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育人 6-2文化育人,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学校园文化,能够通 课程日标5 过各种文化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28学时) 隋唐五代文学概论(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1、2、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把握隋唐时期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 3、素养目标: 具备鉴赏、分析隋唐代表作家诗歌作品的水平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 第二节 文学概况 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后世文 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课程思政要点】保持民族特色,搞好民族团结,珍惜和平生活。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初唐文学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背诵相关作家的代表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2、教学难点
综合育人 6-2文化育人,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学校园文化,能够通 过各种文化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 课程目标5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28学时) 隋唐五代文学概论(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1、2、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把握隋唐时期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 3、素养目标: 具备鉴赏、分析隋唐代表作家诗歌作品的水平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 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 第二节 文学概况 承袭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后世文 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课程思政要点】保持民族特色,搞好民族团结,珍惜和平生活。 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初唐文学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背诵相关作家的代表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2、 教学难点
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杰生平及作品概述 重点介绍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 行》。 骆宾王与《在狱咏蝉》。 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 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 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己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第二节陈子昂的生平、思想及作品 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 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 重点分析《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的文学创作情况,对比六朝的骈俪文风,启示我们诗歌创作要关注现实生活,要具 有真情实感,反对华而不实的创作风格。 第二章盛唐诗坛(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盛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背诵相关作家代表作品 3、素养目标: 把握边塞诗派以及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过程,解读与赏析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创作 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 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 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 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 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 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 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分析前期作品《观猎》
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杰生平及作品概述 重点介绍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 行》。 骆宾王与《在狱咏蝉》。 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 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 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第二节 陈子昂的生平、思想及作品 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 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 重点分析《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的文学创作情况,对比六朝的骈俪文风,启示我们诗歌创作要关注现实生活,要具 有真情实感,反对华而不实的创作风格。 第二章 盛唐诗坛(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盛唐诗歌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背诵相关作家代表作品 3、素养目标: 把握边塞诗派以及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过程,解读与赏析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创作 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 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 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 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 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 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 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分析前期作品《观猎》
分析后期作品《山居秋暝》。 选讲篇目: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春晓》。王维《观猎》、《少年行》、《送元二使安西》、《老将行》、《山居秋 暝》、《渭川田家》。 第二节边塞诗派的形成及作品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 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 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 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 高适生平略述:分析《燕歌行》。 王昌龄与王之涣:生平简介。分析王昌龄《出塞》,介绍王昌龄的创作特征,“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分析王之涣《登鹊雀楼》。 选讲篇目,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 高适《燕歌行》、《封丘作》。 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盛唐时期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情况,启示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 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第三章李白(3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 背诵《将进酒》、《行路难》等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并吟诵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创作过程。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内容】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 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 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重点分析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分析后期作品《山居秋暝》。 选讲篇目: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春晓》。王维《观猎》、《少年行》、《送元二使安西》、《老将行》、《山居秋 暝》、《渭川田家》。 第二节 边塞诗派的形成及作品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 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 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 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 高适生平略述;分析《燕歌行》。 王昌龄与王之涣:生平简介。分析王昌龄《出塞》,介绍王昌龄的创作特征,“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分析王之涣《登鹳雀楼》。 选讲篇目,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 高适《燕歌行》、《封丘作》。 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盛唐时期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情况,启示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 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第三章 李白(3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5)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 背诵《将进酒》、《行路难》等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并吟诵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创作过程。 2、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 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 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重点分析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串讲:《古风》“西上莲花山”、《行路难》、《月下独的》、《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 选讲篇目:《古风》“西上莲花山”“大车扬飞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滩》、《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 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水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李白所在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创作特点,启示我们关注周边的自然景色,关注环境问 题。 第四章杜甫(3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 背诵《登高》、《春望》等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解读与赏析杜甫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创作过程。 2、教学难点 古今李、杜优劣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一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44一48岁)。4.“漂泊 西南天地间”(49一59岁)。 重点讲述杜甫的生活道路对其创作的影响。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广度”从略,参见文学史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概述部分。 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 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诗人杜甫关注现实的精神,启示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学会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五章中唐其他诗人(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1、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刘禹锡、李贺等作家的创作概况。 2、能力目标: 背诵相关作家代表作品
串讲:《古风》“西上莲花山”、《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 选讲篇目:《古风》“西上莲花山”“大车扬飞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 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李白所在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创作特点,启示我们关注周边的自然景色,关注环境问 题。 第四章 杜甫(3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2、4、5)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 背诵《登高》、《春望》等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解读与赏析杜甫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创作过程。 2、教学难点 古今李、杜优劣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 西南天地间”(49-59岁)。 重点讲述杜甫的生活道路对其创作的影响。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广度”从略,参见文学史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概述部分。 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 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诗人杜甫关注现实的精神,启示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学会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五章 中唐其他诗人(2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1、3)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刘禹锡、李贺等作家的创作概况。 2、能力目标: 背诵相关作家代表作品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刘禹锡、李贺等作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刘禹锡咏怀咏史诗歌的内容。 2、教学难点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刘禹锡的生平与创作 重点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二节李贺生平及创作 重点分析《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选讲篇目: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浪淘沙词》。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刘禹锡等诗人关注现实和历史的精神,启示我们以史为鉴,关注社会热点,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 第六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4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1、3、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元白诗派的诗歌创作情况。 2、能力目标: 背诵《长恨歌》等作品 3、素养目标: 把握新乐府运动的背景,体会白居易等人关注民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新乐府运动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2、教学难点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 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墓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 立题”,其间,经元结、顾祝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 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日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日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 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 谕诗。重点介绍讽谕诗。 重点分析《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3、素养目标: 能够独立赏析刘禹锡、李贺等作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刘禹锡咏怀咏史诗歌的内容。 2、 教学难点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刘禹锡的生平与创作 重点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二节 李贺生平及创作 重点分析《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选讲篇目: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浪淘沙词》。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课程思政要点】通过学习刘禹锡等诗人关注现实和历史的精神,启示我们以史为鉴,关注社会热点,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4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1、3、5)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元白诗派的诗歌创作情况。 2、能力目标: 背诵《长恨歌》等作品 3、素养目标: 把握新乐府运动的背景,体会白居易等人关注民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新乐府运动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2、 教学难点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 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 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 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 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 谕诗。重点介绍讽谕诗。 重点分析《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