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412-2003 4测试、评价内容 4.1基本规定 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 样在现场安装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输入总功率N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 GB/T18430.的要求。 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 4.11实验室测试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 4.1.2现场测试 a)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 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ΔAw、年转移峰电量率(X)、电力移峰量(ΔN)、电力移峰率(X)、 年谷电利用率(Y) b)确定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输入总电量(Am)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42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内容 4.1名义蓄冷量Q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在设计循环周期内按表1名义工况,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 试按附录B方法进行测试 表1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条件 放热侧 水冷式 风冷式 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干球温度 制冷 Tt0.3 30±0.3 35±0.3 35±1 蓄冷 7,±0.3 28÷0.3 33±0.3 29±1 释冷 T±0.3 注:表中T为载冷剂回水温度,T为载冷剂供水温度;常规温度为T=℃,T:=1:当T<t,T2-T> 5℃时称为大温差设计。 4.22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入总电量之和:按照附 录A或附录B进行測试按式(1)、2)计算。 N Xt ∑A:=∑Nx ……(2) 式中: N-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N—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 了—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42.3董冷性能系数COPu 制冷蓄冷系统按表1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κ)和相同单位的输人总电量
GB/T 19412-2003 4 测试、评价内容 4. 1 基本规定 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 样在现场安装。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 Q〕、输入总功率 N。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 GB/"[' 18430. 1的要求。 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 4.1.1 实验室测试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 4. 1.2 现场测试 a)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 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AA,,)、年转移峰电量率(X yd )、电力移峰量(AN,)、电力移峰率(Xa), 年谷电利用率(YY,1) ] o b) 确定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输人总电量(AYT)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几 )〕。 4.2 制冷,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内容 4.2. 1 名义蓄冷量(Qic )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c),在设计循环周期内按表 1名义工况,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 试按附录 B方法进行测试。 表 1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条件 项 目 载冷剂 放热侧 水冷式 风冷式 进 口温度 出口温度 进口温度 出口温度 干球温度 制冷 } 一 7屯士口.污 T,土0. 3 30士0.3 35士0. 3 35士 1 蓄冷 } 28士0. 3 33士 0. 3 29士 1 释冷 T:土0. 3 注:表中 孔 为载冷剂回水温度,了1为载冷剂供水温度;常规温度为 7'二70C ,兀二12"C;当 T, G70C ,几一T> 5℃时称为大温差设计口 4.2.2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 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人总电量之和。按照附 录A或附录B进行测试,按式(1),(2)计算。 >-' ,A一>-'N, X: 艺A‘一7}'N, 'X: ...···············… … (l) ·‘...··············… … (2) 式中: N 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o N, '— 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r— 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4.2.3 蓄冷性能系数 COP;, 制冷蓄冷系统按表 l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tc)和相同单位的输人总电量 }E,A:之比
GB/T1942-2003 COP=Q/A 在现场測试计算(OP-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r)应为名义总冷量(Σ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 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1Qx,Q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Q,;为释冷循环试验 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 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境瀝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l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C修正 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常規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2修正 4.3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ΔA)、年转移峰电量率()、电力移峰垦(△N) 电力移峰率(X)和年谷电利用率(Yn) 4.31年转移峰电量(A 年转移峰电量(△A4)按式(4计算 Ay= Awayi (4) Aw、Axr-分别为无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蕃冷系统在电网峰荷时段年输人总电量,单位为 千瓦小时(kW·h) Aw、A按附录D进行计算。 4.3.2年转移峰电量率(X 年转移峰电量率(X)按式(5)计算 XY=△n/AW 4.3电力移峰量(△M) 电力移峰量(△N)按式(6)计算 △N=N4-N 式中 N=(N∑N∑N N、N-一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与制冷蓄冷系统的机房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 N按附录D进行计算 4.34电力移峰率(X) 电力移峰率(X)按式(7)计算 X4=△N/N 4.35年谷电利用率(F) 年谷电利用率(Y)按式8计算 Y=0.01XY+0.42Xy+0.45×y+0.12×Y 式中 Yn、 Ya, ya一分别为没计负荷0.75设计负荷、0.50设计负荷0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谷 电利用率:分别按Y=2A,(2+2A+2A)计算 4.4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系统年输八总电量(Aκ)和静态差额投资收期(T) 44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n)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人总电量(Ar)按式(9)进行计算
GB/T 19412-2003 COI、一Qic/艺A' ························……(3) 在现场测试计算 COP 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11)应为名义总冷量(?' 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 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即Q' ,) X r),Q,。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毛Q,:,为释冷循环试验 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 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 1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C. 1修正。 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I常规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 2修正。 4.3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iA Yr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 )、电力移峰量(AN(), 电力移峰率(Xd)和年谷电利用率(Yrd) o 4.3.1 年转移峰电量(0.4Yf ) 年转移峰电量(,}AY()按式(4)计算 AAY, = Aw,一AYr ························……(4) 式中: Awf,AY 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蓄冷系统在电网峰荷时段年输人总电量,单位为 千瓦小时(kW "h). Aw,、AY,按附录D进行计算。 4.3.2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 )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按式(5)计算 XYd ONr 二 △AYr/Aw, ·““.”’‘··············… … (5) 4.3.3 电力移峰量 (ON, ) 电力移峰量(0 N,)按式(6)计算 = Nwr一 Nf ·‘.‘·.··················… … (6) 式 中: Nw ‘一(Nf/艺NY,)X艺Nw Nw,, N,-一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与制冷蓄冷系统的机房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 艺N*按附录,。进行计算。 4. 3.4 电力移峰率(Xe) 电力移峰率(Xd)按式(7)计算 Xd二 △N,/N ························……(7) 4.3.5 年谷电利用率(YYa ) 年谷电利用率(丫Yd)按式(8)计算 YYn= 0. 01 X Yd,+0. 42 X Yaz+0. 45 X Y,,十0.12XYN ············……(8) 式中: Y,u . Ydz . Yas , yd。一 一分别为设计负荷、0.75设计负荷、0. 50设计负荷、0. 2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谷 电利用率; 4.4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 分别按、d一ZA,a/(ZA,R+艺汽p+艺浅f)计算。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T). 4.4.1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人总电量(AYT)按式(9)进行计算 6
GB/T1942-2003 Ar= ay ta (9) Ax-为制冷蓄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佔算。 A—一为供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 44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①T按式(10)进行计算 T=(CTY-Cw)/(AVY) …(10) 式中 -为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 C—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Cw;供冷系 统与蓄冷空调系统相同的供冷系统,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为薑冷空 凋系统組件价格乘以放大系数K求得;不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按市 场价来估算;算方法按附录D进行。 V—为无盖冷功能的空调年运行电费(V)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V)之差按附录D 进行计算。 5试验 51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试按附录B方法执行 52-般规定 5.1系统应在运行正常之后,才可进行测试 52系统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B5060规定。乙二醇溶液也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3试验时时间隔不大于30min记录一次。 524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3试验参数 531蓄冷释冷工况条件 a)实验室条件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按表1的规定 b)现场测试 蓄冷空调现场测试应选择当地全年最热月份进行试验放热侧条件宜按表的规定 54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 a)实验室测试应符合GB/T0907201中5的规定。 b)现场測试应符合附录B中B6.3的规定, 55试验数据整理 计算用制冷剂、载冷剂和冷却介质的热物理性能数值,应采用参考文献所列文献的数值。 6试验报告 6.1格式和内容见附录E 62试验结果 6.1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输入总功率N和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COD由制冷设备制造 厂提供,应符合GBT1843.1和其他有关标准 2,2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c输人总电量∑A,和蓄冷性能系数COPn
GB/T 19412-2003 A YT= AY十A. .·.......············...… … (9 ) 式中: AYT— 为制冷蓄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 A_— 为供冷系统年输人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 4.4.2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升)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几)按式(10)进行计算 TT= (CTY一CTW)/(AVYT) … ’二’·...·......····… … (10) 式中: GY一 为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艺CTYz a CTW一 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艺CTW;供冷系 统与蓄冷空调系统相同的供冷系统,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为蓄冷空 调系统组件价格乘以放大系数 K求得;不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按市 △VYT 场价来估算;估算方法按附录D进行。 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年运行电费(VTW)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VTY)之差,按附录D 进行计算。 5 试 验 5. 1 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试按附录B方法执行。 5.2 一般规定 5.2. 1 系统应在运行正常之后,才可进行测试。 5.2.2 系统使用的水质应符合 GB 50050规定。乙二醇溶液也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2.3 试验时,时间间隔不大于 30 min记录一次。 5.2.4 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5.3 试验参数 5.3. 1 蓄冷、释冷工况条件 a) 实验室条件 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按表 1的规定。 b) 现场测试 5.4 蓄冷空调现场测试应选择当地全年最热月份进行试验,放热侧条件宜按表 1的规定。 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 实验室测试应符合GB/T 10870-2001中4.5的规定。 现场测试应符合附录B中B.6.3的规定。 a) b) 55 试验数据整理 计算用制冷剂、载冷剂和冷却介质的热物理性能数值,应采用参考文献所列文献的数值。 6 试验报告 6. 1 格式和内容见附录E, 6.2 试验结果 6.2. 1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 Qo,输人总功率 N。和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 COP由制冷设备制造 厂提供,应符合 GB/T 18430. 1和其他有关标准。 6.2.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IC、输人总电量EA' ,和蓄冷性能系数COP;-
GB/T1942-2003 623净可利用蓄冷容量Q 624蓄冷循环及释冷循环中使用的传热流体。 625起始蓄冷循环的持绥时间 626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62,7释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以释冷量与名义蓄冷量之比(QQ)为纵坐标,时间τ为横坐标,用实测得的数据画出相对释冷量 随时间变化曲线,当进出口温差<0.5℃时就视为释冷已结束。见图1 释冷特性曲线 /0 60% 40 20% 12345678时间r/h 瘅冷特性也可以其他形式表 图1 62.8年转移峰电量(△Ay)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4计算 629年转移峰电量率(X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5)计算。 62.10电力移峰量(△N)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6)计算。 6211电力移峰率(X)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7)计算 6.2年谷电利用率(Yx)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δ)计算。 6.13年输人总电量(An) 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9)计算。 6214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r)按公式(1)计算
GB/T 19412-2003 6.2.3 净可利用蓄冷容量 QDo 6.2.4 蓄冷循环及释冷循环中使用的传热流体。 6.2.5 起始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6.2.6 蓄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6.2.7 释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以释冷量与名义蓄冷量之比(Qs/Qs)为纵坐标,时间r为横坐标,用实测得的数据画出相对释冷量 随时间变化曲线,当进出口温差<0.5℃时就视为释冷已结束。见图 1, 释冷特性曲线 Q,/4i 】00% } 7;>几>几 i 戮 L-T-二i任二二一一一一 二》沪 碑,口创 多 /( ‘多二尸尸产 习衫多尸 产 尸夕 1 2 3 4 5 6 7 8 时间r/ h 释冷特性也可以其他形式表示 图 1 6.2.8 年转移峰电量(DAvr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4)计算。 6.2.9 年转移峰电量率(Xva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5)计算。 6.2. 10 电力移峰量(AN,)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6)计算。 6.2. 11 电力移峰率(Xa) 由装机容量数据,按公式(7)计算。 6.2. 12 年谷电利用率(Yva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8)计算。 6.2. 13 年输人总电量(A, ) 二次以上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9)计算。 6.2. 14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升 )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乙)按公式(10)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