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时。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肺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 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 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 宣降功能失常。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 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 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 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 银翘散加諴。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 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 红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肺气法,补 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 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 学时。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 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 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 宣降功能失常。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 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 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 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 银翘散加减。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 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 红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肺气法,补 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 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 肺互有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 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 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 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 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人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 转化与兼夹。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 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心阳法,参 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 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 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⑧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 苓桂术甘汤加味。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三、脾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 是湿,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 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 肺互有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 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 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 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 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人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 转化与兼夹。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 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心阳法,参 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 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 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⑧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 苓桂术甘汤加味。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三、脾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 是湿,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 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 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 肝、肾。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 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一一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 腑病证的相关性。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 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 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 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 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化 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 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 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⑩温胃建中法, 黄芪建中汤加减。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 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 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 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 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 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 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 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 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 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 肝、肾。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 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 腑病证的相关性。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 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 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 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 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化 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 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 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⑩温胃建中法, 黄芪建中汤加减。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 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 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 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 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 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 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 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
蒿芩清胆汤加减。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 归饮子加减。 五、肾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 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 【教学内容】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 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 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 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 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 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 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 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 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加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八正 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 【教学时数】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共计5学时。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蒿芩清胆汤加减。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 归饮子加减。 五、肾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 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 【教学内容】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 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 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 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 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 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 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 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加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八正 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 【教学时数】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共计 5 学时。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3.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教学内容】 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 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属血病者 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 等,为气血俱病。 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 现为亏损不足和输 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 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 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眼,如气病实 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 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 有痰涎、痰核、痰瘕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 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人扣。 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气:①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②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气逆,治以 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 汤、五磨饮子、四七汤加减。⑤气脱,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 汤 血:①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加味。②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 角地黄汤加减。③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④血瘀,治以活 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⑤血溢,应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 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需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味。 痰:①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②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 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③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④痰 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⑤痰动于肾,治以补肾 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用金水六君煎。⑥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 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⑦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 茯苓丸加减。⑧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 壶汤加减。 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
3.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教学内容】 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 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属血病者 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 等,为气血俱病。 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 现为亏损不足和输 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 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 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眼,如气病实 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 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 有痰涎、痰核、痰瘕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 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人扣。 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气:①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②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气逆,治以 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 汤、五磨饮子、四七汤加减。⑤气脱,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 汤。 血:①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加味。②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 角地黄汤加减。③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④血瘀,治以活 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⑤血溢,应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 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需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味。 痰:①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②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 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③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④痰 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⑤痰动于肾,治以补肾 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用金水六君煎。⑥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 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⑦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 茯苓丸加减。⑧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 壶汤加减。 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