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 今体诗)相对的—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 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 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 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 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 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 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 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 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 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 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 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 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
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 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 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 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 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 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 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 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 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 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 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 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 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 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
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 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毎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 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何愚,窃比稷 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岀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 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 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 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 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 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 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 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 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 后,逐渐走向衰微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 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 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 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
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 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 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 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 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 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 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 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 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 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 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 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 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 后,逐渐走向衰微。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 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 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 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
有意“反律化”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 则更具优势。 C.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 诗那样开阔。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 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 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 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D.本文引用的语句分为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 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吴月辉 2016年2月20日上午8时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 这一刻,享年96岁。 2012年,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 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 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硏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 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 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遺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 都不在一个量级。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 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诗 有意“反律化”。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 则更具优势。 C.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 诗那样开阔。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 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 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 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D.本文引用的语句分为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 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吴月辉 2016 年 2 月 20 日上午 8 时 12 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 这一刻,享年 96 岁。 2012 年,92 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 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 35 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 1955 年,他在 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 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 4 名教授级的专家也 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 都不在一个量级。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 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回国后,他又带领—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 直线加速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面对—个又一个困难,他说:“什么叫 做科硏工作?做科硏工作就是解决困难。没有困难,那就用不着科研了。”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 工作中。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难度 非常大。有人说,这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没有抓 住,就会粉身碎骨。然而,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还是跳上了这辆“飞驰的列车”。 这一次次因为“大胆”而创造的奇迹,皆源于谢家麟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坚持创新的精神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岁之后,他 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 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而谢家麟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十分简单, 他只是不愿陷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之中,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做点有益的 事情。 谢家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在硏究的初始阶段,“跟踪″是 必须的,假如不能处于和前人相近的水平,“超过”就无从谈起。然而,谢家麟更强调,要 认清“跟踪模仿”与原创性发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常说的-句话便是“原创是人天生的本 性”。正是因为有了谢家麟这样的科学家,科硏创新之路才永远不会中断,如他的自传书名 般,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还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当中的动手能力。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 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 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可做适当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自己不懂动手,则犹如开车时 需要一人观看路面情况,再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 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 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 美好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 8 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 直线加速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他说:“什么叫 做科研工作?做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没有困难,那就用不着科研了。” 1979 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 工作中。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难度 非常大。有人说,这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没有抓 住,就会粉身碎骨。然而,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还是跳上了这辆“飞驰的列车”。 这一次次因为“大胆”而创造的奇迹,皆源于谢家麟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坚持创新的精神。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 岁之后,他 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 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而谢家麟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十分简单, 他只是不愿陷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之中,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做点有益的 事情。 谢家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跟踪”是 必须的,假如不能处于和前人相近的水平,“超过”就无从谈起。然而,谢家麟更强调,要 认清“跟踪模仿”与原创性发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原创是人天生的本 性”。正是因为有了谢家麟这样的科学家,科研创新之路才永远不会中断,如他的自传书名 一般,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还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当中的动手能力。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 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 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可做适当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自己不懂动手,则犹如开车时 需要一人观看路面情况,再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 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 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 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2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他的回答永远是:“不后悔,我做了正确的 选择,回国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 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不能成 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无论是科 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 (余建斌《梦想需要加速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传记采用倒叙的手法,全面介绍了谢家麟一生的情况并详细地叙述了他在科 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与科学精神。 B.为了佐证谢家麟在治学观念、研究方法、国际视野、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大家风 范,作者直接引用了谢家麟自己和熟悉他的人的许多原话。 C.谢家麟在科学研究生涯中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的闯劲、自身 的深厚科学功底和比较强的科技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D.到了晚年,谢家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因为他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好地激励青年 科学家们: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余热而多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5.谢家麟的一生是如何践行“创新”这两个字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6.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体现出他对青年的什么要求?在这方面,青年人要向谢老学 些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 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 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 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 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02 月 22 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他的回答永远是:“不后悔,我做了正确的 选择,回国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 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不能成 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无论是科 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 (余建斌《梦想需要加速器》)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传记采用倒叙的手法,全面介绍了谢家麟一生的情况并详细地叙述了他在科 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与科学精神。 B.为了佐证谢家麟在治学观念、研究方法、国际视野、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大家风 范,作者直接引用了谢家麟自己和熟悉他的人的许多原话。 C.谢家麟在科学研究生涯中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的闯劲、自身 的深厚科学功底和比较强的科技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D.到了晚年,谢家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因为他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好地激励青年 科学家们;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余热而多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5.谢家麟的一生是如何践行“创新”这两个字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6.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体现出他对青年的什么要求?在这方面,青年人要向谢老学 些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 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 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 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 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