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秋分,赤道冬至,南回归线 处的北半球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α (2)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 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可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第 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3)南北 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 (4)变大变小 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图变化情况。 解析第(I)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 课后 ·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解析第3题,由图中经度数的递变规律可判断出甲、乙、 丙、丁四图中箭头表示的方向依次为自西向东、自东向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 西、自西向东、自东向西,符合地球自转方向的有甲、丙两 自然现象。据此完成第1~2题。 图。第4题,由图可知,a、b、c、d所在的纬度数依次为 1.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证据的是( 10°、30°、90°、70°,由于地球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A.日月升落 B.月朗星稀 故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b、d、c。 C.月相变化 D.星光闪烁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完成第5~6题。 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时56分 B.24时4分 C.24时56分 D.24时 答案1.A2.D 900 解析第1题,日月升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太阳和月球 的视运动,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第2题,以太阳为参照 870 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个太阳日,是一个昼夜交替 840 周期,即24时。 单位:kmh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图。读图,完成第3一4题。 5.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高纬度 B.南半球中纬度 C.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6.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 原因是() 120°E 90°W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小 9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小 30°E D.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甲 答案5.B6.C 150W 解析第5题,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递增,可判断图示地 区处于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60S上 60W 180° 则为837km/h,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该区域 大部分处于中纬度。第6题,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 仅包括纬度位置,还有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 越低,其自转线速度越小,图中a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b 90°E 丙 丁 处小,所以a点的海拔较低。 2021年2月11日正值中国农历春节。读地球公转示 3.四图中自转方向画的正确的是() 意图,完成第78题。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④ 4.四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 的是() 远日点的 A.a、b、cd B.d、c、b、a 汝 设① 近日点 C.a、b、d、c D.c、d、b、a 答案3.B4.C ②
地 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答案 (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 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解析 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 处的北半球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α 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可判断出∠α为黄赤交角。第 (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 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 自然现象。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证据的是( ) A.日月升落 B.月朗星稀 C.月相变化 D.星光闪烁 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时56分 B.24时4分 C.24时56分 D.24时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日月升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太阳和月球 的视运动,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第2题,以太阳为参照 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个太阳日,是一个昼夜交替 周期,即24时。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四图中自转方向画的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4.四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 的是( ) A.a、b、c、d B.d、c、b、a C.a、b、d、c D.c、d、b、a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由图中经度数的递变规律可判断出甲、乙、 丙、丁四图中箭头表示的方向依次为自西向东、自东向 西、自西向东、自东向西,符合地球自转方向的有甲、丙两 图。第4题,由图可知,a、b、c、d所在的纬度数依次为 10°、30°、90°、70°,由于地球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故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b、d、c。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完成第5~6题。 5.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高纬度 B.南半球中纬度 C.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6.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 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小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小 D.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递增,可判断图示地 区处于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60°S上 则为837km/h,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该区域 大部分处于中纬度。第6题,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 仅包括纬度位置,还有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 越低,其自转线速度越小,图中a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b 处小,所以a点的海拔较低。 2021年2月11日正值中国农历春节。读地球公转示 意图,完成第7~8题。 6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7.图中表示该日地球所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在北半球、向北移 B.在北半球、向南移 C.在南半球、向北移 D.在南半球、向南移 图2地球公转中的二分二至 答案7.C8.C (1)将图1中的A、B、C、D标在图2中适当的位置,并注 解析第7题,由图中太阳位置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 明二至日。 该图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2月11日应位于1月初之 (2)在图2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直射点在C处 后,即③位置。第8题,该日处于冬至之后,春分之前,太 的运动方向为向(填“南”或“北”),直射点在 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 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填“南”或“北”)。 (3)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 的椭圆轨道,地球运 读甲、乙两图,完成第910题。 行到图中 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 (填“快”或“慢”)。元旦太阳直射点位于 ① ④ 23026'N 半球,向半球移动。 女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A→B纬度数 (填“不变” 0 “变大”或“变小”)。 23°26'S ② 答案(1)图略(上为A,下为C,左为B,右为D:左为夏 至日,右为冬至日)。 免 乙 (2)图略(均为逆时针)。南北 9.下列有关甲、乙两图中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3)正圆B慢南北 A.①-c (4)变大 B.②-b 解析第(1)题,从图1看出,A,BC、D分别表示的节气 C.③-a 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图2中的地轴倾向可判 D.④-b 断出左边为夏至日,右边为冬至日,然后根据地球公转 10.太阳直射点从a→b→c→d运动的周期是( 方向,就能判断出春分和秋分的位置。第(2)题,地球自 A.365日5时48分46秒 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递时 B.365日6时9分10秒 针。第(3)题,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的时间是1月初,故 C.23时56分4秒 冬至日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附近时的 D.29.53天 时间是7月初,故夏至日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答案9.B10.A 第(4)题,从图1可知A→B纬度数就是回归线的纬度 数,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纬度数变大。 解析第9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判读甲图中地球 四个位置的节气。由图可以看出,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 拓展·提高 归线,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根据公转 下图所示照片是掇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方向,可依次推出B、C、D分别是秋分日、冬至日、春分 照片中的孤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第1~2题。 日,②和b都表示从夏至到秋分这段时间。第10题,太 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a 1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B 北回归线 北极星 C A A赤道 D 1.a恒星的视运动方向,在图中应表示为( 南回归线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顺时针 D.逆时针 图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轨迹 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 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7.图中表示该日地球所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 A.在北半球、向北移 B.在北半球、向南移 C.在南半球、向北移 D.在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由图中太阳位置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 该图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2月11日应位于1月初之 后,即③位置。第8题,该日处于冬至之后,春分之前,太 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 读甲、乙两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有关甲、乙两图中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 A.①—c B.②—b C.③—a D.④—b 10.太阳直射点从a→b→c→d运动的周期是( ) A.365日5时48分46秒 B.365日6时9分10秒 C.23时56分4秒 D.29.53天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判读甲图中地球 四个位置的节气。由图可以看出,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 归线,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根据公转 方向,可依次推出B、C、D分别是秋分日、冬至日、春分 日,②和b都表示从夏至到秋分这段时间。第10题,太 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1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轨迹 图2 地球公转中的二分二至 (1)将图1中的 A、B、C、D标在图2中适当的位置,并注 明二至日。 (2)在图2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直射点在C处 的运动方向为向 (填“南”或“北”),直射点在 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填“南”或“北”)。 (3)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 的椭圆轨道,地球运 行到图中 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 (填 “快”或 “慢”)。元 旦 太 阳 直 射 点 位 于 半球,向 半球移动。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A→B纬度数 (填“不变” “变大”或“变小”)。 答案 (1)图略(上为 A,下为C,左为B,右为 D;左为夏 至日,右为冬至日)。 (2)图略(均为逆时针)。 南 北 (3)正圆 B 慢 南 北 (4)变大 解析 第(1)题,从图1看出,A、B、C、D分别表示的节气 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图2中的地轴倾向可判 断出左边为夏至日,右边为冬至日,然后根据地球公转 方向,就能判断出春分和秋分的位置。第(2)题,地球自 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 针。第(3)题,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的时间是1月初,故 冬至日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附近时的 时间是7月初,故夏至日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第(4)题,从图1可知 A→B纬度数就是回归线的纬度 数,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纬度数变大。 拓展 提高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第1~2题。 1.a恒星的视运动方向,在图中应表示为(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顺时针 D.逆时针 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 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7
地理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点位于南半球,因此是北半球的冬至。从北极上空看,地 答案1.D2.B 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呈逆时针,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 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运动引起图中恒星的视运动,各 向可知,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太阳直射 天体视运动方向为东升西落,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方 赤道并向南移动。第6题,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 向运动。第2题,观察者看到的恒星的视运动其实是地 变化,目前数值为23°26'。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 球自转运动的反映。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为15°/时,据此 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 可计算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 为2326'。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规律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 挑战·创新 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 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完成第3~4题。 3.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24时41分 北回归线 b cl B.23时19分 赤道 4 a d. 南回归线 C.24时37分4秒 5 ① D.23时15分4秒 4.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A.2326'N至2326'S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自转的方向。 B.2254'N至2254'S (2)写出①②③④点北半球的节气名称及其日期。 C.2358'N至23°58'S ① D.23°31'N至23°31'S ② 答案3.C4.C ③ 解析第3题,地球自转周期加上41分钟即为火星自转 ④ 周期。第4题,地球的黄赤交角加上32分即为火星上太 (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 阳直射的最高纬度数。 转轨道上的( A.①②之间 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春分、夏至、秋分、冬 B.②③之间 至四点中的两个。读图,完成第5~6题。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4)当地球位于⑤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右图中的 段。 答案(1)略。 甲 (2)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一12月22日前后 5.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春分一3月21日前后夏至一6月22日前后 A.北半球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3)B B.北半球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4)d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 解析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都 D.黄赤交角变为0° 呈逆时针方向。第(2)题,地轴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北 6.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 半球夏至日,地轴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纬度数为() 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分日与秋分日。第(3)题,每年 A.等于2326 B.小于2326 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刚好 C.大于2326 D.等于46°34 在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第(4)题,图中⑤位置是秋分日 答案5.B6.A 与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 8
地 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运动引起图中恒星的视运动,各 天体视运动方向为东升西落,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方 向运动。第2题,观察者看到的恒星的视运动其实是地 球自转运动的反映。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为15°/时,据此 可计算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规律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 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 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 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完成第3~4题。 3.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24时41分 B.23时19分 C.24时37分4秒 D.23时15分4秒 4.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 A.23°26'N至23°26'S B.22°54'N至22°54'S C.23°58'N至23°58'S D.23°31'N至23°31'S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地球自转周期加上41分钟即为火星自转 周期。第4题,地球的黄赤交角加上32分即为火星上太 阳直射的最高纬度数。 下图中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春分、夏至、秋分、冬 至四点中的两个。读图,完成第5~6题。 5.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北半球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 D.黄赤交角变为0° 6.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 纬度数为( ) A.等于23°26' B.小于23°26' C.大于23°26' D.等于46°34'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 点位于南半球,因此是北半球的冬至。从北极上空看,地 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呈逆时针,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 向可知,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太阳直射 赤道并向南移动。第6题,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 变化,目前数值为23°26'。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 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 为23°26'。 挑战 创新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自转的方向。 (2)写出①②③④点北半球的节气名称及其日期。 ① , ② , ③ , ④ 。 (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 转轨道上的(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4)当地球位于⑤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右图中的 段。 答案 (1)略。 (2)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3)B (4)d 解析 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都 呈逆时针方向。第(2)题,地轴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北 半球夏至日,地轴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分日与秋分日。第(3)题,每年 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刚好 在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第(4)题,图中⑤位置是秋分日 与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昼夜 晨线 夜转昼 1.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学会判 交替 晨昏线 读晨线和昏线,体现综合思维素养 昏线日昼转夜 2.理解地方时、区时、日期的相关计算,体现综 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 自转意义 地方时 区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 的影响,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 物体水平运动的 方向发生偏转 应用 北右南左 赤道无 课前·基础认知 一、昼夜交替 ②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与区时 太 名称 时区 区时 甲 属性范围 时间 阳 光 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 全球分为24个时区, 产生 每个时区跨经度15° 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 线 区的区时 B 关系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形成原因 地球不停地自转 微思考2“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相同吗? 2.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提示不同。“北京时间”是中国统一采用的时间,即北 3.晨昏线(圈) 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 (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时为其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3.国际日界线 (3)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为晨 (1)目的:避免日期的紊乱。 昏线(圈)。 (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微思考①假如地球不自转,是否还存在昼夜交替 (3)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现象? 微思考3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是否还存在 提示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现象,只 其他日界线? 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提示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分界线, 二、时差 即零时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产生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 1.产生 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地表物体水平运 (2)规律。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动方向发生偏转 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 9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学会判 读晨线和昏线,体现综合思维素养 2.理解地方时、区时、日期的相关计算,体现综 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 的影响,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 课前·基础认知 一、昼夜交替 1.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1个 太阳 日,24小时。 3.晨昏线(圈) (1)概念:昼 半球与 夜 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3)图中甲为 夜半球 ,乙为 昼半球 ,线 AOB为 晨 昏线(圈)。 微思考 1 假如地球不自转,是否还存在昼夜交替 现象? 提示 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现象,只 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二、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 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 日出 。 (2)规律。 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 早 。 ②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 地方时 。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2.时区与区时 名称 时区 区时 属性 范围 时间 产生 全球分为 24 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 中央 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本时 区的区时 关系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 微思考 2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相同吗? 提示 不同。“北京时间”是中国统一采用的时间,即北 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 时为其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3.国际日界线 (1)目的: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 180° 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今天 ”和“昨天 ”的分界线。 微思考 3 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是否还存在 其他日界线? 提示 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分界线, 即零时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产生 地球自转 ⇒ 地转偏向力 ⇒ 地表物体水平运 动方向发生偏转 9
地理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2.规律 损严重?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 提示列车单向行歌时,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总偏向一 偏转。 侧的轨道。 微思考4为什么单向行驶的列车轨道,总是一侧受 课堂·重难突破 一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续表 比较 重难归纳 晨线 昏线 项目 1.晨昏线及其特点 长容 光 b 赤道球 太 Na为晨线 为昏线 图示 90°W0°90°E180°90°W 6634N 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球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 2326'N 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故又称晨昏圈。如果把地球 0. 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 23°26'S 那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 66°34'S 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如 b 上图所示。晨昏线具有以下特点。 Oa为昏线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Ob为晨线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时),与地球自转方向 ”情境环验 相反。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 2.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 材料二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如下 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方向。 图所示。 比较 食 晨线 昏线 北极 项目 66°34'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 自转法 2326阿9 夜入昼的分界线 的分界线 太 23°26 阳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 方位法的西侧)的昼夜分 百向线 光 的昼夜分界线 界线 6634 南极测 线 南极 晨昏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18时 (1)诗词中所反映的农民的劳动方式受哪种地理现象的 时间法6时的那条昼夜分 界线 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影响?这种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如何?晨昏线所组成 的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赤道与晨昏线有什么关系,说 10
地 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2.规律 北半球向 右 偏转,南半球向 左 偏转,在赤道上没有 偏转。 微思考 4 为什么单向行驶的列车轨道,总是一侧受 损严重? 提示 列车单向行驶时,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总偏向一 侧的轨道。 课堂·重难突破 一 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重难归纳 1.晨昏线及其特点 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球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 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的,故又称晨昏圈。如果把地球 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 那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 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如 上图所示。晨昏线具有以下特点。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时),与地球自转方向 相反。 2.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 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 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方向。 比较 项目 晨线 昏线 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 夜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 的分界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 的 西 侧)的 昼 夜 分 界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 的昼夜分界线 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 6 时 的 那 条 昼 夜 分 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18时 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续 表 比较 项目 晨线 昏线 图示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如下 图所示。 (1)诗词中所反映的农民的劳动方式受哪种地理现象的 影响? 这种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如何? 晨昏线所组成 的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 赤道与晨昏线有什么关系,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