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 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 事感怀诗”。 8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 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 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 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 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 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 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 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10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 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 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 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 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1.适隐逸诗 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 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 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12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 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五、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庯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 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 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 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 情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
6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 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 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 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 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 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 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 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 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 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 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 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 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 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 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 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⒓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 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五、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 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 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 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 情 。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 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 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 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 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⑦生活哲理的阐释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 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 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 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 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 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六、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知人论世,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 7
7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 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 青。) 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 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 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 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穷。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⑦生活哲理的阐释 如: 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 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 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 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 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 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六、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知人论世,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
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 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披文入境,体物察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 3.结合原诗,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或事,或景,或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 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 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七、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意象) (一)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又意蕴非凡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 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便是人形象,即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其次是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再者才是景(或环境),主要 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就人形象而言,主要的就是在抒情主人公的用意。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 即诗人自己。具体的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 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 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 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 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 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其次就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咏 物诗中的物形象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 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再者,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意象、意境。而所谓意象,就是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 既没有确定的涵义 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 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 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那么我们如何辨析诗中意象,把握诗中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1)解释诗句内容 (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 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 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 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
8 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 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披文入境,体物察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 3.结合原诗,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或事,或景,或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 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 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七、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意象) (一)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又意蕴非凡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 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便是人形象,即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其次是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再者才是景(或环境),主要 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就人形象而言,主要的就是在抒情主人公的用意。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 即诗人自己。具体的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 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 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 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 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 证,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其次就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咏 物诗中的物形象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 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再者,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意象、意境。而所谓意象,就是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 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 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 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那么我们如何辨析诗中意象,把握诗中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1)解释诗句内容 (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 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 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 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
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透过表面意义,挖据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 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髙远、壮阔、深远 细腻—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二)古诗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 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 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 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 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 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 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 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借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 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
9 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 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 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二)古诗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 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 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 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 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 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 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 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 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
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 稜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 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 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 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 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 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 《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髙,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髙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 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 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岀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 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 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 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 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 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 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萋萋”是形容舂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 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 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 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 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 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 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 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 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 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 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
10 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 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 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 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 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 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 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 《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 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 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 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 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 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 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 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 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 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 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 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 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 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 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 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 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 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 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