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写 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首先,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只有10分,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就不能拿到发展分。因为高考评分标准 是基本上不跨等级给分。 因此,高考作文,首先就要保证基础等级的分数不能太低。 、基础等级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一)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 题意。只要不切合高考作文题的题意,都不可能得高分。 “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高考作文题除了题干、材料或指定标题外, 往往在“注意”(“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要“符合题意”,就要理 解试题所限定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写作前,要对试题的 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 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 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 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 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据我所知,世界上 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 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 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 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 而要有创新精神。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 字”诸项,也要一一落实。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 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 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 字功底再好,得分也不会超过20分,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 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 如前所述,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 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 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 “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 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写 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首先,基础等级是 50 分,发展等级只有 10 分,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就不能拿到发展分。因为高考评分标准 是基本上不跨等级给分。 因此,高考作文,首先就要保证基础等级的分数不能太低。 二、基础等级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一)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 题意。只要不切合高考作文题的题意,都不可能得高分。 “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高考作文题除了题干、材料或指定标题外, 往往在“注意”(“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要“符合题意”,就要理 解试题所限定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写作前,要对试题的 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不偏不漏、 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 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 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 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据我所知,世界上 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 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 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 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 而要有创新精神。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 字”诸项,也要一一落实。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 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 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 字功底再好,得分也不会超过 20 分,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 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 如前所述,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 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 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 “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 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 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 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 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髙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 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 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 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 “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 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 立意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 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意。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 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 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 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 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 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 1、立意的要求。这里只谈立意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高远深刻和新颖独到 两个更高一些的要求,将分别在“发展等级·深刻”和“发展等级·有创新”中 作阐述。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 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髙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 有些题目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材料的本质含义有 紧密的内在联系 2、立意的方法。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 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1)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 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往往蕴涵着某种晢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 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2)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 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 定主题的过程,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3)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 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4)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 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 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 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 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 当。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 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 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 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 “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 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 立意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 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意。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 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 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 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 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 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 1、立意的要求。这里只谈立意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高远深刻和新颖独到 两个更高一些的要求,将分别在“发展等级·深刻”和“发展等级·有创新”中 作阐述。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 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 有些题目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材料的本质含义有 紧密的内在联系。 2、立意的方法。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 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⑴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 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往往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 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⑵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 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 定主题的过程,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⑶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 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⑷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 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第一,理解基本义。准确理解材料、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 般性的材料或话题要准确理解其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规则”这个话题, 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章程,不等于“束缚”“习惯”“裁 判”“道德”等。再如“诚信”这个话题,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 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还有些考生只抓住“有 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 第二,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 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 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一一迁就自我、放 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 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 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第三,辨明概念关系。如果材料或话题涉及几个概念,如“痛苦与快乐”“目 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 事物的认知”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 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 “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 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 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 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而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 的认知”而忽视“感情亲疏”。 第四,谨防话题转移。在作文中,不管是题目指定的话题,还是考生根据材 料、命题所确定的话题,在行文中要做到一以贯之。有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有 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便再也收不回来了。例如,一考生以“门 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一文,文章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 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 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 的题意进行补救。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 次的二类卷。 第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 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总之,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 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髙下、 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如果材料或题目的范围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 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 考生喜欢把拟写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 拟写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 不仅有材料的题目要注意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好好审题,议论文要好好审题 记叙文也要好好审题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第一,理解基本义。准确理解材料、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一 般性的材料或话题要准确理解其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规则”这个话题, 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章程,不等于“束缚”“习惯”“裁 判”“道德”等。再如“诚信”这个话题,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 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还有些考生只抓住“有 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 第二,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涵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 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 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迁就自我、放 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 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 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第三,辨明概念关系。如果材料或话题涉及几个概念,如“痛苦与快乐”“目 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 “事物的认知”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 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 “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 在写作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 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 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而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 的认知”而忽视“感情亲疏”。 第四,谨防话题转移。在作文中,不管是题目指定的话题,还是考生根据材 料、命题所确定的话题,在行文中要做到一以贯之。有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有 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便再也收不回来了。例如,一考生以“门 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一文,文章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 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 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 的题意进行补救。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 次的二类卷。 第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 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总之,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 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高下、 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如果材料或题目的范围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 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 考生喜欢把拟写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 拟写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 不仅有材料的题目要注意审题,命题作文也要好好审题,议论文要好好审题, 记叙文也要好好审题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 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 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 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 握它的理论“焦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燧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 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 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 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审题立意时,始终与“先”、“后”周 旋,尽量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 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 先忧者”,不是“先 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査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 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 “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 “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 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 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再譬如“过河小卒”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此题的“中心论点”比较 明确,无需同学们费神一一小卒过河胜似车,“小”可以变“大”。它主要用来 训练考生们的“分析”能力,即学会“分解”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小论点”(分 论点):①小卒必须过河,不过河只能被动挨打;②“过河小卒”灵活机动,战 斗力大增;③“过河小卒”应当有协作精神,与“车”、“马”、“炮”相互配 合;④“过河小卒”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⑤过河后,小卒在冲锋陷阵中面临 更大的危险,要义无返顾,不怕牺牲;⑥关键时刻小卒可以直捣“黄龙府”,百 万军中取上将之首:⑦“过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怀全局的精神;⑧“过河小 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精神,等等 再譬如“门”这个题目。十分简洁,内涵甚丰,可以任学生自由联想,因为 与“门”有关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后来,又有朋友将此题发展为“有人敲 门”,那就更加有“情节”、更加有“动感”,也更难“宿构”了。某校高三学 生丁捷脱颖而出,他写了两个“门”,同在一条巷子中,面对着面:一个是“师 门”,住着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是“官门”,住着一位县里的 有些贪的“大干部”。两“门”对照,妙趣橫生,哲理悠远。 (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 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 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 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 的扩大和延伸。“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 自由。“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 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一一体现出文体的规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 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 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 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 握它的理论“焦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燧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 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 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 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审题立意时,始终与“先”、“后”周 旋,尽量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 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 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 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 “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 “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 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 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再譬如“过河小卒”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此题的“中心论点”比较 明确,无需同学们费神——小卒过河胜似车,“小”可以变“大”。它主要用来 训练考生们的“分析”能力,即学会“分解”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小论点”(分 论点):①小卒必须过河,不过河只能被动挨打;②“过河小卒”灵活机动,战 斗力大增;③“过河小卒”应当有协作精神,与“车”、“马”、“炮”相互配 合;④“过河小卒”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⑤过河后,小卒在冲锋陷阵中面临 更大的危险,要义无返顾,不怕牺牲;⑥关键时刻小卒可以直捣“黄龙府”,百 万军中取上将之首;⑦“过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怀全局的精神;⑧“过河小 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精神,等等。 再譬如“门”这个题目。十分简洁,内涵甚丰,可以任学生自由联想,因为 与“门”有关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后来,又有朋友将此题发展为“有人敲 门”,那就更加有“情节”、更加有“动感”,也更难“宿构”了。某校高三学 生丁捷脱颖而出,他写了两个“门”,同在一条巷子中,面对着面:一个是“师 门”,住着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是“官门”,住着一位县里的 有些贪的“大干部”。两“门”对照,妙趣横生,哲理悠远。 (二)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论述类、 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 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 文体,考生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即使写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可看成是记叙文 的扩大和延伸。“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使得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更大的 自由。“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 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出文体的规 范
“符合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考生来说, 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 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考试说明》在 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在具体的写 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 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每年髙考作文 的评分标准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各省阅卷点对文体要求往往有进一步的阐述 如:“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 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 得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把握文体规范。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 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 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 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 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 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 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 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 语言的准确性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 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 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选择最佳文体。①这个题目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 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 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 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 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 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 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 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 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 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 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 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 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 实是难为同学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100个考生写议论文, 有1篇“优秀”就算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 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 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
“符合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就考生来说, 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 议论,注重说理;你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考试说明》在 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在具体的写 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 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每年高考作文 的评分标准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条件。各省阅卷点对文体要求往往有进一步的阐述。 如:“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 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 得分也只能在切入分以下。”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把握文体规范。高考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文体 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一种轮廓的认识。记 叙文的目的是要动人以情、示人以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 文体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 议论文的目的是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 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 点的鲜明性。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 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 语言的准确性。 有不少考生对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只是有点感觉,却把握不好分 寸。在文章构思阶段,把握住这样一点:要写记叙文,就主要以讲故事来表现思 想或感情;要写议论文,就要阐述观点,要用各种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若要“符合文体要求”,就要选择最佳文体。①这个题目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②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 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③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 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 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 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 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 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 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 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 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 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 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 18 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 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 实是难为同学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 100 个考生写议论文, 有 1 篇“优秀”就算不错;而 100 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 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 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