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运用多重平衡规则进行计算。 4.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会分析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 向。 授课方式 讲授+目学 第六章:酸碱平衡 (4学时) 教学内容: 6.1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6.2酸 理论 6.3强电解质溶液 6.4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一》 6.4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二) 6.5缓冲溶液 教学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理解溶液中各型体分布 2.熟悉酸碱平衡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 3.熟悉各种溶液pH值的计算。 .理解酸碱缓冲溶液及其应用,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了解标准缓冲 溶液 樱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 (2学时) 教学内容: 7.1沉淀的溶度积和溶解度 7.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教学要求 1.理解沉淀的溶度积和溶解度概念,了解溶度积规则。 2.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授课方式: 进授+讨论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 (4学时) 教学内容: 8.1概述 8.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8.3配位平衡 8.4整合物 8.5配合物的应用 教字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熟悉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方法。 2.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堂握位平衡常数 -衡量配合物稳定性的指标。 4. 解配位平衡的移动规律 解整合物以及配合物的应用。 授课方式:
26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包括运用多重平衡规则进行计算。 4.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会分析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 向。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六章:酸碱平衡 (4 学时) 教学内容: 6.1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6.2 酸碱质子理论 6.3 强电解质溶液 6.4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一) 6.4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二) 6.5 缓冲溶液 教学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理解溶液中各型体分布。 2.熟悉酸碱平衡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 3.熟悉各种溶液 pH 值的计算。 4.理解酸碱缓冲溶液及其应用,掌握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了解标准缓冲 溶液。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 (2 学时) 教学内容: 7.1 沉淀的溶度积和溶解度 7.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教学要求: 1.理解沉淀的溶度积和溶解度概念,了解溶度积规则。 2.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 (4 学时) 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8.3 配位平衡 8.4 螯合物 8.5 配合物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熟悉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方法。 2.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掌握配位平衡常数——衡量配合物稳定性的指标。 4.了解配位平衡的移动规律。 5.了解螯合物以及配合物的应用。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4学时) 教学内容 9.1概述 9.2方程式的配平(自学) 9.3电极电势 9.4原电池的电动势和自由能变的关系 9.5电极电势的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熟悉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氧化数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电极电势概念和能斯特方程式。理解原电池、标准电极电位 (中°)及物理意义。 3.理解电池电动势和自由能变的关系 4 「解 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根据电极电势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反应 程度、判断反应顺序、会合理地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6.熟悉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十章 元素选述 (4学时) 教学内容 10.1概述 10.2卤素及化合物 10.3氧族元素 10.4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0.5过渡金属元素 教学要求: 1.了解非金属元素(P区元素)的特点。理解非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与电 子层结构的关系。 掌握卤素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学握氧、 硫化合物的性质 结 、用途。 4. 了解金属元素(S区、ds区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5.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6.理解并掌握过渡金属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与其性质的关系 .了解常见金属元素(Cr、Mn、Fe、Co、Ni)的多种价态化合物的氧化还 原性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三、其它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根据作业、期中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 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20-30%
27 讲授+自学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4 学时) 教学内容: 9.1 概述 9.2 方程式的配平(自学) 9.3 电极电势 9.4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自由能变的关系 9.5 电极电势的应用 教学要求: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熟悉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氧化数的概念。 2. 理解并掌握电极电势概念和能斯特方程式。理解原电池、标准电极电位 (фº)及物理意义。 3. 理解电池电动势和自由能变的关系。 4. 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5. 能根据电极电势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反应 程度、判断反应顺序、会合理地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6. 熟悉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十章:元素选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0.1 概述 10.2 卤素及化合物 10.3 氧族元素 10.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0.5 过渡金属元素 教学要求: 1. 了解非金属元素(P 区元素)的特点。理解非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与电 子层结构的关系。 2. 掌握卤素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掌握氧、硫化合物的性质、结构、用途。 4. 了解金属元素(S 区、ds 区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5. 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6. 理解并掌握过渡金属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与其性质的关系。 7. 了解常见金属元素(Cr、Mn、Fe、Co、Ni)的多种价态化合物的氧化还 原性。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三、其它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期中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 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30%
2.期末成绩70-80%。 五、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革元彦、左贤云、邬荆平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5.8 主要参考书: 1.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高 箜教有出版社,2006 2.浙江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钟国清,朱云云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8 4.武汉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执笔者:范晓燕 审核人:尤慧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
28 2.期末成绩 70-80%。 五、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董元彦、左贤云、邬荆平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5.8 主要参考书: 1.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浙江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 钟国清,朱云云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2008 4. 武汉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执笔者:范晓燕 审核人:尤慧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是否独立设课:是 总学时:32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1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控制、环境科学、医学检验、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8 必做项目数:8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使学生熟练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验证常见 系列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生严肃 古 实事求是的 学态度和 谨的工作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真空泵、吸滤瓶、p州酸度计、离心机、台秤、伏特计及常用玻璃器皿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项目 名称 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每组 分配属性 要求 人数 了解实验室规则和一般安全 实验室安全教 常识、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 专业 育和基本操作 操作技术、本实验课的内容 基础 验证 必做 学会固、液体试剂的取用, 固液分离、浓缩结晶、加热 氯化钠的提纯 等操作:掌握提纯粗食盐的 专业 化学方法及杂质离子$0、 基础 验证必做2 2Ca2的拾哈方注 握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硫酸亚铁铵的 法:熟练掌握水浴加热、蒸 制备及质量检 发、结晶和减压过滤等基本 专业 综合必做2 验 操作:学习用比色法定量检 基础 验产品中的杂质e 学会试管实验的 一些基本 酸碱反应与缓 作: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并 专业 冲溶液 试验其缓冲性能:学会使用 基础 验证 必做2 pH酸度计。 了解配位平衡、沉淀与溶解 配合物与沉淀 平衡、 溶度积等概念: 掌握 专业 溶度积规则并会应用:学会 基础 验证 必做 溶解平衡 离心机的使用
29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 总学时:32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1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控制、环境科学、医学检验、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8 必做项目数:8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使学生熟练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验证常见一 系列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 作风,树立科学的实验观,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真空泵、吸滤瓶、pH 酸度计、离心机、台秤、伏特计及常用玻璃器皿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 称 实验内容及要求 学时 分配 实验 属性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实验室安全教 育和基本操作 了解实验室规则和一般安全 常识、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 操作技术、本实验课的内容 与要求。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2 氯化钠的提纯 学会固、液体试剂的取用, 固液分离、浓缩结晶、加热 等操作;掌握提纯粗食盐的 化学方法及杂质离子 SO4 2-、 Mg2+、Ca2+的检验方法。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3 硫酸亚铁铵的 制备及质量检 验 掌握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 法;熟练掌握水浴加热、蒸 发、结晶和减压过滤等基本 操作;学习用比色法定量检 验产品中的杂质 Fe3+。 4 专业 基础 综合 必做 2 4 酸碱反应与缓 冲溶液 学会试管实验的一些基本操 作;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并 试验其缓冲性能;学会使用 pH 酸度计。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5 配合物与沉淀- 溶解平衡 了解配位平衡、沉淀与溶解 平衡、溶度积等概念;掌握 溶度积规则并会应用;学会 离心机的使用。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了解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 原反应方向和立物的影响: 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浓度 温度对氧化还原 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浓 4 验证 必做 2 对电极电势的影啊及原电礼 电动势的测定方法。 堂据消移及盐的重要性质! p区元素重要化 了醒亚硝酸 、磷酸盐的主男 专业 合物的性质 验证 必做 2 生顶: 了解锡、铅、锑 基础 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学握铬、锰、铁、银、求 d区元素重要化 专业 合物的性质 铜等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 4 基础 验证 必做 2 性 四、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做到 内容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符合国家有 关测量规范的要求。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有效数字应符合仪器的精度,相应表 格中数据的 小数位要符合规范要求 。学 实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必须填写在报 告中指定位置,并由指导教师当场检查确认签字及注明检查日期。必须在规定的 时间内交付实验报告,如无任何理由拖延不交,视为放弃该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包括:平时成绩80%(预习成绩20%、操作成 绩40%、 实验报告成绩 0%),操作考核20% 五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大连理工大学辛剑,孟长功主编。《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参考书 (1) 古凤才,肖衍繁,张明杰,刘炳泗。《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田玉美.《新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3 月. 撰写人:尤慧艳 审核人:詹世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
30 6 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 原反应方向和产物的影响; 了解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 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浓度 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原电池 电动势的测定方法。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7 p 区元素重要化 合物的性质 掌握硝酸及盐的重要性质; 了解亚硝酸、磷酸盐的主要 性质;了解锡、铅、锑、铋 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8 d 区元素重要化 合物的性质 掌握铬、锰、铁、银、汞、 铜等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 性质。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做到 内容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符合国家有 关测量规范的要求。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有效数字应符合仪器的精度,相应表 格中数据的小数位要符合规范要求。学生实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必须填写在报 告中指定位置,并由指导教师当场检查确认签字及注明检查日期。必须在规定的 时间内交付实验报告,如无任何理由拖延不交,视为放弃该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包括:平时成绩 80%(预习成绩 20%、操作成 绩 40%、实验报告成绩 40%),操作考核 2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大连理工大学辛剑,孟长功主编.《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 2.参考书 (1)古凤才,肖衍繁,张明杰,刘炳泗.《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 (2)田玉美.《新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 3 月. 撰写人:尤慧艳 审核人:詹世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