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重组测验 P杏红眼♀Ⅹ白眼♂ 拟等位基因 Wa/wa+ W/Y 拟等位基因:P100 F1杏红眼 例如:果蝇眼色: 红色:+ F2杏红眼白眼红眼 杏红色:W 1/1000 白色:W 其它色 可能原因:A:基因突变 B:基因内重组 因为基因自然突变率很低(106) 因此,基因突变被排除
第二节 重组测验 一 拟等位基因 拟等位基因:P100 例如:果蝇眼色: 红色:+ 杏红色:W a 白 色:W 其它色 P 杏红眼♀ X 白眼♂ W a/Wa W/Y F1 杏红眼 F2 杏红眼 白眼 红眼 1/1000 可能原因:A:基因突变 B:基因内重组 因为基因自然突变率很低(10-6) 因此,基因突变被排除
P杏红眼♀X白眼♂ wa+ t W Wa+ Y F1杏红♂X杏红眼♀ 基因内重组 wa Wa+ WaW配子 t w F2杏红眼杏红杏红白眼眼 Wa+ wa+ Wa W++ + waw waw wa+ t w YY Wa+或Y或Wa±Y 比较:F1杏红♀基因型 红眼♀基因型 Wa+反式 wa W 顺式 t w
P 杏红眼♀X 白眼♂ W a + + W W a + Y ↓ F1 杏红♂ X 杏红眼♀ W a + W a + Y + W ↓♁ F2 杏红眼 杏红 杏红 白眼 红眼 W a + W a + W a + W + W a + + W Y Y 基因内重组 + + W a W 配子 + + + + W a W W a W W a + 或 Y 或 W a + Y 比较:F1 杏红♀ 基因型 红眼♀ 基因型 W a + 反式 W a W 顺式 + W + + →
二噬菌体突变型 1快速溶菌突变型: 2宿主范围突变型: 3条件致死突变型: 表4-1野生型与几种突变型的区别 类型不同大肠杆菌平板上噬菌斑表型 B K() 野生型小噬菌斑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Ⅰ大噬菌斑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I大噬菌斑无噬菌斑(致死)小噬菌斑 rIII大噬菌斑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二 噬菌体突变型 1快速溶菌突变型: 2 宿主范围突变型: 3 条件致死突变型: 表4-1 野生型与几种突变型的区别 类 型 不同大肠杆菌平板上噬菌斑表型 B K() S 野生型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 大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I 大噬菌斑 无噬菌斑(致死) 小噬菌斑 rIII 大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三 Benzer的重组测验 噬菌体杂交实验 2重组值的计算 r47r+Xrtrl04 重组值=重组喷菌斑数X100 总噬菌斑数 B 在K(^λ)上生长的噬菌斑数X2X10Q 10 10-2 在B上生长的噬菌斑数 370X102X2X100% B K() 525X106 亲组合:r4xr0,rr+=0.0141% 重组合:r+r+、r47r104, 共525 共370
1 噬菌体杂交实验 r 47r + X r+r 104 B 10-6 10-2 B K() 亲组合:r 47r + 、r +r 10 , r +r + 重组合:r +r + 、r 47r 104 , 共525 共370 2 重组值的计算 重组值=重组噬菌斑数 X 100% 总噬菌斑数 三 Benzer的重组测验 = 0.0141% =在K()上生长的噬菌斑数X2X100% 在B上生长的噬菌斑数 = 370X102 X2 X100% 525X106
747 K r4了 K r104 r17十 6 r4了 K r102 图4-2BT4的突变位点阃距离的测定 B代表一个大肠杆菌B细胞 K代表涂满大肠杆菌K的一个培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