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总 论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硏究的基本 思路。 2.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任务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3.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时要求】 1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药理学? 2.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药理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 思路。 2.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任务。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3.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时要求】 1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药理学? 2.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药理
【目的要求】熟悉中药药性的现代认 识。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气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2.介绍五味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3.介绍升降浮沉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4.介绍归经的近代药理硏究情况。 5.介绍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近代药理硏究情况。 【课时要求】 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2.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3.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熟悉中药药性的现代认 识。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气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2.介绍五味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3.介绍升降浮沉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4.介绍归经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5.介绍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课时要求】 3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2.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3.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1.药物方面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制剂、 剂量、用法、配伍(七情)、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对中 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体质、病理状态、精神因素(情志) 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环境因素:气候、时辰、地区、社会条件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课时要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有 何影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了解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差异性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双向调节性、复杂性。 3.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剖析复方的配伍关系
1.药物方面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制剂、 剂量、用法、 配伍(七情)、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对中 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体质、病理状态、精神因素(情志) 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环境因素:气候、时辰、地区、社会条件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课时要求】 1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有 何影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了解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差异性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双向调节性、复杂性。 3.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剖析复方的配伍关系
4.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的整方实验及拆方实验的方法。 【课时要求】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中药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3.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各 第五章解表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及常用试验方法。 2.熟悉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教学内容】 介绍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及常用实验方法和主要药理作用(发汘、解热、 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 1.麻黄: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4.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的整方实验及拆方实验的方法。 【课时要求】 4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中药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3.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各 论 第五章 解表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及常用试验方法。 2.熟悉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教学内容】 介绍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及常用实验方法和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 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 1.麻黄: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解表(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 平喘(解痉、止咳、抗过敏) 利水(利尿)。 其他作用(升压、中枢兴奋、升高血糖等)。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2.桂枝: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发汘解表(解热、发汘、镇痛、抗菌、抗病毒)。 温通心阳(强心、增加皮肤血流量)。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3.细辛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祛风、散寒(抗菌、抗炎、解热)。 通窍、止痛(抗组胺、镇静、镇痛、局麻) 其他作用(强心等) (3)临床应用 4.柴胡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解表(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 平喘(解痉、止咳、抗过敏)。 利水(利尿)。 其他作用(升压、中枢兴奋、升高血糖等)。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2.桂枝: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 功效与药理: 发汗解表(解热、发汗、镇痛、抗菌、抗病毒)。 温通心阳(强心、增加皮肤血流量)。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3.细辛: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祛风、散寒(抗菌、抗炎、解热)。 通窍、止痛(抗组胺、镇静、镇痛、局麻)。 其他作用(强心等)。 (3) 临床应用 4.柴胡: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