我称之为早期《易传》。包括《彖》《、象》二传全部《, 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 卦》《、杂卦》全部(古《说卦》佚文) 《, 乾文言》的第一节(古《文言》佚文) 。它们成书于西周初年 《易经》成书后至孔子出生前这大约 年时间里。第二部分为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 ,包括《系辞》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 ,包括《系辞》的另一部分和《说 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另两篇佚文。一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二、三、四 节 ;另一篇姑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全部。后三部分全为 孔子易说。它们为孔门弟子所记录 ,因而也可以看作原始《论语》佚文②。将以上文献编辑在 一起 ,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乃汉人所为。至于帛书《易传》,大致包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 ,其性质当然与今本《易传》的第二、三部分相当。 这就是说 ,过去那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偏失。本文愿对这几种观点作一 平议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易传》作于孔子的观点认为 ,它有最可靠的证据 ,那就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但在我 看来 ,这些记载是很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记吼子世家》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在这里,关 键是如何理解“序”字。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序,《易·序卦》也。”以此对《史记》原文标 点,即:“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文句不通,自不可取。因 而,这个“序”字只能作动词解。但是,作动词的“序”并没有“作”的意思。在《史记》中,“作”的 意思一般用本字,如《孔子世家》又云“乃因史记作《春秋》”。如果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易传》的 话,他就会用“作”字,而不用“序”字 到底应如何理解这个“序”字呢?有必要考察《史记》此语以外对“序”字的用法。用在书名 前的“序”字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排列次序,二是作序之序。如《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 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显然 这个“序”字也是动词。我认为这里的“序”字兼此二义。它含有第一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 为下文已明确地说“编次其事”。它含有二种意义亦于史有征。现存多种早期文献曾经记载 孔子作《书序》之事,见于《史记。代世表》、《汉书呓术志》,分别称“序《尚书》”、“为之(《尚 书》)序”。此“序”都是序跋之序。尽管后人怀疑今本《尚书小序》为孔子所作,但我认为,今本 《小序》的真伪是一回事,从以上可靠文献看,孔子曾作《书序》却中是事实,这是另一回事。 其实,正像孔子曾经作《书序》一样,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序”,也 就是说孔子在研读和整理编次《周易》时,曾为《彖》等5种作序文③。 《汉书呓文志》的记载是:“文王……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 卦》之属十篇。”仔细推究起来,《汉志》的说法是很模糊的。如何理解“为之”?“之”字是否指上 文的“上下篇”即《周易》经文?是“为之”作《彖》等⑩0篇,还是为《彖》等1o篇作序或编次?这 些问题皆不明确。也就是说,《汉志》亦未明言孔子作《易传》 现存最早明确说孔子作《易传》的文献是《周易乾凿度》:“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 五十究作《十翼》。汉人王充也说:“孔子作《彖》、《象》、《系辞》。”(《论衡谢短》)后来,这种说法 便为隋唐学者所接受。如陆德明说:“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 《杂卦》,谓之《十翼》。班固曰:‘吼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传》即《十翼》 也。”(《经典释文序录》)孔颖达也说:“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 论。(《周易正义》)取法《汉志》的《隋书经籍志》则说:“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 卦》、《说卦》、《杂卦》。”删除《汉志》的“之”字,那么“为”字便可明确地理解为“作”了。这种删 改,与当时孔子作《易传》说已很盛行不无关系。 看来,孔子作《易传》说的始作俑者为《周易乾凿度》,而此乃纬书,其言自不可信据。此说 成为唐以前的传统观点,实由以讹传讹所致。 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其一,今本《易传》中确有孔子所作的《易序》等佚 文;其二,其中有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其三,其它部分曾由孔子整理。就是说,今 本《易传》各部分都与孔子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问题是,这种说法将孔子创作的成份夸大 了,以至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主张《易传》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亦源于不了解《易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n.cnki.net
《史记·孔子世家》记“: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在这里 ,关 键是如何理解“序”字。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云“: 序《, 易·序卦》也。”以此对《史记》原文标 点 ,即“: 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文句不通 ,自不可取。因 而 ,这个“序”字只能作动词解。但是 ,作动词的“序”并没有“作”的意思。在《史记》中“, 作”的 意思一般用本字 ,如《孔子世家》又云“乃因史记作《春秋》”。如果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易传》的 话 ,他就会用“作”字 ,而不用“序”字。 到底应如何理解这个“序”字呢 ? 有必要考察《史记》此语以外对“序”字的用法。用在书名 前的“序”字可有两种解释 ,一是排列次序 ,二是作序之序。如《孔子世家》“: 孔子之时 ,周室微 而礼乐废《, 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 ,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 ,下至秦缪 ,编次其事。”显然 , 这个“序”字也是动词。我认为这里的“序”字兼此二义。它含有第一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因 为下文已明确地说“编次其事”。它含有第二种意义亦于史有征。现存多种早期文献曾经记载 孔子作《书序》之事 ,见于《史记·三代世表》《、汉书·艺术志》,分别称“序《尚书》”、“为之《( 尚 书》) 序”。此“序”都是序跋之序。尽管后人怀疑今本《尚书·小序》为孔子所作 ,但我认为 ,今本 《小序》的真伪是一回事 ,从以上可靠文献看 ,孔子曾作《书序》却中是事实 ,这是另一回事。 其实 ,正像孔子曾经作《书序》一样 ,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之“序”,也 就是说 ,孔子在研读和整理编次《周易》时 ,曾为《彖》等 种作序文 ③。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是“: 文王 ……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 卦》之属十篇。”仔细推究起来《, 汉志》的说法是很模糊的。如何理解“为之”?“之”字是否指上 文的“上下篇”即《周易》经文 ? 是“为之”作《彖》等 篇 ,还是为《彖》等 篇作序或编次 ? 这 些问题皆不明确。也就是说《, 汉志》亦未明言孔子作《易传》。 现存最早明确说孔子作《易传》的文献是《周易乾凿度》“: 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 , 五十究作《十翼》。”汉人王充也说“: 孔子作《彖》《、象》《、系辞》。”《( 论衡·谢短》) 后来 ,这种说法 便为隋唐学者所接受。如陆德明说“: 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 《杂卦》,谓之《十翼》。班固曰‘: 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 ,而为之《传》。’《传》即《十翼》 也。”《( 经典释文·序录》) 孔颖达也说“: 其《彖》《、象》等《十翼》之辞 ,以为孔子所作 ,先儒更无异 论。”《( 周易正义》) 取法《汉志》的《隋书·经籍志》则说“: 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 卦》《、说卦》《、杂卦》。”删除《汉志》的“之”字 ,那么“, 为”字便可明确地理解为“作”了。这种删 改 ,与当时孔子作《易传》说已很盛行不无关系。 看来 ,孔子作《易传》说的始作俑者为《周易乾凿度》,而此乃纬书 ,其言自不可信据。此说 成为唐以前的传统观点 ,实由以讹传讹所致。 但是 ,这并不是说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其一 ,今本《易传》中确有孔子所作的《易序》等佚 文 ;其二 ,其中有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 ;其三 ,其它部分曾由孔子整理。就是说 ,今 本《易传》各部分都与孔子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问题是 ,这种说法将孔子创作的成份夸大 了 ,以至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 主张《易传》成书于战国以后 ,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亦源于不了解《易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传》的构成 欧阳修论证《易传》晚出的主要理由,是该书中有5种说法相互癥牾。他说 又有害经而惑世者矣。《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是谓《乾》之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则又非 四德。谓此二说出于一人乎?殆非人情也。《系辞》日:“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谓 图者,八卦之文也,神马负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羲者也。盖八卦者,非圣人之所为,是天 之所降者。又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 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然则八卦者是人之所为也,河图不与焉!斯二说 者,已不能相容矣。而《说卦》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明而生蓍,参天两地 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则卦又出于蓍矣。八卦之说如是,是果何从而出也!谓此三 说出于一人乎?则殆非人情也。(《易童子问》卷三) 在欧阳修所引的两段《文言》中,一段在《乾文言》第一节,乃古《文言》佚文,一段在《乾文言》第 五节,乃孔子的《乾坤大义》佚文。它们非出自一人,自不待言。至于河图为何物,现已难究其 真。欧阳修据汉人之说谓“神马负之自河而出,以授伏羲者也”,甚为不妥。从《论语》看,孔子 确实非常重视河图,称:“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因而,《系辞》称河图,反而 更进一步证实它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关于《系辞》“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一段和《说卦》“昔者圣 人之作《易》也”一段,我以为是孔子从不同角度论述《周易》的形成和构成。《周易》含有许多因 素。在孔子看来,其“象”源自伏羲仰观俯察,其阴阳变化和数的成分则源于占蓍。因而,此二 说者,并无癥牾之处。 欧阳修还说,《系辞》、《文言》、《说卦》而下多“繁衍丛脞之言”,“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 之如此也”(《易童子问》)。李镜池先生则指出:“《易传》中,别的传都是很有系统,很有条理的 只有《文言》《系辞》是‘杂拌’。《文言》虽说经过某个编者的组织,却并不高明。《系辞传》简直 就是零片断简,东一段,西一段。”朱伯先生也发现:“就今本《系辞》说,文意有重复,有错 简。有些章节,上下文之间,并无联系。其中对’亢龙有悔’的解释,与《文言》同。”我认为,这 种现象是由其原始《论语》的性质决定的,今本《论语》不也是这样吗 欧阳修之后,对《易传》晚出说作出详细论证的,有清人崔达。崔述的论证,文繁不具引。 关于崔氏的论证,其一,崔氏在此处说:“若《易传》果孔子所作,则当在《春秋》、《论语》之间,而 今反繁而文,大类《左传》、《戴记》,出《论语》下远甚。”就文体而言,《春秋》为编年体,《论语》为 记言体,所以它们显得简直。但《系辞》和《文言》中有孔子的佚文,这些佚文为著作体,当然显 得更加严密。再者,篇文字是简直还是繁芜,乃出自读者自己的体会,往往因主观而异。既 然《易传》“出《论语》下远甚”,而《易传》又“大类《左传》、《戴记》”,则《左传》、《戴记》亦必“出《论 语》下远甚”。但在另一处,崔氏却说:“战国之文恣横,而《左传》文平易简直,颇近《论语》及《戴 记》之《曲礼》《檀弓》诸篇,绝不类战国时文,何况于秦。”一处说“远甚”,一处说“颇近”,岂非 出自崔氏主观需要?既然《易传》“大类《左传》”,而按照后一说法,《左传》又“颇近《论语》,则 《易传》亦“颇近《论语》”,这岂不是说《易传》早出? 其二,关于“《系辞》、《文言》之文,或冠以‘子曰”,或不冠以‘曰””的问题。我以为,此二 篇中,弟子所记孔子言论的部分,大致都加上“子曰”了,而孔子佚文部分,确实如崔氏所言“或 冠以‘曰’,或不冠以‘子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它为孔子所作的角度看,不必加“子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r
传》的构成。 欧阳修论证《易传》晚出的主要理由 ,是该书中有 种说法相互癥牾。他说 : 又有害经而惑世者矣。《文言》曰“: 元者 ,善之长也 ;亨者 ,嘉之会也 ;利者 ,义之和也 ; 贞者 ,事之干也。”是谓《乾》之四德。又曰“: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 ,性情也。”则又非 四德。谓此二说出于一人乎 ? 殆非人情也。《系辞》曰“: 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所谓 图者 ,八卦之文也 ,神马负之自河而出 ,以授于伏羲者也。盖八卦者 ,非圣人之所为 ,是天 之所降者。又曰“: 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 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然则八卦者是人之所为也 ,河图不与焉 ! 斯二说 者 ,已不能相容矣。而《说卦》又曰“: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参天两地 而倚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则卦又出于蓍矣。八卦之说如是 ,是果何从而出也 ! 谓此三 说出于一人乎 ? 则殆非人情也。《( 易童子问》卷三) 在欧阳修所引的两段《文言》中 ,一段在《乾文言》第一节 ,乃古《文言》佚文 ,一段在《乾文言》第 五节 ,乃孔子的《乾坤大义》佚文。它们非出自一人 ,自不待言。至于河图为何物 ,现已难究其 真。欧阳修据汉人之说谓“神马负之自河而出 ,以授伏羲者也”,甚为不妥。从《论语》看 ,孔子 确实非常重视河图 ,称“: 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 子罕》) 因而《, 系辞》称河图 ,反而 更进一步证实它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关于《系辞》“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一段和《说卦》“昔者圣 人之作《易》也”一段 ,我以为是孔子从不同角度论述《周易》的形成和构成。《周易》含有许多因 素。在孔子看来 ,其“象”源自伏羲仰观俯察 ,其阴阳变化和数的成分则源于占蓍。因而 ,此二 说者 ,并无癥牾之处。 欧阳修还说《, 系辞》《、文言》《、说卦》而下多“繁衍丛脞之言”“, 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 之如此也”《( 易童子问》) 。李镜池先生则指出“:《易传》中 ,别的传都是很有系统 ,很有条理的 , 只有《文言》《系辞》是‘杂拌’。《文言》虽说经过某个编者的组织 ,却并不高明。《系辞传》简直 就是零片断简 ,东一段 ,西一段。”④朱伯 先生也发现“: 就今本《系辞》说 ,文意有重复 ,有错 简。有些章节 ,上下文之间 ,并无联系。其中对‘亢龙有悔’的解释 ,与《文言》同。”⑤我认为 ,这 种现象是由其原始《论语》的性质决定的 ,今本《论语》不也是这样吗 ? 欧阳修之后 ,对《易传》晚出说作出详细论证的 ,有清人崔达⑥。崔述的论证 ,文繁不具引。 关于崔氏的论证 ,其一 ,崔氏在此处说“: 若《易传》果孔子所作 ,则当在《春秋》《、论语》之间 ,而 今反繁而文 ,大类《左传》《、戴记》,出《论语》下远甚。”就文体而言《, 春秋》为编年体《, 论语》为 记言体 ,所以它们显得简直。但《系辞》和《文言》中有孔子的佚文 ,这些佚文为著作体 ,当然显 得更加严密。再者 ,一篇文字是简直还是繁芜 ,乃出自读者自己的体会 ,往往因主观而异。既 然《易传》“出《论语》下远甚”,而《易传》又“大类《左传》《、戴记》”,则《左传》《、戴记》亦必“出《论 语》下远甚”。但在另一处 ,崔氏却说“: 战国之文恣横 ,而《左传》文平易简直 ,颇近《论语》及《戴 记》之《曲礼》《檀弓》诸篇 ,绝不类战国时文 ,何况于秦。”⑦一处说“远甚”,一处说“颇近”,岂非 出自崔氏主观需要 ? 既然《易传》“大类《左传》”,而按照后一说法《, 左传》又“颇近《论语》”,则 《易传》亦“颇近《论语》”,这岂不是说《易传》早出 ? 其二 ,关于“《系辞》《、文言》之文 ,或冠以‘子曰”,或不冠以‘子曰’”的问题。我以为 ,此二 篇中 ,弟子所记孔子言论的部分 ,大致都加上“子曰”了 ,而孔子佚文部分 ,确实如崔氏所言“或 冠以‘子曰’,或不冠 以‘子曰’”。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从它为孔子所作的角度看 ,不必加“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曰”但从它为孔门所记的角度看,又可以加上“子曰”。这部分为不同弟子所记录,由于每个人 的习惯不同,所以有的加上了“子曰”,有的没有加“子曰”。 其三,关于孟子“无一言及于孔子传《易》之事”的问题。孔子“晚而好《易》后,思想发生了 重大变化,主要是在《易经》和早期《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易说,对此,就连子贡这样的 高足都难以接受(见下文)。所以,作为孔子数传后学的孟子不言孔子传《易》之事,完全是情理 之中的。 其四,关于汲冢竹书没有《易传》的问题。古人把哪些书作为随葬品,取决于各种具体情 况。汲冢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系辞》,不足以证明其时其地没有《彖》、《象》 《文言》、《系辞》这就象马王堆帛书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不是以证明其时其地 没有《彖》、《象》、《文言》一样。所以杜预“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远国”,已属臆测,而 崔氏以为“弟子能传其书者莫如子夏”更是无稽之谈。何以知道子夏一定接受了孔子易说 其五,关于“穆姜答史之言与今《文言》篇首略同而词小异”的问题。首先,今本《文言》原由 古《文言》供文等三部分组成,故不存在各部分之间文势是否相宜的问题。第二,《文言》此处的 “元”是“四德”之言,与身体之“元”毫不相干,故谓之“善之大”,十分合理。第三,杨伯峻先生 说:“合与洽通,……合礼即洽礼也。合洽二字本可通用。合与洽皆合和、调协之意。”这样 不可谓“若云‘嘉会足以合体’,则于文为复”。另外,“嘉会”二字亦非不可解,它们不过是上文 “嘉之会”的简称。高亨先生说:“嘉之会犹言美之集合。心第四,《文言》在分别阐述了“元、亨 利、贞”四德之后,便总而言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如此则文义一 贯,何可谓“与上下文义了不相蒙”?既然崔氏的几条理由都有问题,那么他所得出的“作《传》 者采之鲁史而失其义的结论便难成立。 其六,关于“君子思不出其位”为《论语》和《名胜象》共载的问题。,古人引前人之语往往迳 采,不说明来源(其实今人也往往如此)。我认为,曾子引《象》文,正属这种情况。至于崔氏说 “《传》之名言甚多,曾子亦未必独节此语而述之”,这条理由更显牵强。自古以来引《易传》者不 计其数,多为片言只语,哪有遍引其所有名言之理?因此,应该肯定是曾子采自《象》传 冯友兰先生论证《易传》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时期作品的主要理由是《易传》的思想与今 本《论语》不合。冯先生这种否定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方法,影响很大,至今仍为不少学者所 运用 应该指出,《彖》、《象》等为孔子之前的早期《易传》,它们当然未必合孔子思想,这是另一回 事。但如果以今本《易传》中的孔子易说不合今本《论语》为由而否定其与孔子的关系,那就值 得辨析了。 事实上,今本《论语》中的“天”是否为冯先生所说的“完全系一有意志的上帝,一主宰之 天”,尚未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早在西周初期,人们就对天命鬼神观念发生了怀疑,而 孔子思想正是在西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 文主义的前提是对天命鬼神观念的否定。因此,要说建立了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孔子相 信天命,并把天当作有意志的上帝,恐不合情理。另外,《论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阳货》)中的“天”字显然不能理解为“一有意志的上帝,一主宰之天”,显然是冯 先生所说的“一种宇宙力量”。至于冯先生说“一人之思想本可以变动,但决不能同时对于宇宙 及人生持两种极端相反之见解”,恐亦未必允当。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如康有为、吴虞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nr.cnki.ner
曰”;但从它为孔门所记的角度看 ,又可以加上“子曰”。这部分为不同弟子所记录 ,由于每个人 的习惯不同 ,所以有的加上了“子曰”,有的没有加“子曰”。 其三 ,关于孟子“无一言及于孔子传《易》之事”的问题。孔子“晚而好《易》”后 ,思想发生了 重大变化 ,主要是在《易经》和早期《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易说 ,对此 ,就连子贡这样的 高足都难以接受(见下文) 。所以 ,作为孔子数传后学的孟子不言孔子传《易》之事 ,完全是情理 之中的。 其四 ,关于汲冢竹书没有《易传》的问题。古人把哪些书作为随葬品 ,取决于各种具体情 况。汲冢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系辞》,不足以证明其时其地没有《彖》《、象》、 《文言》《、系辞》,这就象马王堆帛书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不足以证明其时其地 没有《彖》《、象》《、文言》一样。所以 ,杜预“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远国”,已属臆测 ,而 崔氏以为“弟子能传其书者莫如子夏”,更是无稽之谈。何以知道子夏一定接受了孔子易说 ? ⑧ 其五 ,关于“穆姜答史之言与今《文言》篇首略同而词小异”的问题。首先 ,今本《文言》原由 古《文言》佚文等三部分组成 ,故不存在各部分之间文势是否相宜的问题。第二《, 文言》此处的 “元”是“四德”之首 ,与身体之“元”毫不相干 ,故谓之“善之大”,十分合理。第三 ,杨伯峻先生 说“: 合与洽通 , ……合礼即洽礼也。合洽二字本可通用。合与洽皆合和、调协之意。”⑨这样 , 不可谓“若云‘嘉会足以合体’,则于文为复”。另外“, 嘉会”二字亦非不可解 ,它们不过是上文 “嘉之会”的简称。高亨先生说“: 嘉之会犹言美之集合。”λυ第四《, 文言》在分别阐述了“元、亨、 利、贞”四德之后 ,便总而言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如此则文义一 贯 ,何可谓“与上下文义了不相蒙”? 既然崔氏的几条理由都有问题 ,那么他所得出的“作《传》 者采之鲁史而失其义”的结论便难成立λϖ。 其六 ,关于“君子思不出其位”为《论语》和《名胜象》共载的问题。,古人引前人之语往往迳 采 ,不说明来源(其实今人也往往如此) 。我认为 ,曾子引《象》文 ,正属这种情况。至于崔氏说 “《传》之名言甚多 ,曾子亦未必独节此语而述之”,这条理由更显牵强。自古以来引《易传》者不 计其数 ,多为片言只语 ,哪有遍引其所有名言之理 ? 因此 ,应该肯定是曾子采自《象》传。 冯友兰先生论证《易传》非孔子所作 ,而是战国时期作品的主要理由是《易传》的思想与今 本《论语》不合。λω冯先生这种否定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方法 ,影响很大 ,至今仍为不少学者所 运用。 应该指出《, 彖》《、象》等为孔子之前的早期《易传》,它们当然未必合孔子思想 ,这是另一回 事。但如果以今本《易传》中的孔子易说不合今本《论语》为由而否定其与孔子的关系 ,那就值 得辨析了。 事实上 ,今本《论语》中的“天”是否为冯先生所说的“完全系一有意志的上帝 ,一主宰之 天”,尚未定论 ,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早在西周初期 ,人们就对天命鬼神观念发生了怀疑 ,而 孔子思想正是在西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 文主义的前提是对天命鬼神观念的否定。因此 ,要说建立了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孔子相 信天命 ,并把天当作有意志的上帝 ,恐不合情理。另外《, 论语》“天何言哉 ? 四时行焉 ,百物生 焉 ,天何言哉”《( 阳货》) 中的“天”字显然不能理解为“一有意志的上帝 ,一主宰之天”,显然是冯 先生所说的“一种宇宙力量”。至于冯先生说“一人之思想本可以变动 ,但决不能同时对于宇宙 及人生持两种极端相反之见解”,恐亦未必允当。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如康有为、吴虞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等人的早年和晚年不是持完全相反的世界观吗? 孔子晚年的思想确实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由“晚而好《易》所致。对于这种 转变,不但我们今人感到难以理解,多帛书《要》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看,就连孔门高足子贡也 感到不胜疑惑。所以孔子料定:“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要》)现在以《易传》中的孔 子易说与今本《论语》不合来否定其与孔子的关系,不正应了孔子的预言吗? 我认为,孔子早年的主要思想是从周礼发展出的仁学,侧重于人事;其晚年的主要思想是 从《周易》发展出的易学,侧重于形上学,易是其最高范畴。今本《论语》中的孔子言论有不少为 孔子早年弟子所记,主要反映了孔子早年的思想(当然其中也有孔子晚年的言论,如“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一章、加我数年,吾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章 等);今、帛本《易传》中原始《论语》佚文大致为孔子曉年弟子所记,主要反映了孔子晚年的思 想 但是,这并不是说孔子早年和晩年“对于宇宙及人生持两种极端相反之见解”。其实,孔子 早、晚年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孔子晚年思想是在为其早年思想寻找形上 学的依据,是旱年思想的深化与提升,当然亦离不开言道德。不但如冯先生所说,“观《易 言》等,凡冠有子曰’之言,几乎皆言道德者”而且其他未冠有“子曰”的孔子易说,亦多言道 据李镜池先生《易传探源》文推测,《易传》种10篇皆成书于秦以后,但他的论证显得 相当薄弱。如他论证《彖》、《象》成于秦汉间的主要理由,除转引崔氏《象》传引曾子语之说外 便是:《象》传的思想“可以从先秦儒家载籍中找出它的根据来,尤其是《论语》。……我们说《象 传》作者的思想纯粹是儒家思想,大概不会错”“不特《象传》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就是《彖传》也 带儒家色采”,“不过《彖传》作者并不是纯粹的儒家。…他多多少少是受过道家影响的。我 们因这一点看出《彖传》非孔子作的证据来;因这一点看出它与《象传》不出于一个作者;也可以 因这一点说它出于七十子之后,以至在孟子之后。”事实上,从《彖》、《象》与儒道思想的相通,我 们固然可以怀疑它们可能晩于儒道的建立并受儒道思想影响,但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怀疑它 们亦可能早于儒道的建立并成为儒道思想的来源呢? 李先生论证《系辞》、《文言》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的主要理由是:“当我们读《彖》《象》= 《传》,只知道《周易》除卜筮之用以外,原来还有点伦理教训、政治哲学的价值,到我们读《系辞 传》时,就不禁惊叹《易》道之‘神’通’疒广’‘’了。把《易》捧的这么高,恐怕非到了《易经》坐 了《六艺》第一把交椅之后是办不到的。这就是说,《系辞》中这些话当产生于汉武之后。”而 “《系辞》与《文言》是同时代的,说不定《文言》是从《系辞》分出来的。”其实,撇开《系辞》,从其他 先秦文献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易》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如《论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在帛书《易传》中,孔子对《易》的评价丝毫也不比今本《系辞》低。因此,不可因 《系辞》对《易》的评价高而怀疑它产生于汉武帝之后。另外,今本《系辞》的大部分又见帛书《易 传》,而后者乃先秦文献③这个事实等于否定了李先生关于《系辞》、《文言》成书时代的推测 至于李先生根据“京房《卦气图》与《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 《坤》。…《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南方之卦也…的说法合”来推断 “他们作了《说卦》放在《易传》中,又在《孔子世家》添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句,以提高自己学说的价值”等等,更属臆测,缺乏根据。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inw.cnki.ner
等人的早年和晚年不是持完全相反的世界观吗 ? 孔子晚年的思想确实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这种转变正是由“晚而好《易》”所致。对于这种 转变 ,不但我们今人感到难以理解 ,多帛书《要》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看 ,就连孔门高足子贡也 感到不胜疑惑。所以孔子料定“: 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 !”《( 要》) 现在以《易传》中的孔 子易说与今本《论语》不合来否定其与孔子的关系 ,不正应了孔子的预言吗 ? 我认为 ,孔子早年的主要思想是从周礼发展出的仁学 ,侧重于人事 ;其晚年的主要思想是 从《周易》发展出的易学 ,侧重于形上学 ,易是其最高范畴。今本《论语》中的孔子言论有不少为 孔子早年弟子所记 ,主要反映了孔子早年的思想(当然其中也有孔子晚年的言论 ,如“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 ,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距”一章、加我数年 ,吾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章 等) ;今、帛本《易传》中原始《论语》佚文大致为孔子晚年弟子所记 ,主要反映了孔子晚年的思 想。 但是 ,这并不是说孔子早年和晚年“对于宇宙及人生持两种极端相反之见解”。其实 ,孔子 早、晚年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基本上可以这样说 :孔子晚年思想是在为其早年思想寻找形上 学的依据 ,是早年思想的深化与提升 ,当然亦离不开言道德。不但如冯先生所说“, 观《易·文 言》等 ,凡冠有‘子曰’之言 ,几乎皆言道德者”,而且其他未冠有“子曰”的孔子易说 ,亦多言道 德。 据李镜池先生《易传探源》一文λξ推测《, 易传》种 篇皆成书于秦以后 ,但他的论证显得 相当薄弱。如他论证《彖》《、象》成于秦汉间的主要理由 ,除转引崔氏《象》传引曾子语之说外 , 便是《: 象》传的思想“可以从先秦儒家载籍中找出它的根据来 ,尤其是《论语》。……我们说《象 传》作者的思想纯粹是儒家思想 ,大概不会错”“, 不特《象传》是儒家思想的产物 ,就是《彖传》也 带儒家色采”“, 不过《彖传》作者并不是纯粹的儒家。……他多多少少是受过道家影响的。我 们因这一点看出《彖传》非孔子作的证据来 ;因这一点看出它与《象传》不出于一个作者 ;也可以 因这一点说它出于七十子之后 ,以至在孟子之后。”事实上 ,从《彖》《、象》与儒道思想的相通 ,我 们固然可以怀疑它们可能晚于儒道的建立并受儒道思想影响 ,但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怀疑它 们亦可能早于儒道的建立并成为儒道思想的来源呢 ? 李先生论证《系辞》《、文言》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的主要理由是“: 当我们读《彖》《、象》 《传》,只知道《周易》除卜筮之用以外 ,原来还有点伦理教训、政治哲学的价值 ,到我们读《系辞 传》时 ,就不禁惊叹《易》道之‘神’‘通’‘广’‘大’了。把《易》捧的这么高 ,恐怕非到了《易经》坐 了《六艺》第一把交椅之后是办不到的。这就是说《, 系辞》中这些话当产生于汉武之后。”而 “《系辞》与《文言》是同时代的 ,说不定《文言》是从《系辞》分出来的。”其实 ,撇开《系辞》,从其他 先秦文献中可以看出 ,孔子对《易》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如《论语》“: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在帛书《易传》中 ,孔子对《易》的评价丝毫也不比今本《系辞》低。因此 ,不可因 《系辞》对《易》的评价高而怀疑它产生于汉武帝之后。另外 ,今本《系辞》的大部分又见帛书《易 传》,而后者乃先秦文献λψ,这个事实等于否定了李先生关于《系辞》《、文言》成书时代的推测。 至于李先生根据“京房《卦气图》与《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 《坤》。……《震》,东方也 ; ……《巽》,东南也 ; ……《离》……南方之卦也 ……’的说法合”来推断 “他们作了《说卦》放在《易传》中 ,又在《孔子世家》添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一 句 ,以提高自己学说的价值”等等 ,更属臆测 ,缺乏根据。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