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姓名 考试证号囗」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谷题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3.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上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回 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称(chen)职炽(chi)热贻(y)笑大方 戛(gd)然而止 B差(chai)使 愧怍(zub) 耳濡(ru)目染 C炮(pao)制 亵(xie)渎 苦心孤诣(yi) 脍(kuai)炙人口 D歼(jian)灭桑梓(zi) 杳(y6o)无音信 面面相觑(qu) 2.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 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已亥杂诗》) (3)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5月1日,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为了表达对各国嘉宾的热情欢迎,同时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引用了《论语》中的“ 为 欢迎标语。 3.名著阅读。(3分) 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 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 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1)请举出“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中的一个并写出其性格特点。(2分) (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怎样的感情?(1分) 4.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那是怎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紛紛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
徐州市 2010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姓名_____________ 考试证号 一 积累与运用(20 分) 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称.(chèn)职 炽.(chì)热 贻.(yí)笑大方 戛.(gá)然而止 B.差.(chāi)使 愧怍.(zuò) 耳濡.(rú)目染 言简意赅.(gāi) C.炮.(pào)制 亵.(xiè)渎 苦心孤诣.(yì) 脍.(kuài)炙人口 D.歼.(jiān)灭 桑梓.(zǐ) 杳.(yǎo)无音信 面面相觑.(qù) 2.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8 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已亥杂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5 月 1 日,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为了表达对各国嘉宾的热情欢迎,同时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引用了《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 欢迎标语。 3.名著阅读。(3 分) “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 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 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1)请举出“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中的一个并写出其性格特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怎样的感情?(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 那是怎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 1.本试卷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3.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上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回
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在晨风中轻轻()着。 当我—步步走近它时,才看清了,它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 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 ,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 地直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西风我也看 过一些牵牛花,因找不到支撑,散落在地上,把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备选词语:摇晃摇曳顽强孤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1分) 修改后为: (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写两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续。(2分) 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主标题。(2分,不超过15个字) (中新网徐州新闻5月19日电)72年前的今年,徐州被日军攻占,今天上午9时起,徐州 分分3个时段试鸣3种防空袭警报 1938年5月19日为徐州沦陷日。为使全市人民以史为鉴,不忘国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人民防空法》鸣放防空袭警报要求,经徐州市政府批准,徐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拟于2010 年5月19日上午9时起,分3个时段试鸣3种防空袭警报。顺序为:①9时整试鸣防空袭预先 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②9时10分试鸣防空袭紧急警报,鸣6秒 停6秒,反复15遍,时间3分钟;③9时20分试鸣防空袭解除警报,音响为一声长音,时间3 分钟
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在晨风中轻轻( )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它时,才看清了,它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 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 )地直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西风。我也看 过一些牵牛花,因找不到支撑,散落在地上,把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 分) 备选词语:摇晃 摇曳 顽强 孤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1 分) 修改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写两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续。(2 分) 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主标题。(2 分,不超过 15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新网徐州新闻 5 月 19 日电)72 年前的今年,徐州被日军攻占,今天上午 9 时起,徐州 分分 3 个时段试鸣 3 种防空袭警报。 1938 年 5 月 19 日为徐州沦陷日。为使全市人民以史为鉴,不忘国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人民防空法》鸣放防空袭警报要求,经徐州市政府批准,徐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拟于 2010 年 5 月 19 日上午 9 时起,分 3 个时段试鸣 3 种防空袭警报。顺序为:①9 时整试鸣防空袭预先 警报,鸣 36 秒,停 24 秒,反复 3 遍,时间 3 分钟;②9 时 10 分试鸣防空袭紧急警报,鸣 6 秒, 停 6 秒,反复 15 遍,时间 3 分钟;③9 时 20 分试鸣防空袭解除警报,音响为一声长音,时间 3 分钟
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10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 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干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土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 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 -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 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一定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 C.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控制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率领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利尽南海 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C.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9.针对曹操和孙权两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建议分别是什么?(2分) 对曹操: 对孙权: (二)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0-12题。(5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 所戮。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
二 古诗文阅读(18 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 6-9 题。(10 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 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 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 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 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一定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C.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控制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将:率领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利.尽南海 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C.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针对曹操和孙权两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建议分别是什么?(2 分) 对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 10-12 题。(5 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 所戮。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
族①矣『梁以此奇②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昊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族:灭族。②奇:以……为奇。 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故姓项氏()梁与籍俱观()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为秦将王翦所戮 译文 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1分) (三)古诗鉴赏。(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阅读上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2)请你对“”两句诗作简要的评析。(2分)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完成14-16题。(6分) 物侯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 观测的数据①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 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 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晩。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 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2分) 15.“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中的“这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16.请你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对文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7-20题。(10分)
族①矣!”梁以此奇②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族:灭族。②奇:以……为奇。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故.姓项氏( ) 梁与籍俱观.(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为秦将王翦所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1 分) (三)古诗鉴赏。(3 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阅读上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对“”两句诗作简要的评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完成 14-16 题。(6 分) 物侯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 观测的数据①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 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 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 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5.“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中的“这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对文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 17-20 题。(10 分)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 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 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 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 何来阅读率?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 现出—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 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 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 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 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 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 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 什么叫“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 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 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 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 郝铭鉴 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每次都会 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 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 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没有阅读力, 何来阅读率?所以,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阅读力表 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 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 实“有所调整”。《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 文,三怕周树人。”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 碍,一种压力。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 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 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 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 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 则成了悲剧。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我们迎 来了一个“读图时代”。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