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 心如焚!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岀,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尾联“何时倚虛幌,双照泪痕千”,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 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照”字 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 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三)、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 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 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 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 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 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 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 百感交集,但毕竞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 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 果显著 (四)小结: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 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 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 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 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鄘州的属县 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 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 在跳动 五、作业:背诵全诗,预习《哀江头》。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检查背诵。 学习《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干,哀 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 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主旨)全诗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①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大加修建,宫殿楼阁连绵起伏,奇花异草四处种 植,是皇室贵族和文人们的游览胜地。安史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安史乱中遭受严重破 坏,游人稀少。一个明媚的舂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 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所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 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 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 ②“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干门”,极言宫殿之 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 心如焚! 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 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照”字 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 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三)、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 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 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 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 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 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 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 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 果显著。 (四)小结: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 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 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 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 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 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 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 在跳动。 五、作业:背诵全诗,预习《哀江头》。 第二课时 一、 新课导入,检查背诵。 二、学习《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 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 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主旨) 全诗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①“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大加修建,宫殿楼阁连绵起伏,奇花异草四处种 植,是皇室贵族和文人们的游览胜地。安史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安史乱中遭受严重破 坏,游人稀少。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 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 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 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 ②“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 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
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 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 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忆昔"。 2)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 ①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开元二十年(732), 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 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 ②“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 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凊景。‘"冋辇随君″用珽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 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岀来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 之意,喑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身着戎装,骑 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杨贵妃为之嫣然〃-笑"。“一笑 二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 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 3)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 ①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 酿成悲剧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岀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干的悲剧。杨贵妃在马 嵬坡遭兵变而缢死,然而长安已是沦陷于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 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岖难行的剑阁古道,生死别离,彼此之间音容渺茫,难通消息。诗人以“同辇随 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 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 ②“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 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 有终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岀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 恐怖气氛。这样,开头写的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哭”便有了答案。诗人忧偾交迫,心急如焚。末两句 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诗人明知住 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诗人同时写 的《悲陈陶》一诗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含意相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北人谓 向为望。”可见“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小结: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三)艺术特色: 1、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 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 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 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 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三、学习《蜀相》 (一)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 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 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学习诗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 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 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忆昔”。 2)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 ①“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开元二十年 (732), 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 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 ②“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 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 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 之意,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身着戎装,骑 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杨贵妃为之嫣然“一笑”。“一笑” 二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一 笑”之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 3)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 ①“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 酿成悲剧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杨贵妃在马 嵬坡遭兵变而缢死,然而长安已是沦陷于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 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岖难行的剑阁古道,生死别离,彼此之间音容渺茫,难通消息。诗人以“同辇随 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 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 ②“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 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 有终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 恐怖气氛。这样,开头写的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哭”便有了答案。诗人忧愤交迫,心急如焚。末两句 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诗人明知住 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诗人同时写 的《悲陈陶》一诗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含意相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北人谓 ‘向'为‘望'。”可见“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小结: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三)艺术特色: 1、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 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 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 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 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三、学习《蜀相》。 (一)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 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 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主旨) 2)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ˆ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岀诸葛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 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处。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 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 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锦官城 即成都,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有“锦官城”之称。“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 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杜甫在夔(ku1)州时写有《古柏行》-诗,其 中有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可为“柏森森”三字作一较好注脚。“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 高大而茂密。据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 之心。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岀舂草茂盛之态,“空 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 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中亦可见 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联还命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 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 含情,情语寓景ˆ。这样的例孑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蘷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婉,就是生动的 一例。 4)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生的功绩和才德。这里突岀诸葛 亮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二是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 刘禅巩固帝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天下计”, 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 谋国之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 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 其所言。”此联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 5)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ˆ抒写自己对诸葛亮-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诸葛亮-生对蜀汉政权 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234)病逝军中。这年舂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陕 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 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干古, 干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英雄”,应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 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之人。此句隐含着诗人感时伤乱之意。 3.小结:本诗题目为蜀相,却直写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其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 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 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诗人对自己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生深感 遗憾 (三)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 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 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 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富有艺术感染力
1)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主旨) 2)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 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处。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 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 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锦官城, 即成都,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有“锦官城”之称。“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 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杜甫在夔(kuí)州时写有《古柏行》一诗,其 中有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可为“柏森森”三字作一较好注脚。“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 高大而茂密。据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 之心。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 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 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见 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联还命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 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 含情,情语寓景”。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婉,就是生动的 一例。 4)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里突出诸葛 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二是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三是辅佐后主 刘禅巩固帝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天下计”, 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 谋国之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 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 其所言。”此联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 5)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 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 (234)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陕 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 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 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英雄”,应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 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之人。此句隐含着诗人感时伤乱之意。 3.小结:本诗题目为蜀相,却直写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其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 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 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诗人对自己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一生深感 遗憾。 (三)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 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 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 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富有艺术感染力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 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 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四、作业:背诵《蜀相》,预习下两首诗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检查背诵。 二、《又呈吴郎》 (一)写作背景:看课文注释①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孳 的同情。(主旨) 2)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扑枣”即“打枣”,“打”字显猛烈,而 用“扑”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诗充满同 情意味,口气自然,似乎直接面对吴郎说话。 3)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的原因。“困穷”正在于上句所 言。意谓如果不是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由于她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 仅不应干涉,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以上四句是诗人自叙以前之事,用以启发吴郎。 4)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仼真”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前句主语是寡妇,"防″,提防,心存戒 备。“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多虑。后句主语是吴郎。此联意谓,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 打枣,未免多心,但你—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在于:这不能怪她多 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两句 措辞委婉含蓄,如果话说得太生硬、直接,可能会引起吴郎的反感 5)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 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岀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 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 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刻时代根源。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3.小结: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诗人由二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 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横流。同时也是向昊郎、向广大尚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了 一个道理:在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三)艺术特色 1、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却又委婉含蓄。诗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承接关联,如“不为"、“只缘 “已"、“正"、“即"、“便″、“虽、“却'等,这样既有律诗的格律韵味,又員散文的灵活性,读起来抑扬顿挫, 令人回昧不已。 2、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 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 学习《登岳阳楼》 一)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 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学习诗文: 、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 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 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四、作业:背诵《蜀相》,预习下两首诗。 第三课时 一、 新课导入,检查背诵。 二、《又呈吴郎》 (一)写作背景:看课文注释①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 的同情。(主旨) 2)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开门见山,直叙其事。“扑枣”即“打枣”,“打”字显猛烈,而 用“扑”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诗充满同 情意味,口气自然,似乎直接面对吴郎说话。 3)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的原因。“困穷”正在于上句所 言。意谓如果不是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 仅不应干涉,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以上四句是诗人自叙以前之事,用以启发吴郎。 4)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前句主语是寡妇,“防”,提防,心存戒 备。“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多虑。后句主语是吴郎。此联意谓,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 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 言外之意在于:这不能怪她多 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此两句 措辞委婉含蓄,如果话说得太生硬、直接,可能会引起吴郎的反感。 5)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前 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这也 为寡妇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开脱。后句说得更远更深,诗人想到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不禁涕泪横流。 而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又一深刻时代根源。以此来点醒、开导吴郎,让他看得远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3.小结: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体例证。诗人由二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 大人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横流。同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尚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了 一个道理:在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三)艺术特色: 1、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却又委婉含蓄。诗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承接关联,如“不为”、“只缘”、 “已”、“正”、“即”、“便”、“虽”、“却''等,这样既有律诗的格律韵味,又具散文的灵活性,读起来抑扬顿挫, 令人回昧不已。 2、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 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三、学习《登岳阳楼》 (一)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 (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 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旨) 2)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即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只是感情复杂,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 方圆五百余里,蔚为壮观。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己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 登临。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但从未放弃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时已值衰 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 楚地—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此句写岀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 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ˆ紧承上联,显岀诗人博大的胸襟。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 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3.小结: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感人至深。 三)艺术特色:气势恢弘的景物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境界之大,写洞庭诗句无出其右 四、作业:背诵《登岳阳楼》,预习下一课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即景抒情诗导入: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 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 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 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 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 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 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 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土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 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夭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 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 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 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 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旨) 2)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即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只是感情复杂,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 方圆五百余里,蔚为壮观。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己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 登临。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但从未放弃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时已值衰 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 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之中。此句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 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紧承上联,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 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3.小结: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感人至深。 (三)艺术特色:气势恢弘的景物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境界之大,写洞庭诗句无出其右 四、作业:背诵《登岳阳楼》,预习下一课。 第 4 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即景抒情诗导入: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 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 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 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1、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 物象融合的整体。) 2、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 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 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鉴赏《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 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 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 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 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 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 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 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