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2008年九年级质量调查语文试卷(三) 第I卷(基础题共一大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填在“答 题卡”上:然后再将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答案序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本大题共12小题,4、8、12小题每题3分,其他每小题每题2分,共27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涂到答题卡上。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1—4题。 ①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 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 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②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 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 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③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④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 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 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 产吃得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⑤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南开区 2008 年九年级质量调查语文试卷(三) 第 I 卷(基础题 共一大题 共 27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填在“答 题卡”上;然后再将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 I 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序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 12 小题,4、8、12 小题每题 3 分,其他每小题每题 2 分,共 27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涂到答题卡上。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 1——4 题。 ①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 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 买 15 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②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 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 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③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④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 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 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 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⑤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1.下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拮据 B.衣冠整齐guan C.栈桥zhdn D.无赖1ai 九年级语文第1页(共12页) 2.与文中“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打发他到美洲去。”中的“打发”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星期天,小华写完了作业,又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好在电视机前打发时光。 听说南方的冰雪灾害消息,老王赶紧打发儿媳给在那里工作的儿子打电话,了解情况 C.父亲自从闪了腰以后,丧失了劳动能力,也不愿与别人聊天,只好靠养鱼打发日子。 D.全家人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失去了信心,决定打发他到外地去谋生。 3.对“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作用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父亲的这句话代表了全家人盼望于勒的热切心情。 B.表现了父亲对多年未见的弟弟的思念与期盼。 C.引出对“于勒”这个人物的介绍,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用假设的情境来满足全家人盼望亲人的精神需求。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①通过几件小事的叙述,让读者很真切地了解了菲利普一家艰难拮据的生活状况。 B.从叙述的角度看选文④是一段插叙,介绍了以前的于勒是全家人“恐怖” C.选文③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选文⑤交代了于勒为了改变全家的贫穷面貌决定去美洲经商。 阅读《苏州园林》,完成5—8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 叠障,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 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 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
1.下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拮据. jū B.衣冠.整齐 ɡuàn C.栈.桥 zhàn D.无赖. lài 九年级语文第 1 页(共 12 页) 2.与文中“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打发他到美洲去。”中的“打发”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星期天,小华写完了作业,又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好在电视机前打发时光。 B.听说南方的冰雪灾害消息,老王赶紧打发儿媳给在那里工作的儿子打电话,了解情况。 C.父亲自从闪了腰以后,丧失了劳动能力,也不愿与别人聊天,只好靠养鱼打发日子。 D.全家人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失去了信心,决定打发他到外地去谋生。 3.对“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作用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父亲的这句话代表了全家人盼望于勒的热切心情。 B.表现了父亲对多年未见的弟弟的思念与期盼。 C.引出对“于勒”这个人物的介绍,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用假设的情境来满足全家人盼望亲人的精神需求。 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①通过几件小事的叙述,让读者很真切地了解了菲利普一家艰难拮据的生活状况。 B.从叙述的角度看选文④是一段插叙,介绍了以前的于勒是全家人“恐怖”。 C.选文③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选文⑤交代了于勒为了改变全家的贫穷面貌决定去美洲经商。 阅读《苏州园林》,完成 5——8 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 叠.障.,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 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 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
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 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重峦叠障B.宽敞C.桥梁D.玲珑 九年级语文第2页(共12页) 6、对选文的结构特点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先分说,后总说,再分说 B.先分说,后总说 C.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D.先总说,后分说 7、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艺术和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作者只是为了语言的不重复罢了。 B.假山的堆叠既有技术高超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匠师们的艺术创造。 C.称赞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是“艺术”,是为了强调其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D.假山的堆叠能给人忘却城市的感觉,归功于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8、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的设计目的是 A.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B.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C.水面上如果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D.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画的效果。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9—12题。 ①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干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
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 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重峦叠障 B.宽敞 C.桥梁 D.玲珑 九年级语文第 2 页(共 12 页) 6、对选文的结构特点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先分说,后总说,再分说。 B.先分说,后总说。 C.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D.先总说,后分说。 7、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艺术和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作者只是为了语言的不重复罢了。 B.假山的堆叠既有技术高超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匠师们的艺术创造。 C.称赞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是“艺术”,是为了强调其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D.假山的堆叠能给人忘却城市的感觉,归功于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8、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的设计目的是 A.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B.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C.水面上如果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D.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画的效果。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 9——12 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 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九年级语文第3页(共12页) 9.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B.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C.休祲降于天(不祥)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 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 11.“秦王色挠”的直接原因是 A.听了唐雎介绍了古代几位布衣之士的英雄行为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 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九年级语文第 3 页(共 12 页) 9.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B.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C.休祲.降于天(不祥)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 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 11.“秦王色挠”的直接原因是 A.听了唐雎介绍了古代几位布衣之士的英雄行为
B.唐雎要效法那几位古代贤士,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以死相拼, C.想到老百姓发怒时摘了帽子用头撞地的样子 D.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凭借五十里土地得以生存的事实 12.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B.第①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第②段写秦王终于屈服,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D.第②段写秦王的阴险狡诈,表面屈服,实际还想威胁唐雎 九年级语文第4页(共12页) 座位号 准考证号末两位)第Ⅱ卷(综合题共四大题共43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试卷第5页左上角的座位号填写清楚 2.第Ⅱ卷共4页,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题号 五 小计 得分 得分评卷人 (12分) 将诗词补充完整,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句子。(8分) 1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4.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养·潼关怀古》) 15.古代的一些经典之语,令我们难以忘记。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B.唐雎要效法那几位古代贤士,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以死相拼。 C.想到老百姓发怒时摘了帽子用头撞地的样子。 D.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凭借五十里土地得以生存的事实。 12.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B.第①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第②段写秦王终于屈服,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D.第②段写秦王的阴险狡诈,表面屈服,实际还想威胁唐雎。 九年级语文第 4 页(共 12 页) 第 II 卷(综合题 共四大题 共 43 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 II 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试卷第 5 页左上角的座位号填写清楚。 2. 第 II 卷共 4 页,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题号 二 三 四 五 小计 得分 二、(12 分) 将诗词补充完整,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句子。(8分) 1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4.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养·潼关怀古》) 15.古代的一些经典之语,令我们难以忘记。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座 位 号 (准考证号末两位) 得 分 评 卷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