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结合立体镜观察结果,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 牛轭湖、分汉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 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4)主要仪器:计算机、反光立体镜 实验项目(四)坡地地貌的判读(4时): (1)项目类别:必做V选做知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V综合性知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结合立体镜观察结果,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 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 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 (4)主要仪器:计算机、反光立体镜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2 0 风化作用 1 0 三 构造地貌 7 4 四 流水地貌 8 4 五 喀斯特地貌 4 0 六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七 冰川与冰缘地貌 4 4 八 海岸地貌 2 0 总计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 27
27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结合立体镜观察结果,由 Google Earth 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 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 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4)主要仪器:计算机、反光立体镜 实验项目(四) 坡地地貌的判读(4 时): (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结合立体镜观察结果,通过 Google Earth 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 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 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 (4)主要仪器:计算机、反光立体镜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2 0 二 风化作用 1 0 三 构造地貌 7 4 四 流水地貌 8 4 五 喀斯特地貌 4 0 六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4 4 七 冰川与冰缘地貌 4 4 八 海岸地貌 2 0 总计 32 16 九、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 闭卷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教材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目 [1]《地貌学原理》(第三版),杨景春、李有利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地貌学》,严钦尚、曾昭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3]《地貌学导论》,吴正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8
28 2.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教材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编,科学出版社,2014 年; 2.主要参考书目 [1]《地貌学原理》(第三版),杨景春、李有利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地貌学》,严钦尚、曾昭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年; [3]《地貌学导论》,吴正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水文与水资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水文与水资源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实践8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专业需要,应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 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方法,熟悉水文资 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业务训 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 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取室内理论学习与室外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室内通 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地 球水圈内、各水体的性质、组成、分布、运动状态:人与水环境的关 系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水文学的各种图表;运用公式计算水 文学数据:能够进行地理水文学野外调查、测算与分析。教学实践需 要野外典型的观察点:水文站;水利工程等。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地貌学和气象气候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的形成、性质、运动和性质及地球上的 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难,点:各种水体与其他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9
29 《水文与水资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水文与水资源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48 学时、2.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8 学时,实践 8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专业需要,应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 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方法,熟悉水文资 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业务训 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 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取室内理论学习与室外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室内通 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地 球水圈内、各水体的性质、组成、分布、运动状态;人与水环境的关 系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水文学的各种图表;运用公式计算水 文学数据;能够进行地理水文学野外调查、测算与分析。教学实践需 要野外典型的观察点:水文站;水利工程等。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地貌学和气象气候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的形成、性质、运动和性质及地球上的 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难点:各种水体与其他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之于教学录像、野外实习、实践操作等 手段:传统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水文学的发展简史、学科性质和体系及基本研究方法 (2)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掌握地理水文学的基本特点 2.重、难点提示 (1)水文、水文现象、水文学、地理水文学的概念及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6学时) 1.教学内容 (1)水循环及其相关概念、主要环节 (2)水循环发生的机理以及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3)全球、陆地、海洋水量平衡方程的分析、建立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水量平衡 (2)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与建立 第三章河流(6学时) 1.教学内容 (1)河流、水系、流域的基本特征及洪水形成的基本特征 30
30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之于教学录像、野外实习、实践操作等 手段:传统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型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水文学的发展简史、学科性质和体系及基本研究方法 (2) 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掌握地理水文学的基本特点 2.重、难点提示 (1) 水文、水文现象、水文学、地理水文学的概念及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2)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水循环及其相关概念、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发生的机理以及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3) 全球、陆地、海洋水量平衡方程的分析、建立方法 2.重、难点提示 (1) 水循环及其主要环节,水量平衡 (2) 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与建立 第三章 河流(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河流、水系、流域的基本特征及洪水形成的基本特征
(2)表达河流、水系、流域特征的有关概念 (3)河流水期的划分及其特征 2.重、难点提示 (1)河流、水系、流域的有关概念及基本特征 (2)洪水的特征分析 第四章湖泊和沼泽((3学时) 1.教学内容 (1)湖泊、水库的一般特征、作用和意义以及类型划分方法,世界及中国湖泊与沼泽分 布的特点 (2)湖泊的成因类型,地球上一些主要湖泊的成因,沼泽的一般特征、成因及其类型 (3)湖泊和沼泽保护对现代地球环境的意义 2.重、难点提示 (1)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世界及中国的湖泊分布 (2)湖泊的演化过程 第五章地下水(6学时) 1.教学内容 (1)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理性质 (2)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3)地下水的类型划分 (4)各类型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5)地下水循环 2.重、难点提示 31
31 (2) 表达河流、水系、流域特征的有关概念 (3) 河流水期的划分及其特征 2.重、难点提示 (1) 河流、水系、流域的有关概念及基本特征 (2) 洪水的特征分析 第四章 湖泊和沼泽(3 学时) 1.教学内容 (1) 湖泊、水库的一般特征、作用和意义以及类型划分方法,世界及中国湖泊与沼泽分 布的特点 (2) 湖泊的成因类型,地球上一些主要湖泊的成因,沼泽的一般特征、成因及其类型 (3) 湖泊和沼泽保护对现代地球环境的意义 2.重、难点提示 (1) 湖泊、沼泽的成因类型,世界及中国的湖泊分布 (2) 湖泊的演化过程 第五章 地下水(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理性质 (2) 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3) 地下水的类型划分 (4) 各类型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5) 地下水循环 2.重、难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