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记叙文及文言文阅读 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 奔驰的骏马。请自信地举起你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第一部分基础能力—一认真想,仔细做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分) 祖国统一是华夏儿女的s愿,而陈水扁却倒行逆施,妄图分裂祖国。他抛出“一边一国”的mi论,混 视听。对此,海峡两岸人民义愤填ying,深恶痛疾。 双眼睛百种看法”说明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请你写出三个表示“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的双音节词语。 (3分) (1) 3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一—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4.下面语句有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删、添、改、调,不得改变原意)。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决定能否提高我们综合素质的关键 (2)扬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3)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护士叶欣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激励、感染了众多的白衣战士 5.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 (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6、仿写。 仔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按照其内容和形式把第三段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字)。 材料一: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 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材料二:重点中学竞争尤为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 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难题是:教孩子助人为乐,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材料三: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车上前 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伤者?救 还是不救? 材料四: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们侧目,父母占有的社会地位、物质资源的不平衡,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 不平等感? 孩子问:坐自己家的车上学有什么错误,送还是不送? 难题是 7.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 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孝义,名扬天下。 a特产名称: b广告词: 文学放飞 初中三年下来,我的脑海中常常活跃着名著中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吴承恩《西游记》中 的孙悟空,我一定会去铲除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股股“毒瘤”,如接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制假售假的窝点等, 还社会一块明净的乐土。 假如我是 (要求:说出名著名称、作者、名著中的某一人物,联系人物的形象对现实社会中阴暗面的东西作出自己的积极 行动。) 9、探究题。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 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你阅后谈谈有何发现
1 八年级下记叙文及文言文阅读 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 奔驰的骏马。请自信地举起你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第一部分 基础能力——认真想,仔细做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 分) 祖国统一是华夏儿女的 sù 愿,而陈水扁却倒行逆施,妄图分裂祖国。他抛出“一边一国”的 miù 论,混 xiáo 视听。对此,海峡两岸人民义愤填 yīng,深恶痛疾。 2、“一双眼睛百种看法”说明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请你写出三个表示“往远处看或往高处看”的双音节词语。 (3 分) (1) (2) (3) 3 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 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 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 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 ....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 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 ....;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4.下面语句有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删、添、改、调,不得改变原意)。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决定能否提高我们综合素质的关键。 (2)扬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3)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护士叶欣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激励、感染了众多的白衣战士。 5.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 (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写。 仔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按照其内容和形式把第三段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 25 字)。 材料一: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 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材料二:重点中学竞争尤为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 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难题是:教孩子助人为乐,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材料三: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车上前 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伤者?救 还是不救? 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们侧目,父母占有的社会地位、物质资源的不平衡,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 不平等感? 孩子问:坐自己家的车上学有什么错误,送还是不送? 难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 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孝义,名扬天下。 a 特产名称: b 广告词: 8.文学放飞 初中三年下来,我的脑海中常常活跃着名著中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吴承恩《西游记》中 的孙悟空,我一定会去铲除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股股“毒瘤”,如接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制假售假的窝点等, 还社会一块明净的乐土。 假如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说出名著名称、作者、名著中的某一人物,联系人物的形象对现实社会中阴暗面的东西作出自己的积极 行动。) 9、探究题。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 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你阅后谈谈有何发现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 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人口的1/2800或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究 结 果 0.背诵默写 (1)东风不与周郎便 (《赤壁》) (2)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 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5)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 (6).辛苦遭逢起一经, 。《过零丁洋》) (7)写出描写醉翁亭四季景色的句 ,山间之四时也。 (8).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9).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同为送别诗 ”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 情谊,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用 的诗句表达了作者 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超逸情怀的诗句是 12)《五柳先生传》中赞语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13) 《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 子是 (1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11.阅读《窗》选段,完成1-4题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 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 开 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 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 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 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 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 的网球赛。他听 着这 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根据语境,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的空格里。 ①栩栩如生 ②津津有味 ③扣人心弦 ④争相斗妍 2选段中所描述的环境的特点是 3.第2选段中有一句话表明,靠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窗外景象的目的已经达到,这句话 是 4.从小说《窗》的整体看,选段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不急不躁,冷静应对 (-)阅读下面的完成1-6题 “京昧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
2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 36 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 3000 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2001 年 8 月 6 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 221893 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 8 月 6 日,举行悼念大会,8 月 15 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 1985 年才开始,1997 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 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 2000 左右,最多不到 1 万人,占人口的 1/2800 或 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 5 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 1/21…… 探 究 结 果 : 10.背诵默写 (1)东风不与周郎便, 。(《赤壁》) (2)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 (4) ,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5)念天地之悠悠, ! (《登幽州台歌》) (6).辛苦遭逢起一经, 。 《过零丁洋》) (7) 写出描写醉翁亭四季景色的句 子: , , , ,山间之四时也。 (8).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9).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同为送别诗:“ , ”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 情谊,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用“ , ” 的诗句表达了作者 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超逸情怀的诗句是 12)《五柳先生传》中赞语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13) 《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 子是 。 (1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11.阅读《窗》选段,完成 1—4 题。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 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 开, ,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 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 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 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 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 的网球赛。他听 着这 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1.根据语境,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的空格里。 ①栩栩如生 ②津津有味 ③扣人心弦 ④争相斗妍 2 选段中所描述的环境的特点是: 。 3 . 第 2 选 段 中 有 一 句 话 表 明 , 靠 窗 口 的 病 人 精 心 编 造 窗 外 景 象 的 目 的 已 经 达 到 , 这 句 话 是: 。 4.从小说《窗》的整体看,选段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不急不躁,冷静应对 (-)阅读下面的完成 1-6 题 “京昧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
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 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 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 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 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 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 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 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 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 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 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 您瞧,颜色 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一一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 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 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 像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髙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 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 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一一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一一也不管你对 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 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 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试举三个例子 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含义? 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在文中起 作 6。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 (二)阅读《一千张糖纸》,回答7-12题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 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 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 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外婆家一个被我称作表姑的人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 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一虽然这问话没有什么好笑,但我们这一笑便是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 是啊,什么叫累呀?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 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 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 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她夹在一本簿簿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 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打算重视表姑的话。表姑也是外婆的客人,她住在外婆家养病
3 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 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 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 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 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 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 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 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 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 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 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 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 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 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 像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 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 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也不管你对 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 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 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 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2 .“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 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 少了”这句话的含义? 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在文中起 作 用。 6。 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 (二)阅读《一千张糖纸》,回答 7-12 题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 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 一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 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外婆家一个被我称作表姑的人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 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虽然这问话没有什么好笑,但我们这一笑便是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 是啊,什么叫累呀?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 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 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 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她夹在一本簿簿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 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打算重视表姑的话。表姑也是外婆的客人,她住在外婆家养病
世香却来了兴致,她问表姑:“你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呀?”表姑说糖纸攒多了可以换好东西,比方说 千张糖纸就能换一只电动狗。我和世香被表姑的话惊呆了:我们都在百货大楼见过这种新式的玩具,狗肚子里装 上电池,一按开关,那毛茸茸的小狗就汪汪叫着向你走来。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罕,但在二十多年以 前,在中国玩具单调、匮乏的时代,表姑的允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 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 我迫不及待地问表姑糖纸攒够了找谁去换狗,世香则细问表姑关于糖纸的花色都有什么要求。表姑说一定 要透明玻璃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皱褶。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给我们电动狗。 一千张糖纸换一只电动狗,我和世香若要一人一只,就需要两千张糖纸。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我们信心 百倍。 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跳皮筋了,再也不梆枣吃了,再也不抓子儿了,再也不扯着嗓子比赛唱歌了。外婆的 四合院安静如初了,我们已开始寻找糖纸 当各式各样的奶糖、水果糖已被今日的孩子所厌倦时,从前的我们正对糖寄予着无限的兴趣。你的衣兜里 并不是随时有糖的,糖纸一—特别是包装高档奶糖的玻璃糖纸也不是到处可见。我和世香先是把零花钱都买了糖 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块高级奶糖,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得生疼,糖纸总算到手了呀:我 们走街串巷,寻找被人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我们会追随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我们守 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 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或是“上海太妃”,或是“奶油咖啡”;我们还曾经参加世香一个亲戚的 婚礼,婚礼上那满地糖纸令我们欣喜若狂。我们多么盼望所有的人都在那些日子里结婚,而所有的婚礼都会邀请 我们! 我们把那些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使它们舒展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他们干后 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终于攒够了一千张糖纸。在一个下午,表姑午睡起来坐着喝茶的时候,我 们走到她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 表姑不解地问我们这是干什么,我们说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没完 没了,上气不接下气。待她笑得不笑了,才擦着笑出的泪花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大院子里闹,不 得清静 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蔑视一一毕竟,这个逗着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 姑啊。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们常说的累,原本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的突然加重吧。我 和世香拿回我们的糖纸来到院里,在院子门口,我把我精心“打扮”过的那一千张糖纸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 一样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 两个词是如此紧密地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也不曾将它们彻底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能够深深伤 害孩子,而那深深的伤害会永远地藏进孩子的忘记。 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匮乏()②犄角() 8.本文阐发了什么道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我们走到她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 ②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们常说的累,原本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的突然加重吧。 10.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1.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本文在语言、结构、表现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请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 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超越极限 易容 电视台正在播放一档新节目,名为《超越极限》。参赛者被选中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吃掉一盘让人毛骨悚
4 世香却来了兴致,她问表姑:“你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呀?”表姑说糖纸攒多了可以换好东西,比方说一 千张糖纸就能换一只电动狗。我和世香被表姑的话惊呆了:我们都在百货大楼见过这种新式的玩具,狗肚子里装 上电池,一按开关,那毛茸茸的小狗就汪汪叫着向你走来。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罕,但在二十多年以 前,在中国玩具单调、匮乏的时代,表姑的允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 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 我迫不及待地问表姑糖纸攒够了找谁去换狗,世香则细问表姑关于糖纸的花色都有什么要求。表姑说一定 要透明玻璃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皱褶。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给我们电动狗。 一千张糖纸换一只电动狗,我和世香若要一人一只,就需要两千张糖纸。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我们信心 百倍。 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跳皮筋了,再也不梆枣吃了,再也不抓子儿了,再也不扯着嗓子比赛唱歌了。外婆的 四合院安静如初了,我们已开始寻找糖纸。 当各式各样的奶糖、水果糖已被今日的孩子所厌倦时,从前的我们正对糖寄予着无限的兴趣。你的衣兜里 并不是随时有糖的,糖纸——特别是包装高档奶糖的玻璃糖纸也不是到处可见。我和世香先是把零花钱都买了糖 ——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块高级奶糖,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 得生疼,糖纸总算到手了呀;我 们走街串巷,寻找被人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我们会追随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我们守 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 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或是“上海太妃”,或是“奶油咖啡”;我们还曾经参加世香一个亲戚的 婚礼,婚礼上那满地糖纸令我们欣喜若狂。我们多么盼望所有的人都在那些日子里结婚,而所有的婚礼都会邀请 我们! 我们把那些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使它们舒展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他们干后 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终于攒够了一千张糖纸。在一个下午,表姑午睡起来坐着喝茶的时候,我 们走到她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 表姑不解地问我们这是干什么,我们说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没完 没了,上气不接下气。待她笑得不笑了,才擦着笑出的泪花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大院子里闹,不 得清静。” 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蔑视——毕竟,这个逗着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 姑啊。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们常说的累,原本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的突然加重吧。我 和世香拿回我们的糖纸来到院里,在院子门口,我把我精心“打扮”过的那一千张糖纸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 一样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 两个词是如此紧密地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也不曾将它们彻底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能够深深伤 害孩子,而那深深的伤害会永远地藏进孩子的忘记。 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匮.乏( )②犄.角( ) 8.本文阐发了什么道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我们走到她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 ②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们常说的累,原本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的突然加重吧。 10.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1.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2.本文在语言、结构、表现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请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 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 13-16 题 超越极限 易容 电视台正在播放一档新节目,名为《超越极限》。参赛者被选中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吃掉一盘让人毛骨悚
然的食物—一活的蚯蚓、蜘蛛……场面刺激,直接挑战人的嘴、胃和心理承受能力 那期节目从头到尾,尝试者不乏其人,但几番努力,终于还是败下阵来,到最后竟无一人从容过关 妻说:“换了我,我也无论如何吃不下去,真恶心呢。”在女人中,妻算勇敢的了,一次在车上遭遇小偷 人人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惟妻挺身而出,坤包甩过去,将小偷的刀打落在地。 “那要是给你很多钱呢?”我故意问,“比如说两万,你敢不敢吃下去?” 妻毫不犹豫地摇头。 两万太少,要是两千万呢?一辈子锦衣玉食,你吃不吃?”我接着寻找可能的条件 妻想了一会儿,仍摇头:“确实诱人。但要真吃下那盘东西,我想我下半辈子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了。生 无乐趣,要那些钱有什么用?” 我说:“如果发生灾难,不幸被压在石堆下等待救援,无食无水,只有这些东西可以维生,我想那时候任 何人都吃得下去了。 妻说:“也许那时我会吃吧,饿得晕头转向,求生的本能会战胜一切恐惧和恶心。” “所以说想要真正超越极限,必须将人置于死敌,否则人的潜能就不会发挥到极致。”我得意地做总结ε 妻沉思着。 良久,她开口,一字一顿:“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我一定会将它整盘吃下去,毫不勉强,心甘情愿。” 我问:“什么?” 妻说:“如果能让父亲回来。 妻的父亲去年因肝癌去世,妻在病榻前陪伴数月,用尽所有办法,却终于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老人对人 世无比的留恋而离去。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遂成妻心中永远的痛,时至今日,每每午夜梦回,泪湿枕巾,常说 又见到父亲笑容依旧,宛如生时 如果能让父亲回来,那算得了什么呢?”妻的眼圈红了,面容却透着坚定。 我听着妻的话,一颗心不由得被深深震撼了。 自《人生与伴侣》2004年第8 期 13.全文来看妻子眼中“超越极限”的内涵是什么? 14.举文中妻子能够使出超越极限的力量的两件事情 如何看待电视台播放的名为《超越极限》的这一档新节目? 认为下列情况是否属于文中妻子理解的超越极限的力量。并逐一阐述理由。) (1)奥运会上有好多选手为了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不借以损害身体为代价服用兴奋剂 2)城市里有一种“蜘蛛人”,他们的工作是给高层楼房做外墙清洗,非常危险,需要挑战生理、心理极限, 可收入非常可观 (3)一次矿难中,从发生那天到第十五天,救援人员才从矿下就救出一个几乎奄奄一息的矿工。据他回忆,在 井下,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扒煤,寻找任何可以延续生命的东西。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吃不喝七天就会死亡 (4)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在与男主角杰克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后遭遇沉船,她答应杰克要活着,在 那样寒冷的冰木块上竟然奇迹般地等到了救援人员 (四)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 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 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17.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造饮辄尽 (2)衔觞赋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9.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2分)
5 然的食物——活的蚯蚓、蜘蛛……场面刺激,直接挑战人的嘴、胃和心理承受能力。 那期节目从头到尾,尝试者不乏其人,但几番努力,终于还是败下阵来,到最后竟无一人从容过关。 妻说:“换了我,我也无论如何吃不下去,真恶心呢。”在女人中,妻算勇敢的了,一次在车上遭遇小偷, 人人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惟妻挺身而出,坤包甩过去,将小偷的刀打落在地。 “那要是给你很多钱呢?”我故意问,“比如说两万,你敢不敢吃下去?” 妻毫不犹豫地摇头。 “两万太少,要是两千万呢?一辈子锦衣玉食,你吃不吃?”我接着寻找可能的条件。 妻想了一会儿,仍摇头:“确实诱人。但要真吃下那盘东西,我想我下半辈子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了。生 无乐趣,要那些钱有什么用?” 我说:“如果发生灾难,不幸被压在石堆下等待救援,无食无水,只有这些东西可以维生,我想那时候任 何人都吃得下去了。” 妻说:“也许那时我会吃吧,饿得晕头转向,求生的本能会战胜一切恐惧和恶心。” “所以说想要真正超越极限,必须将人置于死敌,否则人的潜能就不会发挥到极致。”我得意地做总结。 妻沉思着。 良久,她开口,一字一顿:“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我一定会将它整盘吃下去,毫不勉强,心甘情愿。” 我问:“什么?” 妻说:“如果能让父亲回来。” 妻的父亲去年因肝癌去世,妻在病榻前陪伴数月,用尽所有办法,却终于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老人对人 世无比的留恋而离去。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遂成妻心中永远的痛,时至今日,每每午夜梦回,泪湿枕巾,常说 又见到父亲笑容依旧,宛如生时。 “如果能让父亲回来,那算得了什么呢?”妻的眼圈红了,面容却透着坚定。 我听着妻的话,一颗心不由得被深深震撼了。 选自《人生与伴侣》2004 年第 8 期 13.全文来看妻子眼中“超越极限”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举文中妻子能够使出超越极限的力量的两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何看待电视台播放的名为《超越极限》的这一档新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认为下列情况是否属于文中妻子理解的超越极限的力量。并逐一阐述理由。) (1)奥运会上有好多选手为了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不惜以损害身体为代价服用兴奋剂。 (2)城市里有一种“蜘蛛人”,他们的工作是给高层楼房做外墙清洗,非常危险,需要挑战生理、心理极限, 可收入非常可观。 (3)一次矿难中,从发生那天到第十五天,救援人员才从矿下就救出一个几乎奄奄一息的矿工。据他回忆,在 井下,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扒煤,寻找任何可以延续生命的东西。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吃不喝七天就会死亡。 (4)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在与男主角杰克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后遭遇沉船,她答应杰克要活着,在 那样寒冷的冰木块上竟然奇迹般地等到了救援人员。 (四)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7-21 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 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 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17.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造饮辄尽———— (2)衔觞赋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19.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