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学科语文 主备教师 陈传鲁 辅备教师 游建华 年级高二班级 2 备课时间 8.26|上课时间 9.7-9.9 课题 陈情表 教学时数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的孝道,感受本文的和谐美、人情美 重点 掌握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特别是其中表示官职任免的实词和表示谦敬的词语。 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 陈情表 板书设计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1 《陈情表》教案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陈传鲁 辅备教师 游建华 年级 高二 班级 2 备课时间 8.26 上课时间 9.7-9.9 课题 陈情表 教学时数 3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的孝道,感受本文的和谐美、人情美 重点 掌握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特别是其中表示官职任免的实词和表示谦敬的词语。 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 板 书 设 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 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西蜀丞相诸葛亮向 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但就在诸葛亮之 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友 、揭示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标题及课文大致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课文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5分钟,不会读或拿不准的字看注解或查字典。 2、四位学生分读全文。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全班同学高声齐读全文。 四、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思考一分钟)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一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 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 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 2、向谁陈情? (学生思考一分钟)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 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学生思考一分钟) (投影)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 母的衷情。 4教师简介背景: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 到魏元帝曹奂咸煕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 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 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 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 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
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 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 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西蜀丞相诸葛亮向 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但就在诸葛亮之 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友。 ” 二、揭示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标题及课文大致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课文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 5 分钟,不会读或拿不准的字看注解或查字典。 2、四位学生分读全文。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全班同学高声齐读全文。 四、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思考一分钟)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 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 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学生思考一分钟)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 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学生思考一分钟) (投影)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 母的衷情。 4.教师简介背景: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 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 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 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 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 280 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 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 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 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
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 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 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 凊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 得了他的同情。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 其祖母供养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四名学生讲译本段文字 3、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险衅:命运不好 夙:早 闵凶:不幸 见背:背我。弃我而去,这里是去世的委婉说法。 夺母志:强迫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指逼母亲改嫁。 不行:不能走路。 成立:长大自立 少,没有。 祚:福份 息:子女。 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 吊:安慰 婴:缠绕。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 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合作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六、巩固迁移 (一)测试题 A必做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 茕独立, 形影相吊。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 E.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F.责巨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 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 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 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 得了他的同情。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 其祖母供养。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四名学生讲译本段文字。 3、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险衅:命运不好 夙:早 闵凶:不幸 见背:背我。弃我而去,这里是去世的委婉说法。 夺母志:强迫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指逼母亲改嫁。 不行:不能走路。 成立:长大自立。 鲜:少,没有。 祚:福份 息:子女。 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 吊:安慰。 婴:缠绕。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 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合作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六、巩固迁移 (一)测试题 A.必做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外无期.( )功强.( )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 )茕独立, 形影相吊。 B.既无伯叔,终鲜.( )兄弟,门衰祚.( )薄,晚有儿息。 C.臣以险衅.( ),夙.( )遭闵.( )凶。 D.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 E.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F.责巨逋.( )慢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选做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 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 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 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3.“子列子穷”与下面哪一项中“穷”意义相同() A.欲穷其林B.人穷则及本 C.所识穷乏者得我D.黔驴技穷 4.对“君过而遗先生食”中“过”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经过 B.指出过错C.做事过分 D.探访 5.“不厌其烦”的“其”与下面哪一项中的“其”意义相同:() A.其后,民果作难 B.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C.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况其在富贵乎 6.下列“君”字,用于敬称的是 ①居君之国而穷 ②君无乃不好士乎 ③君过而遗先生食④君非自知我也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7.对“以人之言而知我”中“以……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就B.因而……地 用……才D.根据…才 8.子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原因是() 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B.子列子预见民将作难而杀子阳,为避免祸及全家,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C.子列子认为子阳是无道之人,一定不认为自己是知心朋友,所以不受馈赠之粟。 D.子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恩义,所以不受子阳之粟 (二)测试题答案 1.略 2.B 4.D 七、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读法,请大家注意,全文要求背诵。然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 大意,又学习了第一段的字词句,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
4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选做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 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 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 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3.“子列子穷”与下面哪一项中“穷”意义相同( ) A.欲穷其林 B.人穷则及本 C.所识穷乏者得我 D.黔驴技穷 4.对“君过而遗先生食”中“过”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经过 B.指出过错 C.做事过分 D.探访 5.“不厌其烦”的“其”与下面哪一项中的“其”意义相同:( ) A.其后,民果作难 B.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C.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况其在富贵乎 6.下列“君”字,用于敬称的是( ) ①居君之国而穷 ②君无乃不好士乎 ③君过而遗先生食 ④君非自知我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7.对“以人之言而知我”中“以……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就 B.因而……地 C.用……才 D.根据……才 8.子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原因是( ) A.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B.子列子预见民将作难而杀子阳,为避免祸及全家,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C.子列子认为子阳是无道之人,一定不认为自己是知心朋友,所以不受馈赠之粟。 D.子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恩义,所以不受子阳之粟。 (二)测试题答案 1.略 2.B 3.C 4.D 5.A 6.A 7.D 8.D 七、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读法,请大家注意,全文要求背诵。然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 大意,又学习了第一段的字词句,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
第二课时 、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 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 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李密如何才能打消晋武帝的怀疑,使自己能够 在家奉送祖母呢?我们一起学习下面三段。 、学习目标 疏通第二、三、四段的文字,做到字字能解,句句能译。 、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 2自学第二段 (1)逐句口头翻译第二段的句子。 (2)注意重点词语。 3学生逐句讲译。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 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 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 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 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 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 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4.重点词语提问 察:察举,举荐 举:推举。 拜:授予官职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孝廉、秀才、洗马:晋代的官职 陨首:杀身,牺牲生命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逋慢:怠慢。 急于星火:比星火还急。状语后置,于,比。 奔驰:赴京就职。古今异义 日笃:一天天沉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告诉:古今异义。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进退:到朝廷做官,辞官不做。古今异义。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自学第三段: (1)逐句口头翻译第二段的句子。 (2)注意重点词语
5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 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 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李密如何才能打消晋武帝的怀疑,使自己能够 在家奉送祖母呢?我们一起学习下面三段。 二、学习目标 疏通第二、三、四段的文字,做到字字能解,句句能译。 三、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 2.自学第二段: (1)逐句口头翻译第二段的句子。 (2)注意重点词语。 3.学生逐句讲译。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 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 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 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 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 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 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4.重点词语提问: 察:察举,举荐。 举:推举。 拜:授予官职。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孝廉、秀才、洗马:晋代的官职。 陨首:杀身,牺牲生命。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逋慢:怠慢。 急于星火:比星火还急。状语后置,于,比。 奔驰:赴京就职。古今异义。 日笃:一天天沉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告诉:古今异义。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进退:到朝廷做官,辞官不做。古今异义。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自学第三段: (1)逐句口头翻译第二段的句子。 (2)注意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