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 《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 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 《阿房宫赋》) (4)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上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 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 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 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 今人把“你最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 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 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 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 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 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 么东西,还是不能说凊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ˆ交换规范场论ˆ 的论文就经历了—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 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王湾 《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 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杜牧 《阿房宫赋》) (4) ,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 4 上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 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 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 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 今人把“你最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 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 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 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 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 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 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 20 世纪 50 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 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只觉得 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 60 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 1964 年以后才清楚
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 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 介绍一种叫电磁铁ˆ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 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 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 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 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 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ˆ结构,都是在无意识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 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 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 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茅蒺询。《木 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ˆ。1964 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 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 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 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 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杲: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 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 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ˆ由于社
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 就是画家,1832 年 10 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 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 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 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 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 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 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 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 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 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茅蒺询。《木 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 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 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 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 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 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 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