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技巧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因此,人物、 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概述 短篇小说的写作 微型小说的写作 小说人物典型化 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小说抒情 精于立意 创造意境 短篇小说的写作 微型小说的写作 小说人物典型化 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小说抒情 精于立意 创造意境 巧于布局 明于断续 概述 小说是什么?理论上的定义是: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 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而作家们对小说有着自己的认识,如贾平凹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 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一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 作家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一-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 法。"(《白夜·后记》)这种"小说是一种说话"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初 学小说者认真思索
小说写作技巧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因此,人物、 情节和环境被称 为"小说的三要素"。 概述 短篇小说的写作 微型小说的写作 小说人物典型化 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小说抒情 精于立意 创造意境 概述 短篇小说的写作 微型小说的写作 小说人物典型化 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小说抒情 精于立意 创造意境 巧于布局 明于断续 概 述 小说是什么?理论上的定义是: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 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而作家们对小说有着自己的认识,如贾平凹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 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 作家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 法。"(《白夜·后记》)这种"小说是一种说话"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初 学小说者认真思索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 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 描写。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在 写作上,这四类小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 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 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绘,以提示社会 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 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读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 盾)由于它借一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 中的″一雕栏一画础″。如他的《狂人日记》、《风波》、《祝福》等。再 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一千多字。情节单 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如日本现 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 小说家沙汀说:"我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 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这个说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 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地掌握它们不同 的表现方法。 编辑本段 短篇小说的写作 髙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 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 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 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怎样写作短篇小说 充分准备,打好基础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 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 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创作,有 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 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 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 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 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过表达方法的基本 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多 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 主要手段;第二,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 描写。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 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在 写作上,这四类小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 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 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绘,以提示社会 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 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读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 盾)由于它借一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 中的"一雕栏一画础"。如他的《狂人日记》、《风波》、《祝福》等。再 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 一千多字。情节单一, 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如日本现 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 小说家沙汀说:"我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 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这个说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 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地掌握它们不同 的表现方法。 编 辑本段 短 篇小说的写作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 是一个非常笨 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 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 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 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怎 样写作短篇小说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 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 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 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 创作,有一 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 "世 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 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 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 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 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 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 过表达方法的基本 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 多 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
现在通行的’速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 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 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个面孔,或者一双手 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精制品 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 小说。”(《茅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 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 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关都 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 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 说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 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认识生活,熟悉人物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 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 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熟悉、不理 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 怎样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 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 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 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是为的要做 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 事,你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 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 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 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 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 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1931年 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回信说:"只要所 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 的是什么材料,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quot;"两位是 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高 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
现在通行的'速 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 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 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 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 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 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 精制品 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 小说。"(《茅 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 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 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 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 生活、技巧三关都 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 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 说创作和其它文体 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 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 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 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 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 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 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 熟悉、不理 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 怎样开 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 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 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 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 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 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 是为的要做 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 事,你 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 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 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 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 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 内涵。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 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 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 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 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 1931年, 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回信说:"只要 所 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 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quot;"两位是 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 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 丰富自乐。" 高 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
丝钉,尤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短篇小说必须 严格选择题材,深入开掘。那么,短篇小说怎样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 开掘呢 短篇小说的选材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 制的,凡是人类涉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 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 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 要求作者不能象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 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 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 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 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 验时就指岀,创作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如王蒙在《谈短篇 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 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它可能是一个精彩 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 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 而且你自己还一时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 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 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 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 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材 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 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一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 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 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 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 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 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 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 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 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善 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
丝钉,尤 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短篇小说必须 严格选择题材,深入开掘。那么,短篇小说怎样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 开掘呢? 短 篇小说的选材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 制的,凡是人类涉 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 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 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 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 要求作者不能象 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 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 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 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鲁迅、 茅盾、巴金等作家 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 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 验时就指出,创作 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如王蒙在《谈短篇 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 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 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 它可能是一个精彩 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 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 而且你自己还一时 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 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 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 么。"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 悉的题材,因为这 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 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 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 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 作道路的。 选材 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 选取可以 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 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 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 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 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 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 活的各样环节 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 很少 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 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 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 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 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 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 的两个方面,善 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
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 湃的大海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一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几乎在所 有的情况下,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 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好 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英]《小说家的技巧》)衡量一篇小 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 思想的深度一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 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 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 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 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文学, 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 与前几茬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 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 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 对举。""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以走上文 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 变化和进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 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 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以一种消解的姿态,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 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学创作 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出版的"新生代小说系列"总序)应该指出:小说写作中对材料的分析与 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 的道路相反的。”"社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 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 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一-从 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家 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茅 盾论创作》第466页)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 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 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 许多小说作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有的作品的主题是在人物之前产 生的,而有的主题是在有了人物之后才确定的。例如茅盾创作《春蚕》 是先有了主题,"其次便是处理人物,构造故事。"(《我怎样写〈春蚕〉》) 而王蒙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并不是先有了主题然后再去写的。他说:"《夜
角 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 湃的大海。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几乎在所 有的情况下, 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 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 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好 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英]《小说家的 技巧》) 衡量一篇小 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 思想的 深度--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 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 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 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 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一 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 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 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 文学, 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 与前几茬 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 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 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 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 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 对举。""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 以走上文 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 变化和进 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 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 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 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以一种消解的姿态, 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 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 学创作 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6 年 出版的"新 生代小说系列"总序) 应该指出:小说写作中对材料的分析与 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 的道路相反的。""社 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 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 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 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 的人身上,--从 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 家 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茅 盾论创作》 第466页)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 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 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 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 许多小说作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有的作品的主题是在人物之前产 生的,而有的主题 是在有了人物之后才确定的。例如茅盾创作《春蚕》, 是先有了主题,"其次便是处理人物, 构造故事。"(《我怎样写〈春蚕〉》) 而王蒙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并不是先有了主题然后再去 写的。他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