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中学基本教案 学科:语文备课人:时间:2013年7月18日 教学课题:《民为贵》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18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五、高考考点及试题: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到10题。(11年四川卷)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 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 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阎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遺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 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 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日:“天上九龙 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 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日:“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 先生岂其人邪。”日:“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日:“我岂取不义之财? 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 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
1 广宁中学基本教案 学科:语文 备课人: 时间:2013 年 7 月 18 日 教学课题:《民为贵》 一、【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 18 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五、高考考点及试题: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到 10 题。(11 年四川卷)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 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 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 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 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 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 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 “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 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 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 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
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日:“诸公先到舍下,我 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 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 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 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日:“得非吕徽之乎?″日:“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日 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 生日:“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考点: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答案:D 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 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 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
2 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 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 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 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 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 “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 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 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 惠.之谷 惠:赠送。 D 刺.船而去 刺:乘坐。 考点: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答案:D 解析:A 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 项前句“其” 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 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 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 项均为介词,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考点:理解句子,归纳要点,鉴赏形象 答案:B 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四、(23分)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日,携禇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 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1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1分。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陈治中骑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 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各1分。 六、教学内容的取舍:【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译文
3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考点:理解句子,归纳要点,鉴赏形象。 答案:B 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四、(23 分)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 分)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 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 1 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 1 分。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 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各 1 分。 六、教学内容的取舍:【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读第 1 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 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 盛,祭品洁浄,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 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 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 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 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 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 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 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 1.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 (二)、朗读第2、3则 (三)、讲读第2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 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 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 类的事情。”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 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
4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 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 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 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 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 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 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 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 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 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 1.阅读、思考第 2、3 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 (二)、朗读第 2、3 则 (三)、讲读第 2 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 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 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 一类的事情。”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 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
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 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 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 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 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3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 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 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 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 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 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 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 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 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一一仁政”的关系? 例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 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 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 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 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 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 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 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 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 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 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5 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 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 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 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 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 3 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 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 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 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 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 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 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 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 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例: (1) 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 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 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 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 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 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 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 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 把顾客驱赶到 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 常简单的。只不过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 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 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