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3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考试说明》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三中学王淑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再次和大家相聚在一起,畅谈语文中考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是中考复习的指南针。为了更好 地把握2013年中考,下面就让我们研读这份《考试说明》 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升学语文学科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 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 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 依据之 初中毕业生升学语文学科考试本着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 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 状况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近几年来,关于考试性质的陈述几乎没有过变化。但有一点不容忽视:语文 中考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也就是说,语文中考试题对初中的语 文教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就语文教师而言,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换句话 说,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论是否教毕业班,首先应该清楚考什么,然后才 能明确教什么。所以,我们今天关于考试说明的分析,不单单是为了应试,更是 为了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考试范围 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为考试范 围适当兼顾河北省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依赖、偏向于 某一版本教材。古诗文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作品为主。名 著阅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文学作品为主。古代诗词阅读以《语 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34篇作品为主。文言文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 诵的16篇课文和三个版本共有的3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 记》)为主也可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以与课内现 代文阅读材料水平相当的课外文字材料为主 关于考试范围的陈述,我谈三点理解:
解读《2013 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考试说明》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三中学 王淑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再次和大家相聚在一起,畅谈语文中考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是中考复习的指南针。为了更好 地把握 2013 年中考,下面就让我们研读这份《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升学语文学科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 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学习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 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 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生升学语文学科考试本着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 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 状况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近几年来,关于考试性质的陈述几乎没有过变化。但有一点不容忽视:语文 中考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也就是说,语文中考试题对初中的语 文教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就语文教师而言,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换句话 说,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论是否教毕业班,首先应该清楚考什么,然后才 能明确教什么。所以,我们今天关于考试说明的分析,不单单是为了应试,更是 为了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考试范围 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为考试范 围,适当兼顾河北省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依赖、偏向于 某一版本教材。古诗文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50 篇作品为主。名 著阅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 10 部文学作品为主。古代诗词阅读以《语 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34 篇作品为主。文言文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 背诵的 16 篇课文和三个版本共有的 3 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 记》)为主,也可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以与课内现 代文阅读材料水平相当的课外文字材料为主。 关于考试范围的陈述,我谈三点理解:
1.既然“考试范围”规定“适当兼顾河北省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 的实际情况,不依赖、偏向于某一版本教材”,那么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 们应认真教好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相当于数学科目中的例题,学生 只有对例题印象深刻,才能在考试中运用自如。 至于在应考的过程中,只要留心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河北大 学出版社发行的三个版本的交叉篇目就可以了。这些交叉篇目,首先应该关注《与 朱元思书》、《口技》和《满井游记》三个文言文篇目,和《春》、《济南的冬 天》、《乡愁》、《沁园春雪》四个现代文篇目。另外据统计,以下篇目也是三 个版本所共有的课文:《木兰诗》《湖心亭看雪》《再塑生命的人》《故乡》《范 进中举》、《孔乙己》。其中,《木兰诗》《湖心亭看雪》是即将施行的2011 年版课程标准中的诵读篇目。对于这些篇目,我建议应让学生去细读,去感受, 这可能将直接有利于中考。 比如,2011年语文中考试题的第2题: 【展示试题】 这道题的文字材料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很可惜, 有很多老师剥夺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权利!这里我没有指责的意思,但反思 我们的教学行为,的确有很多疏漏之处。前面我们说过,中考试卷对教学有着导 向作用,那么,2011年的试卷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要带领学生走进文 本!至于2011年试卷中第5题标点符号题的B选项:“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 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中化用来的。”同样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像 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年份的试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家可以去研究,在这里 就不一一例举了 2.古诗文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作品为主。 也就是说,诗文背诵理解的考査范围是34首诗和16篇文言文,不包括《与 朱元思书》、《口技》和《满井游记》三个交叉篇目 3.名著阅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文学作品为主 关于名著考査范围第一次提出是在2009年,用词是“名著阅读”,2010年 保持了这个用词。“名著阅读材料”一词是从2011年开始提的,而2011年试卷 上没有体现名著阅读的试题。我感觉从“名著阅读”,到“名著阅读材料”这 表述的变化,其实也透露了一些很重要的考试信息。果然,在去年的考题中得以
1.既然“考试范围”规定“适当兼顾河北省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 的实际情况,不依赖、偏向于某一版本教材”,那么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 们应认真教好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相当于数学科目中的例题,学生 只有对例题印象深刻,才能在考试中运用自如。 至于在应考的过程中,只要留心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河北大 学出版社发行的三个版本的交叉篇目就可以了。这些交叉篇目,首先应该关注《与 朱元思书》、《口技》和《满井游记》三个文言文篇目,和《春》、《济南的冬 天》、《乡愁》、《沁园春雪》四个现代文篇目。另外据统计,以下篇目也是三 个版本所共有的课文:《木兰诗》《湖心亭看雪》《再塑生命的人》《故乡》《范 进中举》、《孔乙己》。其中,《木兰诗》《湖心亭看雪》是即将施行的 2011 年版课程标准中的诵读篇目。对于这些篇目,我建议应让学生去细读,去感受, 这可能将直接有利于中考。 比如,2011 年语文中考试题的第 2 题: 【展示试题】 这道题的文字材料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很可惜, 有很多老师剥夺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权利! 这里我没有指责的意思,但反思 我们的教学行为,的确有很多疏漏之处。前面我们说过,中考试卷对教学有着导 向作用,那么,2011 年的试卷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要带领学生走进文 本!至于 2011 年试卷中第 5 题标点符号题的 B 选项:“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 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中化用来的。”同样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像 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年份的试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家可以去研究,在这里 就不一一例举了。 2. 古诗文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50 篇作品为主。 也就是说,诗文背诵理解的考查范围是 34 首诗和 16 篇文言文,不包括《与 朱元思书》、《口技》和《满井游记》三个交叉篇目。 3. 名著阅读材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 10 部文学作品为主。 关于名著考查范围第一次提出是在 2009 年,用词是“名著阅读”,2010 年 保持了这个用词。“名著阅读材料”一词是从 2011 年开始提的,而 2011 年试卷 上没有体现名著阅读的试题。我感觉从“名著阅读”,到“名著阅读材料”这一 表述的变化,其实也透露了一些很重要的考试信息。果然,在去年的考题中得以
体现。去年考的是“给出一段名著材料回答问题”的形式。试题告诉我们:名著 是需要引导学生去读的,而不是“吃快餐 三、考试要求 语文学科考试将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注意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实践学习五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 体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 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写作不设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考试要求没有变化,这里不作深入分析。 四、考试内容 《2013年考试说明》将考试内容分成了七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积累与运 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接 下来我们逐一进行研究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我将这一部分考试内容概括为10个考点,以便大家把握: 【考点1】识字与写字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认识3500个常用字 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能正确规范地书写3500个常用字。 我们将这一考试内容叫做“识字与写字”,下面大家随我回看一下这一考点 近五年的试题情况: 【展示08年试题】 这是2008年的考查内容,2个试题,共占4分。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的 字词数量比较大,共32个词语。它的弊端之一就是让学生存在蒙答案的可能, 于是在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的选择题里面,出现了这样的题型:“你选该项 的理由是 ”值得我们在复习时关注 【展示09年试题】 这是2009年的考查内容,和上一年相比,变化不大,2个试题,共占4分 字形的选项由词语变成了句子。应该看得出,命题者已经意识到选择题的另一个 弊端,那就是单个词语的字音、字形的辨识,往往形不成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 力。只有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査,才能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
体现。去年考的是“给出一段名著材料回答问题”的形式。试题告诉我们:名著 是需要引导学生去读的,而不是“吃快餐”! 三、考试要求 语文学科考试将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注意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实践学习五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 体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 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写作不设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考试要求没有变化,这里不作深入分析。 四、考试内容 《2013 年考试说明》将考试内容分成了七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积累与运 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接 下来我们逐一进行研究: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我将这一部分考试内容概括为 10 个考点,以便大家把握: 【考点 1】识字与写字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认识 3500 个常用字。 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500 个常用字。 我们将这一考试内容叫做“识字与写字”,下面大家随我回看一下这一考点 近五年的试题情况: 【展示 08 年试题】 这是 2008 年的考查内容, 2 个试题,共占 4 分。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的 字词数量比较大,共 32 个词语。它的弊端之一就是让学生存在蒙答案的可能, 于是在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的选择题里面,出现了这样的题型:“你选该项 的理由是 。”值得我们在复习时关注。 【展示 09 年试题】 这是 2009 年的考查内容,和上一年相比,变化不大, 2 个试题,共占 4 分。 字形的选项由词语变成了句子。应该看得出,命题者已经意识到选择题的另一个 弊端,那就是单个词语的字音、字形的辨识,往往形不成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 力。只有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才能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
中,我发现这种从句子中找错别字的难度,比从一堆词语中找错别字的难度要大 学生失分率要高。怎么弥补这些试题的不足呢?我们来看2010年的试题 【展示10年试题】 这一年分数由4分增至5分,试题形式完全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了,虽然考 查的范围有些狭小,但注重了学生在掌握字词时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强调了 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很好地起到了写字教学的导向作用 【展示11年试题】 2011年的试题前面我们己经见过了,找出并改正错别字的题型没有变,字 音考查的是注音的能力,分数占4分。这一年的试题告诉我们要关注课文中的字 词知识。 【展示12年试题】 这是去年的考试试题,沿用了2010年按拼音写出句子的试题形式。创新了 找出并改正错别字”的题型,更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分数值共5分。 综合我们对河北省近五年的中考试题的分析,“识字与写字”是每年中考试 题中的必考题,题型主要包括①按拼音写汉字;②给汉字注音:③选择字音字形 有误或完全正确的一项;④找出错别字并改正。该出的题型河北省都出过了,我 个人认为今年中考我们要关注“选择加说明选该项理由”的题型。题型示例在《考 试说明》中有所体现,大家可以看一看。 【考点2】查字典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关于查字典的考点第一次出现在《考试说明》中,是在2010年。至今这 考点在《考试说明》中出现了三年,也空悬了三年。我感觉今年该考了,十分关 注这一考点。至于怎么考,因为河北省试卷上没有先例,所以,应该以《考试说 明》中的题型示例为准。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题型1:选出关于查字典的叙述正确(错误)的一项 题型2:按音序或姓氏笔画为人名排序 题型3:判断汉字查什么部首,除部首外查几画;判断汉字查什么音序,然后找 到什么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 1.按音序排序就是按声母的字母表顺序排序,字母表顺序依次为ABCD FGHIJKLMNOPQRSTUVWXY ZO
中,我发现这种从句子中找错别字的难度,比从一堆词语中找错别字的难度要大, 学生失分率要高。怎么弥补这些试题的不足呢?我们来看 2010 年的试题: 【展示 10 年试题】 这一年分数由 4 分增至 5 分,试题形式完全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了,虽然考 查的范围有些狭小,但注重了学生在掌握字词时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强调了 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很好地起到了写字教学的导向作用。 【展示 11 年试题】 2011 年的试题前面我们已经见过了,找出并改正错别字的题型没有变,字 音考查的是注音的能力,分数占 4 分。这一年的试题告诉我们要关注课文中的字 词知识。 【展示 12 年试题】 这是去年的考试试题,沿用了 2010 年按拼音写出句子的试题形式。创新了 “找出并改正错别字”的题型,更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分数值共 5 分。 综合我们对河北省近五年的中考试题的分析,“识字与写字”是每年中考试 题中的必考题,题型主要包括①按拼音写汉字;②给汉字注音;③选择字音字形 有误或完全正确的一项;④找出错别字并改正。该出的题型河北省都出过了,我 个人认为今年中考我们要关注“选择加说明选该项理由”的题型。题型示例在《考 试说明》中有所体现,大家可以看一看。 【考点 2】查字典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关于查字典的考点第一次出现在《考试说明》中,是在 2010 年。至今这一 考点在《考试说明》中出现了三年,也空悬了三年。我感觉今年该考了,十分关 注这一考点。至于怎么考,因为河北省试卷上没有先例,所以,应该以《考试说 明》中的题型示例为准。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题型 1:选出关于查字典的叙述正确(错误)的一项; 题型 2:按音序或姓氏笔画为人名排序; 题型 3:判断汉字查什么部首,除部首外查几画;判断汉字查什么音序,然后找 到什么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 1.按音序排序就是按声母的字母表顺序排序,字母表顺序依次为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2.按姓氏笔画为人名排序是按由少到多的顺序;当姓氏笔画相同时,按起 笔笔形横、竖、撇、点、折的顺序排列;同姓一般以姓名的第二个字的笔画多少 为序。 3.部首查字法中问“再查多少画”是指去掉部首后的画数;音序查字法中问 先查什么音序”时,音序应大写。问“再查什么音节”时,音节不带标调。 以上是我根据《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和“题型拓展”中给出的试题答案 总结的,不作为其他依据 【考点3】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一考点是从2010年出现在《考试说明》中的,并连续考了三年,试题如 下 【展示三年试题】 综合《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可以总结为以下题型: 题型1:选出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错误)的一项 题型2: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请提出修改意见。 题型3:在一段文字的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题型4:选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在此我引用张素英老师总结的内容谈一下注意事项: 1、完全引用时,引号内句末有标点。如:我联想到唐朝贾岛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不完全引用时,引号内句末没有标点。如: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 有人所评价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3、相邻的两个数表概数,不用顿号。如:他已经走了三四里路了 4、选择问句只在最后加问号。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 还是坐轮船来呢? 5、有疑问词,但只充当句子成分,句末不用问号。如:她什么时候走, 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6、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问 7、在分总或总分的句子结构中,要用冒号。如:证券交易所里那些穿 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2. 按姓氏笔画为人名排序是按由少到多的顺序;当姓氏笔画相同时,按起 笔笔形横、竖、撇、点、折的顺序排列;同姓一般以姓名的第二个字的笔画多少 为序。 3.部首查字法中问“再查多少画”是指去掉部首后的画数;音序查字法中问 “先查什么音序”时,音序应大写。问“再查什么音节”时,音节不带标调。 以上是我根据《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和“题型拓展”中给出的试题答案 总结的,不作为其他依据。 【考点 3】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一考点是从 2010 年出现在《考试说明》中的,并连续考了三年,试题如 下: 【展示三年试题】 综合《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可以总结为以下题型: 题型 1:选出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错误)的一项; 题型 2: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请提出修改意见。 题型 3:在一段文字的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题型 4:选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在此我引用张素英老师总结的内容谈一下注意事项: 1、完全引用时,引号内句末有标点。 如:我联想到唐朝贾岛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不完全引用时,引号内句末没有标点。 如: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 有人所评价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3、相邻的两个数表概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三四里路了。 4、选择问句只在最后加问号。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 还是坐轮船来呢? 5、有疑问词,但只充当句子成分,句末不用问号。 如:她什么时候走, 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6、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问。 7、在分总或总分的句子结构中,要用冒号。 如:证券交易所里那些穿 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