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语文) 、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 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命题原则 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 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 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 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 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 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 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 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初中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识字要考査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写字的考査,要关注学生写字的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古诗文 古诗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要求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 50篇(7~9年级)。 文言文的考查,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现代文 现代文精读的考査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 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 感受”等方面考査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2013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语 文) 一、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 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二、命题原则 1.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 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命题要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 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 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 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 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相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 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注意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 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初中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 年级)的课程目标。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写字的考查,要关注学生写字的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二)阅读 1.古诗文 古诗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要求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 50 篇(7~9 年级)。 文言文的考查,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2.现代文 现代文精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 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 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现代文略读的考査,重在考査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 重要信息。 浏览能力的考査,重在考査课外必读书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目,如《伊索寓言》、《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 记 格列佛游记》等 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 有易,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阅读考査中,不能搞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要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 自主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宜把不属于阅读目标范围的题目编在阅读试题中, (三)写作 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 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 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 (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有各种方式,可以在笔试前进行听力测试;也可在笔试之外, 另设口语交际测试,在一个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考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 筛选的能力。提倡各地探索考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考试形式。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重在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中考着重考査学生根据设置的 情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 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 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由各设区市统一命题。试卷满分为150分,笔试时间 为120分钟。有条件的设区市可进行听力测试、口语交际测试。 七、试卷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考试 合格率达80% 八、试卷结构 1.题型占分比例 填空题、简答题:50~55% 作文:45~50% 2.内容占分比例 积累与运用:15%左右 阅读:40%左右 语言表达(口语交际、写作):45%左右 九、试题示例 1.填空。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李商隐《无题》)
现代文略读的考查,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 重要信息。 浏览能力的考查,重在考查课外必读书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目,如《伊索寓言》、《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 记》、《格列佛游记》等。 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文要有难 有易,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阅读考查中,不能搞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要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 自主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宜把不属于阅读目标范围的题目编在阅读试题中。 (三)写作 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 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 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 (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有各种方式,可以在笔试前进行听力测试;也可在笔试之外, 另设口语交际测试,在一个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 筛选的能力。提倡各地探索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考试形式。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重在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中考着重考查学生根据设置的 情景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根据占有的材料形成 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 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由各设区市统一命题。试卷满分为 150 分,笔试时间 为 120 分钟。有条件的设区市可进行听力测试、口语交际测试。 七、试卷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稍难题的比例约为 8:1:1。考试 合格率达 80%。 八、试卷结构 1.题型占分比例 填空题、简答题:50~55% 作文:45~50% 2.内容占分比例 积累与运用:15%左右 阅读:40%左右 语言表达(口语交际、写作):45%左右 九、试题示例 1.填空。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 , (李商隐《无题》)
(2)子曰:“其恕乎! 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 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5)目前,全国网民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 么花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入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①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 ②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 ③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 2.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2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 如果我是春雨,我 将 3.绿洲中学对本校初一(8)班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及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出一周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请根据图表提供的数据,筛选信息,按要 求作答。(4分) 教师评价 课堂学习 作业与检测 公益劳动 表扬赞许批评指责表扬赞许批评指责表扬赞许批评指责 总次数 14 其中特困生次数3 6 (1)由上表的统计可以归纳出这样的主要现象:(20字以内) (2)如果从转化学困生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应该:(20字以内) 4.请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主要情节, 5.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很曲折,请简述一则关于林冲的故事。 6.《伊索寓言》中“驴子和狼”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7.格列佛一共游历了哪几个地方?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 牡丹。 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子曰:“其恕乎! ,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 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5)目前,全国网民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 么花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入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①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 。 ②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 。 ③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 。 2.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2 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 将 如果我是春雨,我 将 3.绿洲中学对本校初一(8)班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及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出一周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请根据图表提供的数据,筛选信息,按要 求作答。(4 分) 教师评价 课堂学习 作业与检测 公益劳动 表扬赞许 批评指责 表扬赞许 批评指责 表扬赞许 批评指责 总次数 56 42 27 34 21 14 其中特困生次数 3 38 1 32 9 6 (1)由上表的统计可以归纳出这样的主要现象:(20 字以内) (2)如果从转化学困生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应该:(20 字以内) 4.请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主要情节。 5.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很曲折,请简述一则关于林冲的故事。 6.《伊索寓言》中“驴子和狼”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7.格列佛一共游历了哪几个地方?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 牡丹。 , ,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2)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 品行的 追求,对 世风的厌恶。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调头,转弯),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 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 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舵)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故事 (2)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 是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都江堰工 程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76一前251年,时当秦昭王后期,为我国古 代最伟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那里正当岷江自北向南从山地注入成都平原的总 口道上。由于地势陡峭,江流湍急,夹带不少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泥沙 沉积,淤塞河道,再加上夏季雨量集中,山上雪水融注,常常发生季节性水患。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李冰。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学识,出任蜀郡守后, 亲自对灌县、成都一带的岷江地势进行了周密勘察,吸取了前人治水经验,巧妙 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制定了修建都江堰的规划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密 布在成都平原上的灌溉渠系组成。人们在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北端,筑起 “分水鱼嘴”,形状前尖后宽如鱼嘴,伸向岷江上方,将岷江分为东西二流,这 是分水工程的枢纽。东流为内江,用以灌溉成都平原。西流为外江,是岷江正道, 主要用于排洪。为减少对弯曲河岸的冲刷,调节流量,在鱼嘴上游还修建了“百 丈堤”和一道斜向的挑水坝。这一工程不仅有分流引水的功能,而且还可发挥自 动控制水量的作用。春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大,而岷江流量小,这时通过鱼嘴分流, 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夏秋洪水到来,这个比例便自动颠倒过来, 六成外泄,四成内灌。所谓“分四六,平潦旱”,即指此。 鱼嘴及江心洲左右两侧筑有堤坝。面对内江的称内金刚堤,面对外江的 称外金刚堤,二堤均高出岷江的洪水位,保证内江与外江相互分隔。沿金刚堤, 设有湃缺,以备内江泄洪。在内金刚堤南端,内江左岸虎头岩对面,筑起一座湃 水坝,名“飞沙堰”。堰高设计以内江灌溉所需水量为准。当内江水量超过所需 限度时,多余的水可从飞沙堰自动穿过江心洲,泄入外江正流。如遇特大洪水 飞沙堰还会自动决堤,使洪水顺畅排出,从而保证进入灌区的水量不致为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2) 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 品行的 追求,对 世风的厌恶。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调头,转弯),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 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 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舵)。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故事。 (2)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 是 。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都江堰工 程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 276 一前 251 年,时当秦昭王后期,为我国古 代最伟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那里正当岷江自北向南从山地注入成都平原的总 口道上。由于地势陡峭,江流湍急,夹带不少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泥沙 沉积,淤塞河道,再加上夏季雨量集中,山上雪水融注,常常发生季节性水患。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李冰。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学识,出任蜀郡守后, 亲自对灌县、成都一带的岷江地势进行了周密勘察,吸取了前人治水经验,巧妙 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制定了修建都江堰的规划。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密 布在成都平原上的灌溉渠系组成。人们在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北端,筑起 “分水鱼嘴”,形状前尖后宽如鱼嘴,伸向岷江上方,将岷江分为东西二流,这 是分水工程的枢纽。东流为内江,用以灌溉成都平原。西流为外江,是岷江正道, 主要用于排洪。为减少对弯曲河岸的冲刷,调节流量,在鱼嘴上游还修建了“百 丈堤”和一道斜向的挑水坝。这一工程不仅有分流引水的功能,而且还可发挥自 动控制水量的作用。春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大,而岷江流量小,这时通过鱼嘴分流, 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夏秋洪水到来,这个比例便自动颠倒过来, 六成外泄,四成内灌。所谓“分四六,平潦旱”,即指此。 鱼嘴及江心洲左右两侧筑有堤坝。面对内江的称内金刚堤,面对外江的 称外金刚堤,二堤均高出岷江的洪水位,保证内江与外江相互分隔。沿金刚堤, 设有湃缺,以备内江泄洪。在内金刚堤南端,内江左岸虎头岩对面,筑起一座湃 水坝,名“飞沙堰”。堰高设计以内江灌溉所需水量为准。当内江水量超过所需 限度时,多余的水可从飞沙堰自动穿过江心洲,泄入外江正流。如遇特大洪水, 飞沙堰还会自动决堤,使洪水顺畅排出,从而保证进入灌区的水量不致为患
内江水流至飞沙堰,为将其水引入成都平原的灌渠,须穿过湔山(今名 玉垒山)伸向岷江的一道岩石长脊。李冰指挥民工在这里凿开了一个口门,状似 瓶口,故名“宝瓶口”。它成为控制入灌水流的咽喉要道。内江通过宝瓶口,经 下段仰天窝等节制闸,一而二,二而四,一分再分,缓缓流入农田灌渠。利用成 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网络系统。 宝瓶口与岷江正流之间,尚留有一座砾岩山丘,名“离堆”。宝瓶口小 内江水流至此受到扼制,于是在右侧“离堆”的顶托作用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回 旋流。正是这个人工形成的回旋流,将内江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卵石甩向飞沙堰 从而保证宝瓶口和下游灌渠不致淤塞。 都江堰被人们推为我国古代利用系统方法设计水利的优秀典范。分水鱼 嘴、飞沙堰、宝瓶口,简单的几件工程,由于相互配合得巧妙,成功地实现了自 动分流、溢洪排沙、自流灌溉三项效能。分水鱼嘴随季节自动控制流量,飞沙堰 调节内江水位,自动排除泥沙卵石,宝瓶口顺利持久地将江水导入成都平原自灌 系统。都江堰工程造价低,质量髙,功能多,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充分发挥整 体优势的千古绝唱。 (1)请概括“宝瓶口”这个主体工程的作用。 (2)说说都江堰工程的整体优势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 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 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 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 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 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 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 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 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 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内江水流至飞沙堰,为将其水引入成都平原的灌渠,须穿过湔山(今名 玉垒山)伸向岷江的一道岩石长脊。李冰指挥民工在这里凿开了一个口门,状似 瓶口,故名“宝瓶口”。它成为控制入灌水流的咽喉要道。内江通过宝瓶口,经 下段仰天窝等节制闸,一而二,二而四,一分再分,缓缓流入农田灌渠。利用成 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网络系统。 宝瓶口与岷江正流之间,尚留有一座砾岩山丘,名“离堆”。宝瓶口小, 内江水流至此受到扼制,于是在右侧“离堆”的顶托作用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回 旋流。正是这个人工形成的回旋流,将内江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卵石甩向飞沙堰, 从而保证宝瓶口和下游灌渠不致淤塞。 都江堰被人们推为我国古代利用系统方法设计水利的优秀典范。分水鱼 嘴、飞沙堰、宝瓶口,简单的几件工程,由于相互配合得巧妙,成功地实现了自 动分流、溢洪排沙、自流灌溉三项效能。分水鱼嘴随季节自动控制流量,飞沙堰 调节内江水位,自动排除泥沙卵石,宝瓶口顺利持久地将江水导入成都平原自灌 系统。都江堰工程造价低,质量高,功能多,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充分发挥整 体优势的千古绝唱。 (1)请概括“宝瓶口”这个主体工程的作用。 (2)说说都江堰工程的整体优势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 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 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 701—762 年)在《把酒问 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 1037—1101 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 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 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 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 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 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 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