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职工医疗保险体制 口适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口制度创新已势在必行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 展,传统高福利性的医疗保障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 经济发展的需要
o 适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 o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n 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o 制度创新已势在必行 n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 展,传统高福利性的医疗保障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 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传统制度的创立和定型时期(1949年~1980年) 随着国民经济走过的恢复、发展、停滞、再恢复整顿的 道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创建修整(1949年~1956年) ▣ 完善改进(1957年~1968年) 停滞维持(1969年~1973年) 口“文革”后的恢复调整(1974年~1980年) 近三十年的发展,整个制度进入成熟期。其主要特征: 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职工的医疗保障,惠及亲属,职业有别等
o 传统制度的创立和定型时期(1949年~1980年) n 随着国民经济走过的恢复、发展、停滞、再恢复整顿的 道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o 创建修整(1949年~1956年) o 完善改进(1957年~1968年) o 停滞维持(1969年~1973年) o “文革”后的恢复调整(1974年~1980年) n 近三十年的发展,整个制度进入成熟期。其主要特征: o 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职工的医疗保障,惠及亲属,职业有别等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口医疗保险改革的初期(1981年~1992年) 传统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传统医疗保险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口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不堪重 负; 口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得不到基本保障; 不同地区和企业的负担不均匀等诸多问题,迫使各方 面的利益主体进行逐步的调整和改革
o 医疗保险改革的初期(1981年~1992年) n 传统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n 传统医疗保险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o 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不堪重 负; o 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得不到基本保障; o 不同地区和企业的负担不均匀等诸多问题,迫使各方 面的利益主体进行逐步的调整和改革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根基已经动摇,建立新型的有 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 共识。 ■ 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职工个人分担部分医疗费用: 一些地区和行业组织起大病医疗统筹; 改变对医院的支付方式,促使医院约束过度的医疗行为; 控制药品的消耗等
n 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根基已经动摇,建立新型的有 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 共识。 n 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o 职工个人分担部分医疗费用; o 一些地区和行业组织起大病医疗统筹; o 改变对医院的支付方式,促使医院约束过度的医疗行为; o 控制药品的消耗等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新旧医疗保险制度的转换时期(1993年~至今)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由 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1994年4月国家体改委、财政部、 劳动部、卫生部联合 颁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确定 “两江”试点,取得了较大成绩,“两江”模式迅速在 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o 新旧医疗保险制度的转换时期(1993年~至今) n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由 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n 1994年4月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联合 颁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确定 “两江”试点,取得了较大成绩, “两江”模式迅速在 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