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院99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人工环境影响下的蚂蚁捕食问题 顾鸣宇杨晓明 摘要 在天目山实习中,由于利用灯光诱捕夜行性昆虫,从而使捕虫白帐周围成 为了人为环境下蚂蚁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地。此环境下食源比较稳定,因此蚂 蚁的行进路线也相对固定。本组通过路线上定点蚂蚁流量的观察,发现蚂蚁的 活动规律与光照和温度两个因子有关。同时用不同的干扰剂在行进路线上的不 同地形进行干扰,还发现了千扰剂的挥发速度,对蚂蚁的毒性以及地形因素对 路线重建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蚂蚁捕食活动规律干扰 由于节肢动物是蚂蚁的一 类捕食对象,这样在有大量昆 虫尸体出现的场所会吸引周围 蚁巢的蚂蚁前来捕食。用高功 率白炽灯在夜晚吸引有趋光性 的夜行性昆虫,为该类场所的 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 形成了一种人工环境下的蚂蚁 捕食现象。(图1)食物来源 的稳定,使得蚂蚁活动呈现明 显的规律性,这也为蚂蚁生活 习性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Fi 实验方法和内容: 1.蚂蚁活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考察: 在该次的人工环境下,以猎物为基点逆行实地跟踪蚂蚁的行进路线,绘图 记录并测量路线长度。 我们发现从蚁巢到捕虫白帐有28m的距离。说明天目山上蚁群的活动能力 至少在以蚁巢为中心,半径3Ⅷm左右的范围内。我们这次观察的蚁巢位于一棵 胸径为1.5m柳杉根部的树皮中。由于柳杉的树皮多皱褶,且根部较为湿润,所 以成为了蚂蚁建巢的理想场所。反观毛竹树干表面光滑,干燥,则不适于蚂蚁 栖息。在天目山以柳杉林和毛竹林为主的植被生态环境下,选择柳杉的基部的 树皮建巢应是该森林生态系统下蚁类生存的主要模式。 2.蚂蚁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该环境下,蚂蚁每天都有固定的活动路线。我们选择该路线上的特定一点 进行不同时间蚁流量的观察计数。每次观察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记录数据 如下
生命科学院 99 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人工环境影响下的蚂蚁捕食问题 顾鸣宇 杨晓明 摘要: 在天目山实习中,由于利用灯光诱捕夜行性昆虫,从而使捕虫白帐周围成 为了人为环境下蚂蚁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地。此环境下食源比较稳定,因此蚂 蚁的行进路线也相对固定。本组通过路线上定点蚂蚁流量的观察,发现蚂蚁的 活动规律与光照和温度两个因子有关。同时用不同的干扰剂在行进路线上的不 同地形进行干扰,还发现了干扰剂的挥发速度,对蚂蚁的毒性以及地形因素对 路线重建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蚂蚁 捕食 活动规律 干扰 由于节肢动物是蚂蚁的一 类捕食对象,这样在有大量昆 虫尸体出现的场所会吸引周围 蚁巢的蚂蚁前来捕食。用高功 率白炽灯在夜晚吸引有趋光性 的夜行性昆虫,为该类场所的 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 形成了一种人工环境下的蚂蚁 捕食现象。(图 1)食物来源 的稳定,使得蚂蚁活动呈现明 显的规律性,这也为蚂蚁生活 习性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Fig.1 实验方法和内容: 1. 蚂蚁活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考察: 在该次的人工环境下,以猎物为基点逆行实地跟踪蚂蚁的行进路线,绘图 记录并测量路线长度。 我们发现从蚁巢到捕虫白帐有 28m 的距离。说明天目山上蚁群的活动能力 至少在以蚁巢为中心,半径 30m 左右的范围内。我们这次观察的蚁巢位于一棵 胸径为 1.5m 柳杉根部的树皮中。由于柳杉的树皮多皱褶,且根部较为湿润,所 以成为了蚂蚁建巢的理想场所。反观毛竹树干表面光滑,干燥,则不适于蚂蚁 栖息。在天目山以柳杉林和毛竹林为主的植被生态环境下,选择柳杉的基部的 树皮建巢应是该森林生态系统下蚁类生存的主要模式。 2. 蚂蚁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该环境下,蚂蚁每天都有固定的活动路线。我们选择该路线上的特定一点 进行不同时间蚁流量的观察计数。每次观察的时间间隔为 1-2 小时。记录数据 如下:
生命科学院99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PM 时间6:37:38:39:310:1:21:33:35:36:37:38:3 000 030300 0 0000 回巢 /min/1401914710492510841371710391 出巢 12512612792542505712010512098 不同时间蚁流量 160 120 2Q7+20 100 蚁流量/min 回巢 60 54 6:308:3010:3012:3014:3016:3018:3020:30 时间 g 从统计的数据(图2)可以看出早上6:30—8:30是蚂蚁的活动高峰期。平 均出入巢的数量是在120只以上每分钟。而从8:30以后到中午的1:30分蚂蚁 的流量迅速下降直至最低点。下午时分蚂蚁的活动量又有所增加,到5:30左右 再次出现活动髙潮。日落后蚁流量又再次下降。 通过蚂蚁日出至日落的活动规律,影响蚂蚁流量的两个因素应当是温度与光 照。早上光照良好,且温度在日出前最低,所以蚂蚁早上活动活跃。而到达9 00以后由于地表温度上升,蚁流量下降,到中午1:00-2:00达到最低点。下午 时分地表温度再次下降,蚁流量会有所增加,到日落前再次出现峰值。日落后光 线渐暗,虽然温度适宜,但是蚁流量下降至天黑后活动基本再次恒定 另外我们观察到了蚂蚁的改道行为。中午时分行进路面温度高,原有的近路 被蚁群废弃,重新选择的路线在距离上虽然变远,但新路线在周围房沿的投影 带,不被阳光直射,温度低。所以蚂蚁不惜绕远以躲避高温。 综上所述,温度是蚁流量的负影响因子,而光照是蚁流量的正影响因子。人 为的夜间点灯破坏了蚂蚁原有的活动规律,形成了蚂蚁在夜间捕食的行为。 3.蚂蚁行进路线的干扰和重建
生命科学院 99 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AM PM 时间 6:3 0 7:3 0 8:3 0 9:3 0 10: 30 11: 30 1:3 0 3:3 0 5:3 0 6:3 0 7:3 0 8:3 0 回巢 /min 140 119 147 104 92 51 0 84 137 117 103 91 出巢 /min 125 126 127 92 54 25 0 57 120 105 120 98 不同时间蚁流量 140 119 147 104 92 51 0 84 137 117 103 91 125126 127 92 54 25 0 57 120 105 120 98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6:30 8:30 10:30 12:30 14:30 16:30 18:30 20:30 时间 蚁流量/min 回巢 出巢 fig.2 从统计的数据(图 2)可以看出早上 6:30—8:30 是蚂蚁的活动高峰期。平 均出入巢的数量是在 120 只以上每分钟。而从 8:30 以后到中午的 1:30 分蚂蚁 的流量迅速下降直至最低点。下午时分蚂蚁的活动量又有所增加,到 5:30 左右 再次出现活动高潮。日落后蚁流量又再次下降。 通过蚂蚁日出至日落的活动规律,影响蚂蚁流量的两个因素应当是温度与光 照。早上光照良好,且温度在日出前最低,所以蚂蚁早上活动活跃。而到达 9: 00 以后由于地表温度上升,蚁流量下降,到中午 1:00-2:00 达到最低点。下午 时分地表温度再次下降,蚁流量会有所增加,到日落前再次出现峰值。日落后光 线渐暗,虽然温度适宜,但是蚁流量下降至天黑后活动基本再次恒定。 另外我们观察到了蚂蚁的改道行为。中午时分行进路面温度高,原有的近路 被蚁群废弃,重新选择的路线在距离上虽然变远,但新路线在周围房沿的投影 带,不被阳光直射,温度低。所以蚂蚁不惜绕远以躲避高温。 综上所述,温度是蚁流量的负影响因子,而光照是蚁流量的正影响因子。人 为的夜间点灯破坏了蚂蚁原有的活动规律,形成了蚂蚁在夜间捕食的行为。 3. 蚂蚁行进路线的干扰和重建
生命科学院99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干扰材料我们选择了水,酒精,氯仿三种液体。其挥发速度排序为水<酒 精<氯仿,对昆虫的毒性也为水<酒精<氯仿。所以每种干扰剂对蚂蚁路线的影 响都含有两个参数。在干扰地形方面,我们选择了屋顶平地因其场地开阔,蚂蚁 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同时我们还选择了绳索,由于绳索悬空,占有空间体积一 定,可以完全阻断蚂蚁的行进路线。干扰试验采用利用不同的干扰剂涂布5cm 的干扰带以观察蚂蚁的反应和路径的重建的方式进行 正式试验时,我们看到,用水在屋顶平台进行5cm干扰带的涂布后,(图 3)约6min后蚂蚁分 两股绕过干扰带,重新 走出两条新路线,并于 干扰带的另一侧汇合 与老路线接轨。在该过 程中,干扰带刚刚建立 的初期,两侧行进的蚂 蚁都出现了混乱以及堆 积的现象。这表明水做 干扰带可以去除蚂蚁行 进路线上的信息素,两 侧的蚂蚁只能自己探 2路,绕过干扰带。虽然 有个别蚂蚁从干扰带上 硬性通过,但由于水没 有挥发气味信息无法保 fig 3 留,所以无法形成原有路径,而只能绕行。用酒精和氯仿也有相似的效果,只是 酒精约9min就挥发至只留有印迹氯仿几乎是立即挥发。 绕行而新形成的路线并不是最佳路线。因其路途远,能量消耗大,所以干扰 带上的液体一干,蚂蚁探路所留下的信息就可以保留,原有路径又会重建。但形 成的速度会因干扰剂毒性的大小而异。水干扰带上探路的蚂蚁较酒精上的要多, 直至酒精挥发基本干净 也是如此,而氯仿干扰 带上几乎没有探路的蚂 蚁。所以最后的实验结 果表明原有路线的重建 所需时间水≈酒精<< 氯仿。在绳索上做类似 实验时(图4),起初蚂 蚁会在干扰段两段堆 积,但道路重建的时间 基本与干扰剂的挥发速 度成反比,既挥发的速 度越快,道路恢复所需 fig 4 时间越短。所以重建所用时间排序为氯仿<酒精<水。因此当蚂蚁无路可以选择 的时候,干扰剂的毒性因子基本无效。真正起作用的只剩下对信息素的干扰作用 个参数
生命科学院 99 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干扰材料我们选择了水,酒精,氯仿三种液体。其挥发速度排序为 水<酒 精<氯仿,对昆虫的毒性也为水<酒精<氯仿。所以每种干扰剂对蚂蚁路线的影 响都含有两个参数。在干扰地形方面,我们选择了屋顶平地因其场地开阔,蚂蚁 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同时我们还选择了绳索,由于绳索悬空,占有空间体积一 定,可以完全阻断蚂蚁的行进路线。干扰试验采用利用不同的干扰剂涂布 5 cm 的干扰带以观察蚂蚁的反应和路径的重建的方式进行。 正式试验时,我们看到,用水在屋顶平台进行 5cm 干扰带的涂布后,(图 3)约 6 min 后蚂蚁分 两股绕过干扰带,重新 走出两条新路线,并于 干扰带的另一侧汇合, 与老路线接轨。在该过 程中,干扰带刚刚建立 的初期,两侧行进的蚂 蚁都出现了混乱以及堆 积的现象。这表明水做 干扰带可以去除蚂蚁行 进路线上的信息素,两 侧的蚂蚁只能自己探 路,绕过干扰带。虽然 有个别蚂蚁从干扰带上 硬性通过,但由于水没 有挥发气味信息无法保 fig.3 留,所以无法形成原有路径,而只能绕行。用酒精和氯仿也有相似的效果,只是 酒精约 9 min 就挥发至只留有印迹氯仿几乎是立即挥发。 绕行而新形成的路线并不是最佳路线。因其路途远,能量消耗大,所以干扰 带上的液体一干,蚂蚁探路所留下的信息就可以保留,原有路径又会重建。但形 成的速度会因干扰剂毒性的大小而异。水干扰带上探路的蚂蚁较酒精上的要多, 直至酒精挥发基本干净 也是如此,而氯仿干扰 带上几乎没有探路的蚂 蚁。所以最后的实验结 果表明原有路线的重建 所需时间 水≈酒精<< 氯仿。 在绳索上做类似 实验时(图 4),起初蚂 蚁会在干扰段两段堆 积,但道路重建的时间 基本与干扰剂的挥发速 度成反比,既挥发的速 度越快,道路恢复所需 fig.4 时间越短。所以重建所用时间排序为氯仿<酒精<水。因此当蚂蚁无路可以选择 的时候,干扰剂的毒性因子基本无效。真正起作用的只剩下对信息素的干扰作用 一个参数
生命科学院99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另外对蚂蚁行依赖信息素的实验我们是如此设计的:将干扰带形成后兵分两 路的行进路线的一支再次涂布一个千扰带。以后除了少数迷路以及探路的蚂蚁 外,绝大部分蚂蚁都走另外一条路,而不会去绕第二条干扰带。这表明如果有信 息素的存在,蚂蚁基本上会迅速为自己定位,而不会出现混乱 意义及展望: 现在对蚂蚁蛋白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他们在疾病预防以及治疗当中都有着 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这一切的研究都要得益于科学的饲养蚂蚁,了解不同生态系 统下的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捕食特点。所以深入了解蚂蚁的活动规律,是我们进 一步加深认识的第一步。 蚂蚁固然对人类有有益的一面但它也存在着危害性,所以研究不同化学物质 对蚂蚁的干扰和毒性作用,将有利于驱蚁、灭蚁药剂的研究开发
生命科学院 99 级天目山实习论文 另外对蚂蚁行依赖信息素的实验我们是如此设计的:将干扰带形成后兵分两 路的行进路线的一支再次涂布一个干扰带。以后除了少数迷路以及探路的蚂蚁 外,绝大部分蚂蚁都走另外一条路,而不会去绕第二条干扰带。这表明如果有信 息素的存在,蚂蚁基本上会迅速为自己定位,而不会出现混乱。 意义及展望: 现在对蚂蚁蛋白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他们在疾病预防以及治疗当中都有着 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这一切的研究都要得益于科学的饲养蚂蚁,了解不同生态系 统下的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捕食特点。所以深入了解蚂蚁的活动规律,是我们进 一步加深认识的第一步。 蚂蚁固然对人类有有益的一面但它也存在着危害性,所以研究不同化学物质 对蚂蚁的干扰和毒性作用,将有利于驱蚁、灭蚁药剂的研究开发
西天目山夢麻科植物分布及生境调查 西天目山荨麻科植物分布及生境调查 徐薇(9970111) 摘要:天目山因其独特的地表结构和森林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自 然植被茂盛,植物类型多样。荨麻科植物在天目山地区为中等科属,列第12位, 约11属。 本课题以西天目荨麻科较为常见的几种植物为对象,对其大致分布及生境作 了初步调查,并对本科不同种植株的生境作了较粗略的比较,分析其分布与生境的 关系 天目山森林气候特征概貌 天目山山势自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地形复杂,地表结构以中山-深谷,丘陵 宽谷及山间小盆地为其特征。 天目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 照适宜,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山区地势陡峭,山川交错,丘陵起伏,立体小气候 环境多样,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天目山区约有维管束植 物1500余种,有“天然植物园”之美称。 荨麻科植物总特征 荨麻科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有些属具蜇毛。单叶对生或互生,常 有托叶,表皮细胞内常有显著的钟乳体。花小型,单性,常排成具伞花序,圆锥花 序,穗状花序或近头状花序。 西天目山常见荨麻科植物及其分布 西天目山海拔300m左右的禅源寺至1500m左右的仙人顶,较为常见的荨麻 科植物主要有 苎麻属:苎麻,青叶苎麻,大叶苎麻,悬铃木叶苎麻,小赤麻; 蝎子草属:天目蝎子草(为天目山特有种); 冷水花属:透茎冷水花,粗齿冷水花 楼梯草属:楼梯草,庐山楼梯草; 糯米团属:糯米团; 艾麻属:珠牙艾麻; 以上常见的荨麻科植物在西天目山区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有些种属在特定区域呈较大面积的分布,其他区域近少量生长,如:透茎冷 水花,楼梯草,天目蝎子草,糯米团,小赤麻 有些种属无集中生长的区域,但分布相对较广且生长面积大而茂盛,如 麻,青叶苎麻 还有些种属零星生长在各处,如:悬铃木叶苎麻,珠牙艾麻。 (分布情况见附图)
西天目山荨麻科植物分布及生境调查 西天目山荨麻科植物分布及生境调查 徐 薇(9970111) 摘 要:天目山因其独特的地表结构和森林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自 然植被茂盛,植物类型多样。荨麻科植物在天目山地区为中等科属,列第 12位, 约 11 属。 本课题以西天目荨麻科较为常见的几种植物为对象,对其大致分布及生境作 了初步调查,并对本科不同种植株的生境作了较粗略的比较,分析其分布与生境的 关系。 一.天目山森林气候特征概貌: 天目山山势自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地形复杂,地表结构以中山-深谷,丘陵- 宽谷及山间小盆地为其特征。 天目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 照适宜,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山区地势陡峭,山川交错,丘陵起伏,立体小气候 环境多样,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天目山区约有维管束植 物 1500余种,有“天然植物园”之美称。 二.荨麻科植物总特征: 荨麻科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有些属具蜇毛。单叶对生或互生,常 有托叶,表皮细胞内常有显著的钟乳体。花小型,单性,常排成具伞花序,圆锥花 序,穗状花序或近头状花序。 三.西天目山常见荨麻科植物及其分布: 西天目山海拔 300m左右的禅源寺至 1500m左右的仙人顶,较为常见的荨麻 科植物主要有: 苎麻属:苎麻,青叶苎麻,大叶苎麻,悬铃木叶苎麻,小赤麻; 蝎子草属:天目蝎子草(为天目山特有种); 冷水花属:透茎冷水花,粗齿冷水花; 楼梯草属:楼梯草,庐山楼梯草; 糯米团属:糯米团; 艾麻属:珠牙艾麻; 以上常见的荨麻科植物在西天目山区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有些种属在特定区域呈较大面积的分布,其他区域近少量生长,如:透茎冷 水花,楼梯草,天目蝎子草,糯米团,小赤麻; 有些种属无集中生长的区域,但分布相对较广且生长面积大而茂盛,如:苎 麻,青叶苎麻; 还有些种属零星生长在各处,如:悬铃木叶苎麻,珠牙艾麻。 (分布情况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