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速》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 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 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一一邹忌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 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i)丽 朝(zhao)服衣冠(guan)窥(kui)镜 期(j)年 朝(chao)于齐 间(jia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 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 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 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 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 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 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 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 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 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 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 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 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 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 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 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 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 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 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 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的光辉战例。请举出一些例子。(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 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 文《曹刿论战》 、解题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 史《春秋》所编。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 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的光辉战例。请举出一些例子。(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 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 文《曹刿论战》 二 、解题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 史《春秋》所编。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i)又何间焉(jian)鄙(bi 弗 敢专也(fu) 小惠未编(bidn)小信未孚(fu)公与之乘( cheng)长 J(shao) 辙(zhe)轼(shi)竭〔jie)盈(ying)旗靡(mi)夫(f山) 帛(b6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淸课文大意,理解课 文内容。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3、重点词句 (1)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古今异义 间鄙牺牲忠可以再 (3)重点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内容理解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 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长 勺(sháo) 辙(zhé)轼(shì) 竭(jié) 盈(yíng) 旗靡(mǐ) 夫(fú) 帛(bó)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理解课 文内容。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3、重点词句 (1)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古今异义 间 鄙 牺牲 忠 可以 再 (3)重点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 内容理解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 32 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
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岁 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 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 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 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 临阵参战指挥 4、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 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5、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详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 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准备、战胜的原因, 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 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六、作业布置: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将曹刿“论”战改写为曹刿指挥战斗的片 段
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 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 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 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 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 临阵参战指挥。 4、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 “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 曹刿 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鲁庄公 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5、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详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 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准备、战胜的原因, 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 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六、作业布置: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将曹刿“论”战改写为曹刿指挥战斗的片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