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二)写作背景和幽州台: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年兵败,情况危 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 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丿署以军曹。孑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 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卢藏用《陈子 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 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 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 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三)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 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岀苍凉悲壮的气氛。) 3、基本解读如下: 1)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 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 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 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 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干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 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干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干百年人们的共鸣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ˆ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念″有想象和思考两层意思∶所谓想象,就是极力张开想象的翅膀,翱 翔与无限的时空;所谓思考,就是思考自己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将以怎样的形式来在这样光芒无际的 宇宙表达自己的存在。诗人之所以会“独怆然而涕下”,就是感到自己虽然有如此强烈的宇宙意识,但却反而 因此感到孤独而无奈,自己几乎无能施展自己,以求自己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 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 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四)、深入探究: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文章第四 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明确:1)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 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 绵长、空间辽阔)2)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五)、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 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三、学习《春江花月夜》 一)新课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 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引发了许多失 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书》)。 (二)写作背景和幽州台: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 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 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 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 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 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 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 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三)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 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3、基本解读如下: 1)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 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 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 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 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 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 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念”有想象和思考两层意思:所谓想象,就是极力张开想象的翅膀,翱 翔与无限的时空;所谓思考,就是思考自己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将以怎样的形式来在这样光芒无际的 宇宙表达自己的存在。诗人之所以会“独怆然而涕下”,就是感到自己虽然有如此强烈的宇宙意识,但却反而 因此感到孤独而无奈,自己几乎无能施展自己,以求自己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 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 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四)、深入探究: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文章第四 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明确:1)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 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 绵长、空间辽阔)2)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五)、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 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三、学习《春江花月夜》 (一)新课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 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引发了许多失 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 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 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 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三)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一一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 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四、作业:背诵《登幽州台歌》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 、鉴赏《春江花月夜》 基本解读 1)“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 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 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2)“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 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3)“空里流霜不觉飞ˆ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白 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 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4)“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 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 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 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 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 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 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5)“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 行踪不定;“膏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 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 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6)“可怜楼上月徘徊ˆ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 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 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 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7)“此时相望不相闻ˆ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迸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 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 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 8)“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孑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 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冮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 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 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南,天各一方,干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 增添几重!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若虚 (约 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 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 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 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三)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 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四、作业:背诵《登幽州台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春江花月夜》 1、基本解读: 1)“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 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 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2)“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 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3)“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 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 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4)“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 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 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 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 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 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 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5)“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 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 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 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6)“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 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 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 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7)“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 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 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 了。 8)“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 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 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 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 增添几重!
9)“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舂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 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 曳生姿,引人深思 2.鉴赏要点 1)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 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 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 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2)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 诗。诗中有对春舂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 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 人生真谛 3)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上下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借事抒情、即景抒情、拟 人、设问、互文、比兴、用典、映衬。 三、学习《望月怀远》 (一)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孑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 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 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 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3)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岀房间,凝神 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 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5)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 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岀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 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三).鉴赏要点: 1、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 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 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 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 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 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干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的 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学习《题李凝幽居》
9)“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 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 曳生姿,引人深思。 2.鉴赏要点: 1)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 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 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 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2)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 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 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 人生真谛。 3)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上下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借事抒情、即景抒情、拟 人、设问、互文、比兴、用典、映衬。 三、学习《望月怀远》 (一)作者简介:张九龄 (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 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 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 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3)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 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 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5)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 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 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三).鉴赏要点: 1、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 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 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 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 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 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学习《题李凝幽居》
(一)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2)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 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3)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ˆ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 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4)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 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 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 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5)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 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鉴赏要点 1、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 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 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 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晩上,友 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 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窝尘嚣的真实情怀。 五、作业:背诵《望月怀远》 5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 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 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 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 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 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 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 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一)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2)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 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3)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 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4)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 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 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 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5)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 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鉴赏要点: 1、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 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 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 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 ?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 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 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五、作业:背诵《望月怀远》 5.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 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 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 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 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 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 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 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 学习《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 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 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 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 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忐来 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 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 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干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 作准备。“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 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 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 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三、小结: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学习《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土第。后仕途 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ⅰ)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 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 怡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 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 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 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 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 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 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 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 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 四)、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 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 作准备。“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 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 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 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三、小结: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 一约 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 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ì)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 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 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