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 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内。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子就对生死问题理性对待, 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的生死观,儒家入世 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将个人价值消融在社会历史的价 值之中,对死亡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人的生命存在。这种将个体的人湮没 在“道”的纲常伦理系统中的观念,最终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不同于孔子,道家的庄子则 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 隙,忽然而已”,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塑造了“至人”“真人”“神人” 的理想人格来消弭这种人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而到了西汉,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这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等级森严的集体性社会中,他们以儒家的仁义道 德为真理,以实现济苍生扶社稷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儒家圣人的“内圣外王的人格理 想在此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因此,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是重生轻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东汉之前,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时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动荡不安时期。这个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充满了奸诈、虚伪,很 多知识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汉末魏晋六朝却是史 上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而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动乱与 精神自由的双重催动互生下,迎来了魏晋士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首先的表 现则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思索,也即对死亡的观照和冥思一一死亡意识的觉醒。对魏晋士人 来说,一方面,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士人极度珍惜生命,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乱、瘟疫的流行及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政坛飞来的横祸,其
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 选择题 ...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 ...上,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余各题 ....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子就对生死问题理性对待, 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的生死观,儒家入世 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将个人价值消融在社会历史的价 值之中,对死亡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人的生命存在。这种将个体的人湮没 在“道”的纲常伦理系统中的观念,最终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不同于孔子,道家的庄子则 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 隙,忽然而已”,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塑造了“至人”“真人”“神人” 的理想人格来消弭这种人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而到了西汉,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这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等级森严的集体性社会中,他们以儒家的仁义道 德为真理,以实现济苍生扶社稷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儒家圣人的“内圣外王的人格理 想在此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因此,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是重生轻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东汉之前,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时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动荡不安时期。这个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充满了奸诈、虚伪,很 多知识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汉末魏晋六朝却是史 上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而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动乱与 精神自由的双重催动互生下,迎来了魏晋士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首先的表 现则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思索,也即对死亡的观照和冥思——死亡意识的觉醒。对魏晋士人 来说,一方面,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士人极度珍惜生命,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乱、瘟疫的流行及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政坛飞来的横祸,其
结果是死亡枕藉、朝生暮死、人命如蚁,又使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人生的短促、 时光的飘忽、飞来的横祸,使人们不得不面对人类的必然归宿一一死亡,不得不对死亡表现 出了莫大的关注。 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焦虑时时煎熬着他们,他们厌世不厌生,求 生而不得,在这个生命情绪空前浓厚的时代里,面临的却是太多太多的死亡。那么人生的意 义何在?生命的价值何在?晋人提出了近乎颓废的人生观,人生只能追求声色犬马的物质享 受,正所谓“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这种人生观使人们看到的只是空虚和黑暗,这种感伤主 义的生命意识更加加深了魏晋士人对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生存悲剧感。 魏晋士人在对死亡的观照与冥思中,痛苦地抒写着自己的人生答卷,他们炼丹服药、狂饮 烂醉的同时又写诗作文、绘画书法、弹琴长啸,这里有近乎放荡的任诞、有近乎典雅的美丽 这是魏晋士人在观照和冥思死亡之后所建构的诗意生存空间,其中蕴含着魏晋士人对生的 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不同于传统伦理价值的生死观、是悲 怆而又凄美的人格美一一是一种流传千古的魏晋风流。 (选自《试述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 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B.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对死亡视而不见,忽视个人的生命存在, 所以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C.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使道家想通过理想人格的塑造,来消弭这种人 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 D.西汉的文人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性社会中,他们重生轻死。死亡对 他们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在东汉以前,虽然道家提出了“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但这并不 是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B.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但这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 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C.魏晋士人既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又感受到生命的极度卑微,这使他们对死 亡表现出了莫大的关注
结果是死亡枕藉、朝生暮死、人命如蚁,又使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人生的短促、 时光的飘忽、飞来的横祸,使人们不得不面对人类的必然归宿——死亡,不得不对死亡表现 出了莫大的关注。 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焦虑时时煎熬着他们,他们厌世不厌生,求 生而不得,在这个生命情绪空前浓厚的时代里,面临的却是太多太多的死亡。那么人生的意 义何在?生命的价值何在?晋人提出了近乎颓废的人生观,人生只能追求声色犬马的物质享 受,正所谓“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这种人生观使人们看到的只是空虚和黑暗,这种感伤主 义的生命意识更加加深了魏晋士人对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生存悲剧感。 魏晋士人在对死亡的观照与冥思中,痛苦地抒写着自己的人生答卷,他们炼丹服药、狂饮 烂醉的同时又写诗作文、绘画书法、弹琴长啸,这里有近乎放荡的任诞、有近乎典雅的美丽, 这是魏晋士人在观照和冥思死亡之后所建构的诗意生存空间,其中蕴含着魏晋士人对生的留 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不同于传统伦理价值的生死观、是悲 怆而又凄美的人格美——是一种流传千古的魏晋风流。 (选自《试述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1. 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 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B.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对死亡视而不见,忽视个人的生命存在, 所以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C.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使道家想通过理想人格的塑造,来消弭这种人 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 D.西汉的文人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性社会中,他们重生轻死。死亡对 他们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东汉以前,虽然道家提出了“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但这并不 是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B.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但这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 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C.魏晋士人既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又感受到生命的极度卑微,这使他们对死 亡表现出了莫大的关注
D.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所以提出了近乎颓废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表现出他们内 心的煎熬和对生命的淡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塑造的“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并未能消弭魏晋士人人生的苦难 和对死亡的焦虑 B.魏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这使魏晋 士人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 C.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正是这种无序的时代背景 使得魏晋士人具有了精神的自由。 D.魏晋士人对生的留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有时外化为近乎放荡任诞的行 为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 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 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 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 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 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 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 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 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 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 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
D.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所以提出了近乎颓废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表现出他们内 心的煎熬和对生命的淡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道家塑造的“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并未能消弭魏晋士人人生的苦难 和对死亡的焦虑。 B.魏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这使魏晋 士人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 C.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正是这种无序的时代背景 使得魏晋士人具有了精神的自由。 D.魏晋士人对生的留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有时外化为近乎放荡任诞的行 为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 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 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 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 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 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 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 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 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 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 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
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丬 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 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 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 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 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 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 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 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 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 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 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 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 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 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 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 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第Ⅱ卷表达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题(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 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其中有两个字用的尤为传神,请找出来并简 要赏析。(6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兰亭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 来赋诗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3)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幽咽悲凉的句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他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带领华为从一个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 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第Ⅱ卷 表达题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 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 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题(11 分)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①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 廷官员的冠饰。 8.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其中有两个字用的尤为传神,请找出来并简 要赏析。(6 分) 9.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1)兰亭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 来赋诗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3)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幽咽悲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他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带领华为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