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10月9日 授课题目: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授课教师:毛用中 授课对象:2005级影像系、生物工程系 授课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重点:感觉和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难点:成觉和坛动喷碍的定位诊断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幻灯、图乃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慨述(10) 1.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过程: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2.定位诊断: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以及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疾病损害的部 位作出诊断。 二、感觉系统 (一)解剖生理(30) 1感觉的类型:特殊感觉:视、听、嗅、味等 般感觉: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等 2.感觉的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传导通路 触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 3.节段性感觉支配 皮节的重叠支配 周用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感觉分布的区别 4随内感觉传导束的层次排列 (二)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20 1.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受损或功能受抑制,出现感觉缺失或减退。 分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感觉均缺失。 分离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只有某一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保 存。 2.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出现 (1)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2) 感觉倒错:非疼痛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 (3)感觉过度:多发生在感觉障碍基础上,感觉刺激阙增高,反映强烈时间延 长,刺激达到阀值时可产生一种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且持续 段时间才消失。 (4) 感觉异常: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如:麻感、木感、痒感、蚁走感 等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 年 10 月 9 日 授课题目: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授课教师:毛思中 授课对象:2005 级影像系、生物工程系 授课学时:3 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重 点:感觉和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难 点: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幻灯、图片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慨述(10,) 1.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过程: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2. 定位诊断: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以及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疾病损害的部 位作出诊断。 二、感觉系统 (一)解剖生理(30`) 1.感觉的类型:特殊感觉:视、听、嗅、味等 一般感觉: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等 2.感觉的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传导通路 触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 3.节段性感觉支配 皮节的重叠支配 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感觉分布的区别 4.随内感觉传导束的层次排列 (二)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20,) 1. 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受损或功能受抑制,出现感觉缺失或减退。 分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感觉均缺失。 分离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只有某一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保 存。 2. 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出现。 (1)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2) 感觉倒错:非疼痛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 (3) 感觉过度:多发生在感觉障碍基础上,感觉刺激阈增高,反映强烈时间延 长,刺激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且持续一 段时间才消失。 (4) 感觉异常: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如:麻感、木感、痒感、蚁走感 等
(5)疼痛:根据病变部位和疼痛特点可分为: 局部疼痛:病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放射性疼痛:神经感、神经干或中枢神经受病变刺激时疼痛可由局部扩散到受 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个分支支配区产生的疼痛。 牵涉性疼痛:实匠一种扩散性疼痛,由干内脏和皮肤的传入纤维都汇集到后 神经元,故内脏病变的疼痛冲动可扩散到相应的体表节段,而出 现感觉过敏区。 灼性神经痛:烧灼样的剧烈疼痛,多见于正中神经或坐骨神经受损。是由于受 伤部位的神经短路,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经无髓鞘的C纤维传向 中枢的结果。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20 1.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常伴有运动和植 物神经功能障碍。多见于多发性神经病。 2.周围神经:受损神经支配区各种感觉障碍。 3.后根型:相应支配区节段性完全性感节障碍。常伴有根性疼痛 4 脊髓: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型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型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Sequard sydrome):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及深感觉丧失,对侧的痛、温觉丧失。 横贯性脊髓病变: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运动、大下便功能跨 5.脑干:延髓(交叉型):同侧面部、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常伴有其他结构损 苦征象。 中脑、桥脑(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可出现受损平面 同侧倾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6.丘脑(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障碍。痛觉较触觉、深感觉障碍轻, 可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7.内囊(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常伴有偏裤和偏盲。 8.皮质型(单肢型):对侧一个上肢或下肢分布的感觉障碍。特点为皮层复合觉障碍。 三、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10) 1,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脑神经运动核及共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 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2.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 (二)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10) 1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爽的特点: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肌菱缩,病理 反射阴性,EMG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电位。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肌张力增高,健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无肌菱缩。 病理反射阳性,EMG显示神经传导正常和无失神经电位
(5) 疼痛:根据病变部位和疼痛特点可分为: 局部疼痛:病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放射性疼痛:神经感、神经干或中枢神经受病变刺激时疼痛可由局部扩散到受 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个分支支配区产生的疼痛。 牵涉性疼痛:实属一种扩散性疼痛,由于内脏和皮肤的传入纤维都汇集到后角 神经元,故内脏病变的疼痛冲动可扩散到相应的体表节段,而出 现感觉过敏区。 灼性神经痛:烧灼样的剧烈疼痛,多见于正中神经或坐骨神经受损。是由于受 伤部位的神经短路,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经无髓鞘的 C 纤维传向 中枢的结果。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20,) 1. 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常伴有运动和植 物神经功能障碍。多见于多发性神经病。 2. 周围神经:受损神经支配区各种感觉障碍。 3. 后根型:相应支配区节段性完全性感节障碍。常伴有根性疼痛 4. 脊髓: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型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型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Sequard sydrome):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及深感觉丧失,对侧的痛、温觉丧失。 横贯性脊髓病变: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运动、大下便功能障 碍。 5. 脑干:延髓(交叉型):同侧面部、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常伴有其他结构损 害征象。 中脑、桥脑(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可出现受损平面 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6. 丘脑(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障碍。痛觉较触觉、深感觉障碍轻, 可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7. 内囊(偏身型):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常伴有偏瘫和偏盲。 8. 皮质型(单肢型):对侧一个上肢或下肢分布的感觉障碍。特点为皮层复合觉障碍。 三、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10,) 1.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 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2.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 (二)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10,) 1.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肌萎缩,病理 反射阴性,EMG 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电位。 2.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无肌萎缩, 病理反射阳性,EMG 显示神经传导正常和无失神经电位
(三)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20) 1.皮质:病变对侧单瘫:Jacksion癫痫(刺激性病变)。 2.内囊:病变对侧“三偏”征。 3.脑干:交叉性瘫痪。 4.脊髓:四肢瘫(颈膨大以上)或截瘫(胸髓):常伴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扩约肌功能 障碍(脊髓横贯性损害)。 5.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迟缓性瘫,可有肌束和肌纤维颤动,无感觉障碍。 6.前根:节段性迟缓性瘫,常伴有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后根同时受累)。 7.神经从: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8.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一致,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三)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20,) 1. 皮质:病变对侧单瘫;Jacksion 癫痫(刺激性病变)。 2. 内囊:病变对侧“三偏”征。 3. 脑干:交叉性瘫痪。 4. 脊髓:四肢瘫(颈膨大以上)或截瘫(胸髓);常伴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扩约肌功能 障碍(脊髓横贯性损害)。 5.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迟缓性瘫,可有肌束和肌纤维颤动,无感觉障碍。 6. 前根:节段性迟缓性瘫,常伴有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后根同时受累)。 7. 神经从: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8. 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一致,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