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121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学分:1.5 总学时:28 理论学时:16 见习学时:12 先修课程要求:诊断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0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 教材: l、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 参考资料: 2、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第3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4月 3.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clinical dermatology. Richard B. Odom William D. James and Timothy G Beryer. 9th ed. Science Press, Harcourt A sia, W.B. Saunders, 2001 ,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皮肤性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官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以及性传播疾病的 科学,它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应用学科,同时又与其他临床学科之 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科目。其任务是使 学生掌握皮肤性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 方法、检査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重症病人的抢救程序、处理方法、了解皮肤 性病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1)掌握皮肤的结构,了解其生理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体征,熟悉皮肤性病的诊断原则和步骤。 (3)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4)了解皮肤性病科常用内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作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5)掌握下列皮肤性病科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疣、传染性软疣、脓疱疮、头癣、浅部真菌病、接触性皮炎、湿疹、 荨麻疹、药疹、银屑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疹、大疱性类天疱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121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 学分:1.5 总学时:28 理论学时:16 见习学时:12 先修课程要求:诊断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08 级临床医学五年制 教材: 1、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6 月 参考资料: 2、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第 3 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 4 月 3、Andrews、Diseases of the Skin-clinical dermatology. Richard B. Odom, William D. James and Timothy G Beryer. 9th ed.Science Press,Harcourt A sia,W.B. Saunders,2001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皮肤性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官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以及性传播疾病的 科学,它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应用学科,同时又与其他临床学科之 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科目。其任务是使 学生掌握皮肤性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 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重症病人的抢救程序、处理方法、了解皮肤 性病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1)掌握皮肤的结构,了解其生理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体征,熟悉皮肤性病的诊断原则和步骤。 (3)掌握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4)了解皮肤性病科常用内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作用、方法和治疗原则。 (5)掌握下列皮肤性病科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疣、传染性软疣、脓疱疮、头癣、浅部真菌病、接触性皮炎、湿疹、 荨麻疹、药疹、银屑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疹、大疱性类天疱
疹、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 (6)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毛囊炎、疖、痈、 花斑癣、念珠菌病、孢子细菌病、疥疮、隐翅虫皮炎、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 性皮炎、婴儿湿疹、血管性水肿、瘙痒病、慢性单纯性苔藓、白色糠疹、玫瑰 糠疹、过敏性紫癜、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斑秃、白癜风、黄褐斑、雀 斑、鱼鳞病、毛周角化病、癌细胞痣、血管瘤、脂溢性角化病、粟丘疹、艾滋 病等 2、基本技能 (1)掌握体股癣的直接真菌显微镜检技术、醋酸白试验。 (2)了解皮肤斑贴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3)了解淋球菌的革兰氏染色镜检技术。 (4)了解冷冻、激光术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程学时分配 内容 总学时理论学时见习学时备注 皮肤性病学总论4 病毒性皮肤炎,细菌性皮 真菌性皮肤病4 022 肤病、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 皮炎和湿疹 222222 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皮肤 药疹 434 附属器疾病、色素性皮肤病等 银屑病 在见习中安排 大疱性皮肤病3 性传播疾病 6 12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理论考核8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篇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 3.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原则和步骤 3.掌握皮肤病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治疗原则及使用方法 4熟悉皮肤的解剖、常用外用药剂型、抗组胺药种类及作用机理 5.了解皮肤的常见检查技术
疹、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 (6)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毛囊炎、疖、痈、 花斑癣、念珠菌病、孢子细菌病、疥疮、隐翅虫皮炎、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 性皮炎、婴儿湿疹、血管性水肿、瘙痒病、慢性单纯性苔藓、白色糠疹、玫瑰 糠疹、过敏性紫癜、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斑秃、白癜风、黄褐斑、雀 斑、鱼鳞病、毛周角化病、癌细胞痣、血管瘤、脂溢性角化病、粟丘疹、艾滋 病等。 2、基本技能 (1)掌握体股癣的直接真菌显微镜检技术、醋酸白试验。 (2)了解皮肤斑贴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3)了解淋球菌的革兰氏染色镜检技术。 (4)了解冷冻、激光术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程学时分配 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见习学时 备注 皮肤性病学总论 4 4 0 病毒性皮肤炎,细菌性皮 肤病、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 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皮肤 附属器疾病、色素性皮肤病等 在见习中安排。 真菌性皮肤病 4 2 2 皮炎和湿疹 4 2 2 药疹 3 2 1 银屑病 4 2 2 大疱性皮肤病 3 2 1 性传播疾病 6 2 4 总计 28 16 12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20%,理论考核 8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篇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 3.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原则和步骤; 3.掌握皮肤病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治疗原则及使用方法; 4.熟悉皮肤的解剖、常用外用药剂型、抗组胺药种类及作用机理 5.了解皮肤的常见检查技术
6.熟悉皮肤性病的内用药物、物理治疗。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皮肤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的变形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黑色素细胞和郎格 汉斯细胞。 2、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细胞。 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 4、皮肤附属器 (1)毛发:毛发和毛囊的组织解剖及生长周期 (2)皮脂腺:皮脂腺与毛囊的解剖关系、结构及其功能。 (3)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的分布、组织解剖特点及功能。 (4)甲 5、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 (1)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及其功能 (2)血管:皮肤血管网的结构及其功能 (3)淋巴管: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4)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及其功能 (二)皮肤的功能 1、皮肤的屏障功能:物理性损伤的防护、化学性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 用,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吸收功能:影响因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角质层的水含程度,被吸 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因素 3、皮肤的感觉功能 4、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小汘腺的分泌和排泄,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皮 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5、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6、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 7、皮肤的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成分、免疫分子成份、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粘 附分子、其他分子。 (三)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6.熟悉皮肤性病的内用药物、物理治疗。 [讲课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皮肤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的变形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黑色素细胞和郎格 汉斯细胞。 2、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 、细胞。 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 4、皮肤附属器: (1)毛发:毛发和毛囊的组织解剖及生长周期。 (2)皮脂腺:皮脂腺与毛囊的解剖关系、结构及其功能。 (3)汗腺:小汗腺、顶泌汗腺的分布、组织解剖特点及功能。 (4)甲. 5、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 (1)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及其功能。 (2)血管:皮肤血管网的结构及其功能。 (3)淋巴管: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4)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及其功能。 (二)皮肤的功能 1、皮肤的屏障功能:物理性损伤的防护、化学性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 用,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吸收功能:影响因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角质层的水含程度,被吸 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因素。 3、皮肤的感觉功能。 4、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皮 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5、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6、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 7、皮肤的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成分、免疫分子成份、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粘 附分子、其他分子。 (三)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1)症状:瘙痒、烧灼感、疼痛、麻木、感觉障碍等。 (2)体征:即皮肤损伤 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包括:斑 疹、丘疹、斑块、水疱、大疱、脓疱、结节、风团、囊肿。 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包 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等。 2、皮肤性病的诊断 (1)病史: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2)体格检査:全身系统检査,视诊包括皮肤形态、大小、数目、颜色、表面、 基底、边缘、排列及分布、是否对称、毛发、指甲,触诊包括皮损的深度、硬 度、波动感、温度、压痛及感觉 (3)特殊检查手段: 真菌直接镜检、皮肤划痕试验、斑贴试验及常见性病的实验室检査。 (四)皮肤性病的治疗 1、内用药物治疗 (1)组胺抗药物:作用机理,常用的第一代、第二代组胺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2)糖皮质激素:激素的作用、适应症、种类、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3)其他药物: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 制剂、免疫调节剂等的作用、常见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2、外用药物治疒 (1)外用药物的性能(种类):清洁剂、保护剂、止痒剂、角质促成剂、角质 剥脱剂、收敛剂、腐蚀剂、抗菌剂、抗真菌剂、抗病毒剂、杀虫剂、遮光剂、 脱色剂、维A酸类、糖皮质激素。 (2)外用药物的剂型:溶液、酊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 硬膏、涂抹剂、凝胶、气雾剂。 (3)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A.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B.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各期湿疹皮炎(急性皮 炎、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3、物理疗法: (1)光化学疗法,光疗法 (2)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YAG激光、脉冲激光 (3)光动力疗法; (4)微波疗法;
(1)症状:瘙痒、烧灼感、疼痛、麻木、感觉障碍等。 (2)体征:即皮肤损伤 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包括:斑 疹、丘疹、斑块、水疱、大疱、脓疱、结节、风团、囊肿。 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包 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等。 2、皮肤性病的诊断 (1)病史: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2)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视诊包括皮肤形态、大小、数目、颜色、表面、 基底、边缘、排列及分布、是否对称、毛发、指甲,触诊包括皮损的深度、硬 度、波动感、温度、压痛及感觉。 (3)特殊检查手段: 真菌直接镜检、皮肤划痕试验、斑贴试验及常见性病的实验室检查。 (四)皮肤性病的治疗 1、内用药物治疗 (1)组胺抗药物:作用机理,常用的第一代、第二代组胺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2)糖皮质激素:激素的作用、适应症、种类、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3)其他药物: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 A 酸类药物、免疫抑 制剂、免疫调节剂等的作用、常见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2、外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的性能(种类):清洁剂、保护剂、止痒剂、角质促成剂、角质 剥脱剂、收敛剂、腐蚀剂、抗菌剂、抗真菌剂、抗病毒剂、杀虫剂、遮光剂、 脱色剂、维 A 酸类、糖皮质激素。 (2)外用药物的剂型:溶液、酊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 硬膏、涂抹剂、凝胶、气雾剂。 (3)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A.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B.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各期湿疹皮炎(急性皮 炎、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3、物理疗法: (1)光化学疗法,光疗法; (2)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YAG 激光、脉冲激光; (3)光动力疗法; (4)微波疗法;
(5)冷冻疗法; (6)水疗、浴疗、放射治疗。 4、皮肤外科治疗 (1)皮肤移植术; (2)毛发移植术 (3)体表外科手术。 [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甲真菌病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 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2.了解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l、头癣:常见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表现及特点、诊断、真菌直接镜检、 wood灯检査。治疗方法:服、搽、洗、剪、消。 2、体、股癣:常见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3、手足癣:常见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4、甲真菌病:常见致病真菌、临床分型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5、花斑癣:马拉色菌、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6、念珠菌病:常见念珠菌,皮肤及粘膜念珠菌的临床表现,念珠菌检査、诊断 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7、孢子丝菌病:申克氏孢子丝菌、各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 预防 [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第十四章皮炎和湿疹 第一节接触性皮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原发性刺激反应和接触性致敏反应的共同特点及发 病机制。 2.熟悉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掌握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5)冷冻疗法; (6)水疗、浴疗、放射治疗。 4、皮肤外科治疗 (1)皮肤移植术; (2)毛发移植术; (3)体表外科手术。 [教学方法] (建议):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授课 第十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目的要求] 1. 了解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甲真菌病的病因,掌握其临床表 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2. 了解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头癣:常见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表现及特点、诊断、真菌直接镜检、 wood 灯检查。治疗方法:服、搽、洗、剪、消。 2、体、股癣:常见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3、手足癣:常见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4、甲真菌病:常见致病真菌、临床分型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5、花斑癣:马拉色菌、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6、念珠菌病:常见念珠菌,皮肤及粘膜念珠菌的临床表现,念珠菌检查、诊断 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7、孢子丝菌病:申克氏孢子丝菌、各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 预防。 [教学方法] (建议):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授课 第十四章 皮炎和湿疹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原发性刺激反应和接触性致敏反应的共同特点及发 病机制。 2.熟悉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掌握接触性皮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