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要点】 感悟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学习他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对家乡的热爱。 第四章南朝文学(4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南朝时期历史文化概况及文学发展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熟练学握作品选中谢灵运等人诗文名篇。 3、素养目标:加强这一时段文学史学等的延伸阅读和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谢灵运、鲍照、谢跳等重要作家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南朝诗歌的嬗变历程。 【学习内容】 第一节谢灵运、谢滁与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发展脉络 二、二谢对山水诗的贡献 第二节鲍照与大明、泰始年间文学风貌 一、鲍照的生平与创作 二、鲍照的成就与影响 第三节萧纲与宫体诗 一、南朝的骈俪文风 二、《文选》与《玉台新咏》 第四节永明体对诗坛的影响 【课程思政要点】 了解南朝时代河东地区著名文人裴松之、裴驷和柳恽等人。 第五章 北朝文学(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北朝时期历史文化概况及文学发展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熟练学握作品选中庾信等人诗文名篇。 3、素养目标:感知作品所传递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庾信、王褒等重要作家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南朝、北朝文学风格不同之处。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学的草创期 第二节 北朝文学的发展与兴盛 第三节 北朝文学的特征与成就 第四节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课程思政要点】 感悟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学习他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对家乡的热爱。 第四章 南朝文学(4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南朝时期历史文化概况及文学发展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作品选中谢灵运等人诗文名篇。 3、素养目标: 加强这一时段文学史学等的延伸阅读和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谢灵运、鲍照、谢朓等重要作家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南朝诗歌的嬗变历程。 【学习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谢朓与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发展脉络 二、二谢对山水诗的贡献 第二节 鲍照与大明、泰始年间文学风貌 一、鲍照的生平与创作 二、鲍照的成就与影响 第三节 萧纲与宫体诗 一、南朝的骈俪文风 二、《文选》与《玉台新咏》 第四节 永明体对诗坛的影响 【课程思政要点】 了解南朝时代河东地区著名文人裴松之、裴骃和柳恽等人。 第五章 北朝文学(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北朝时期历史文化概况及文学发展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作品选中庾信等人诗文名篇。 3、素养目标: 感知作品所传递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庾信、王褒等重要作家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南朝、北朝文学风格不同之处。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学的草创期 第二节 北朝文学的发展与兴盛 第三节 北朝文学的特征与成就 第四节 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课程思政要点】 强调北朝乐府《木兰辞》等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3、4、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概况。 2、能力目标:熟悉作品选中魏晋南北朝小说名篇。 3、素养目标:正确理解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说新语》、《搜神记》等重要作品的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内容】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产生及类型 第二节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第三节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课程思政要点】 指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虽然张扬了自由个性,但是却缺乏英雄情怀和责任意识,不值得我们当代青年效仿。青年们更应 该学习建安文人的高尚人格和风骨。 六、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60学时 学分:4 各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讨论、习题课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等 第一编·绪论 先秦文学 2 第一编·第一章 上古神话 2 2 第一编·第二章 商周散文 2 2 第一编·第三章 《诗经》 4 3 1 第一编·第四章 历史散文 2 第一编·第五章 诸子散文 4 3 1 第一编·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 4 2 2 第二编·绪论 秦汉文学 第二编·第一章 秦汉散文
【课程思政要点】 强调北朝乐府《木兰辞》等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3、4、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概况。 2、能力目标:熟悉作品选中魏晋南北朝小说名篇。 3、素养目标: 正确理解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说新语》、《搜神记》等重要作品的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内容】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产生及类型 第二节 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第三节 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 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课程思政要点】 指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虽然张扬了自由个性,但是却缺乏英雄情怀和责任意识,不值得我们当代青年效仿。青年们更应 该学习建安文人的高尚人格和风骨。 六、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古代文学Ⅰ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60学时 学分:4 章节 主要内容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 等 第一编·绪论 先秦文学 2 2 第一编·第一章 上古神话 2 2 第一编·第二章 商周散文 2 2 第一编·第三章 《诗经》 4 3 1 第一编·第四章 历史散文 2 2 第一编·第五章 诸子散文 4 3 1 第一编·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 4 2 2 第二编·绪论 秦汉文学 2 2 第二编·第一章 秦汉散文 2 2
第二编·第二章 西汉辞赋 2 2 第二编·第三章 《史记》 6 2 第二编·第四章 东汉辞赋 《汉书》及 第二编·第五章 东汉其他散 2 2 文 第二编·第六章 汉代乐府诗 2 第二编·第七章 汉代文人诗 2 2 第三编·绪论 魏晋南北朝 第三编·第一章 三国文学 4 4 1 第三编·第二章 两晋文学 2 第三编·第三章 陶渊明 2 2 第三编·第四章 南朝文学 4 4 第三编·第五章 北朝文学 2 2 魏晋南北朝 第三编·第六章 2 2 小说 七、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 目的要求:本着知行合一、化古为今、主动学习的原则,重视延伸阅读与文本作品及理论的结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古代 文学的学习进一步学以致用,并提高主动性积极性。 内容项目:围绕专题(主要是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进行课下延伸阅读课上交流:加深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 课时安排:4课时。 时间安排:第一编先秦文学课程结束后,围绕百家争鸣、士的演进与社会文化发展等话题进行讨论用时2课时:围绕屈原、司马迁、陶 渊明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境遇选择及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交流,用时2课时。 考核方式: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交流。老师进行总评。 八、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部分知识点会选择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的知识要点进行教学,选择中学语文课文 作为讲授引导研究的篇目主要有:曹操《观沧海》、《论语》节选、《孟子》二章、《古诗十九首》选读、荀子劝学、曹植《梁甫行》、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史记·周亚夫军细柳》、《鸿门宴》、愚公移山、刘桢《赠从弟》、《逍遥游》、《秋水》、《礼记》 选读、汉乐府选读、《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左传·曹刿论战》等。 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以教师的课堂引导讲授、课上课下双线学习为主,做到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并针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开展课内实践,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有效的训练,进一步督促学生的延伸阅读,对学 生课外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检验。 九、课程资源 教材: 1.《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主要参考研读书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 2.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
第二编·第二章 西汉辞赋 2 2 第二编·第三章 《史记》 6 5 2 第二编·第四章 东汉辞赋 2 2 第二编·第五章 《汉书》及 东汉其他散 文 2 2 第二编·第六章 汉代乐府诗 2 2 第二编·第七章 汉代文人诗 2 2 第三编·绪论 魏晋南北朝 2 2 第三编·第一章 三国文学 4 4 1 第三编·第二章 两晋文学 2 2 第三编·第三章 陶渊明 4 2 2 第三编·第四章 南朝文学 4 4 第三编·第五章 北朝文学 2 2 第三编·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小说 2 2 七、课内实践环节与学时分配 目的要求:本着知行合一、化古为今、主动学习的原则,重视延伸阅读与文本作品及理论的结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古代 文学的学习进一步学以致用,并提高主动性积极性。 内容项目:围绕专题(主要是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进行课下延伸阅读课上交流;加深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 课时安排:4课时。 时间安排:第一编先秦文学课程结束后,围绕百家争鸣、士的演进与社会文化发展等话题进行讨论用时2课时;围绕屈原、司马迁、陶 渊明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境遇选择及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交流,用时2课时。 考核方式: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交流。老师进行总评。 八、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部分知识点会选择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的知识要点进行教学,选择中学语文课文 作为讲授引导研究的篇目主要有:曹操《观沧海》、《论语》节选、《孟子》二章、《古诗十九首》选读、荀子劝学、曹植《梁甫行》、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史记•周亚夫军细柳》、《鸿门宴》、愚公移山、刘桢《赠从弟》、《逍遥游》、《秋水》、《礼记》 选读、汉乐府选读、《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左传•曹刿论战》等。 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以教师的课堂引导讲授、课上课下双线学习为主,做到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并针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开展课内实践,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有效的训练,进一步督促学生的延伸阅读,对学 生课外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检验。 九、课程资源 教材: 1.《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主要参考研读书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 2.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
5.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6年。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2年。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8.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 10.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1年。 1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2年。 13.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15.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2010年。 网络资源: 超星、学习通《古典诗词鉴赏》,授课教师骆玉明。 十、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读书交流、论文或教案写 作构成。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对应毕业要求 1.增强学生的职业操 职业认知及对传统文化 守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实 的理解 课内外交流 师德规范 践 不作考核 2.增强文学文化底蕴, 有志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内外交流 教育情怀 和践行,具备较高的教 不作考核 育情怀和人文情怀。 3. 梳理中国文学发展 1、相关知识目标 1、闭卷考试 的历程,掌握古代文学 2、基础知识应用 2、随堂测评 学科素养 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 3、课后作业 穿插阅读文史哲及教育 心理等经典作品,对相 近学科也有一定了解。 4,结合中学语文教 1、能力迁移及对文学史 1、闭卷考试 材,学生能选择合适的 主要问题的钻研 2、实践活动 教学能力 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研究 2、学写教案 3、小组研讨 4、课后作业 5.在感知传播优秀传 1、经典作品鉴赏 1、课后作业 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同 2、延伸阅读 2、随堂提问 综合育人 时,引领学生敬畏生 命,感悟生活 制订:中文系 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张丽 审订人:袁少冲
5.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6年。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2年。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8.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 10.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1年。 1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2年。 13.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15.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2010年。 网络资源: 超星、学习通《古典诗词鉴赏》,授课教师骆玉明。 十、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读书交流、论文或教案写 作构成。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学习任务 对应毕业要求 1. 增强学生的职业操 守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实 践 职业认知及对传统文化 的理解 课内外交流 不作考核 师德规范 2.增强文学文化底蕴, 有志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和践行,具备较高的教 育情怀和人文情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内外交流 不作考核 教育情怀 3. 梳理中国文学发展 的历程,掌握古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 穿插阅读文史哲及教育 心理等经典作品,对相 近学科也有一定了解。 1、相关知识目标 2、基础知识应用 1、闭卷考试 2、随堂测评 3、课后作业 学科素养 4. 结合中学语文教 材,学生能选择合适的 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研究 1、能力迁移及对文学史 主要问题的钻研 2、学写教案 1、闭卷考试 2、实践活动 3、小组研讨 4、课后作业 教学能力 5. 在感知传播优秀传 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同 时,引领学生敬畏生 命,感悟生活 1、经典作品鉴赏 2、延伸阅读 1、课后作业 2、随堂提问 综合育人 制 订:中文系 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执笔人:张丽 审订人:袁少冲
中国古代文学川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101110B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Ⅱ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川》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专业同学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包括唐宋文学两个部分。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阶段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 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川》的教学任务:在这一时段文学中,唐代文学内容较多,即迎来了诗歌的的繁荣时代,通俗文学也登上历史舞 台。因此,这一时段的教学,以唐代诗歌和宋代词、话本为重点。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唐代诗歌的显著地位,理清唐诗和宋诗的发展 关系,掌握话本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未代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唐未文学 的整体认识。在此过程中重视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知行合一,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养: 1、强化师德师风,增强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实践。通过学习古代作家的作品,了解他们在作品中寄寓的思想,领悟他们 所传达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古代圣贤之道的指引下,明德修身,求真务实,塑造完美人格,成为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努力奋斗的合格人才。 2、增强文学文化底蕴,让学生掌握作家作品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阅 读过程中提升分析、鉴赏、批评文本的能力,领悟作品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作家崇尚真善美的精神。 3、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掌握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穿插阅读文史哲及教有心理等经典作品,对相近学科也有一定了 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4、结合中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了解掌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及其美学特征、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 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并能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 5、在感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更深切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 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师德规范 1-2立德树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 课程目标1 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 2-3追求真善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 课程目标2 具备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素养 3-3对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思想史等课程内容有较为系统 课程日标3 的了解。 教学能力 4-1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标 课程目标4 准,掌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法等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Ⅱ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101110B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Ⅱ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专业同学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包括唐宋文学两个部分。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阶段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 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的教学任务:在这一时段文学中,唐代文学内容较多,即迎来了诗歌的的繁荣时代,通俗文学也登上历史舞 台。因此,这一时段的教学,以唐代诗歌和宋代词、话本为重点。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唐代诗歌的显著地位,理清唐诗和宋诗的发展 关系,掌握话本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宋代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唐宋文学 的整体认识。在此过程中重视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知行合一,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养: 1、强化师德师风,增强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实践。通过学习古代作家的作品,了解他们在作品中寄寓的思想,领悟他们 所传达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古代圣贤之道的指引下,明德修身,求真务实,塑造完美人格,成为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努力奋斗的合格人才。 2、增强文学文化底蕴,让学生掌握作家作品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阅 读过程中提升分析、鉴赏、批评文本的能力,领悟作品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作家崇尚真善美的精神。 3、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掌握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穿插阅读文史哲及教育心理等经典作品,对相近学科也有一定了 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4、结合中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了解掌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及其美学特征、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 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并能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 5、在感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更深切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 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师德规范 1-2立德树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课程目标1 教育情怀 2-3追求真善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 具备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2 学科素养 3-3对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思想史等课程内容有较为系统 的了解。 课程目标3 教学能力 4-1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标 准,掌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法等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