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常识填空。(3分) (1)《曹刿论战》选自_,《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_所作 (2)《黄生借书说》作者_,_(朝代)诗人。 (3)《马说》作者_ 2、原文填写:(4分) (1)《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 (3)策之不以其道,_,_,执策而临之。 (4)《黄生借书说》中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 1)经过殚思竭虑,我们认为幸运的是世界上某些非常诱人的东西是买不到的 殚思竭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强假:) (4)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相类:) (5)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上的熟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2分) ①在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_加以评说的
第一部分: 1、常识填空。(3 分) ⑴《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 所作。 ⑵《黄生借书说》作者 , (朝代)诗人。 ⑶《马说》作者 。 2、原文填写:(4 分) ⑴《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⑵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 ⑶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⑷《黄生借书说》中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 分) ⑴经过殚思竭虑,我们认为幸运的是世界上某些非常诱人的东西是买不到的。 殚思竭虑: 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 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强假: ) ⑷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相类: ) ⑸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上的熟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2 分) ①在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 加以评说的
②中国人将办事和做戏太_,而别人却很切实。 ③中国的经济文化状况,虽然比较起来还是落后的,但跟解放以前不可 ④在发展大牲畜中认真贯彻了牛、驴、马、骡_,全面发展的原则 A、一视同仁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量齐观 B、混为 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量齐观 C、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同日而语一视同仁 D、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视同仁 5.识图:下图《接轨》反映了怎样的不良现象?(2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六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皮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6、文段中心句是。(1分) 7、为了论证中心,文中用了三个例证,它们是:(3分) 8、"四库”指。(2分)
②中国人将办事和做戏太 ,而别人却很切实。 ③中国的经济文化状况,虽然比较起来还是落后的,但跟解放以前不可 。 ④在发展大牲畜中认真贯彻了牛、驴、马、骡 ,全面发展的原则。 A、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B、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C、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 D、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 5.识图:下图《接轨》反映了怎样的不良现象?(2 分) 第二部分: (一)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六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6、文段中心句是 。(1 分) 7、为了论证中心,文中用了三个例证,它们是:(3 分) ⑴ ⑵ ⑶ 8、“四库”指 。(2 分)
9、解释古今异义词:(2分) (1)祖父古义:今义 (2)夫人古义:今义 10、"子不闻藏书者乎?"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语段中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是。(1分) 1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2分) 1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1)公与之乘(乘:) (2)登轼而望之(轼:) (3)再而衰(再:) (4)望其旗靡(靡:) 14、"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2分) 15、本文紧扣”论”字,详写三次对话,所以,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2分) A、记叙生动B、议论精辟
9、解释古今异义词:(2 分) ⑴祖父 古义: 今义: ⑵夫人 古义: 今义: 10、“子不闻藏书者乎?”一句有什么作用?(2 分)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语段中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是 。(1 分) 1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2 分) 1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 分) ⑴公与之乘(乘: ) ⑵登轼而望之(轼: ) ⑶再而衰(再: ) ⑷望其旗靡(靡: ) 14、“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2 分) 15、本文紧扣“论”字,详写三次对话,所以,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 )(2 分) A、记叙生动 B、议论精辟
C、寓叙于论D、寓论于叙 16、下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故:公问其故故逐之 B、之:公将鼓之故克之 C、望: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D、其:下视其辙公问其故 17、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B、"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 D、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三)南人捕雁 雁宿于江湖之岸①,沙渚之中②,动计千百③。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围而警察④ 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阴暗⑤,或五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⑥。将欲及之⑦,则 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复定⑧。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如是数四⑨,大者怒啄雁 奴。秉烛者徐徐逼之⑩,更举烛D,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0D。乃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 所获甚多。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话3之,此人曾亲采捕 注释 ①宿:住宿,这里是栖息的意思。于:在。②渚(zhu):水中小块陆地。③动:往往。计:计算。④警察: 警戒,放哨,动词。⑤俟(si):等待。⑥屏气:抑制住呼吸。潜:偷偷地,暗中。⑦及:到达。⑧顷之 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⑨是:此,这样。⑩秉:拿。①D更:再。Q复:再。03评事:官名
C、寓叙于论 D、寓论于叙 16、下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B、之:公将鼓之 故克之 C、望: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D、其: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17、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B、“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C、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 D、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三)南人捕雁 雁宿于江湖之岸①,沙渚之中②,动计千百③。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围而警察④。 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阴暗⑤,或五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⑥。将欲及之⑦,则 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复定⑧。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如是数四⑨,大者怒啄雁 奴。秉烛者徐徐逼之⑩,更举烛⑾,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⑿。乃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 所获甚多。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话⒀之,此人曾亲采捕。 注释 ①宿:住宿,这里是栖息的意思。于:在。②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③动:往往。计:计算。④警察: 警戒,放哨,动词。⑤俟(sì):等待。⑥屏气:抑制住呼吸。潜:偷偷地,暗中。⑦及:到达。⑧顷之: 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⑨是:此,这样。⑩秉:拿。⑾更:再。⑿复:再。⒀评事:官名
18.文章末尾用一句话交代这个故事的来历,并说”此人曾亲采捕”,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19.对雁奴的反复报警,大者怒啄”,终致雁奴”不复动”。"大者"的做法及遭遇给你什么启示?(2分) 20.从下面语句中找出一对同义词来。(1分) 秉烛者徐徐逼之,更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 21.根据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写成语。(2分) ①动计千百 屏气潜行 ③秉烛者徐徐逼之 ④将欲及之,则略举烛 2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A、令雁奴围而警察() B.他是一名警察() A、于瓦罐中藏烛() B.洞房花烛夜() 23.用变双音节词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3分) (四)世俗化的折旧过程 他狠了狠心,买了辆最新型的变速自行车,鲜亮、快捷、轻巧。人骑在车上流星般飞过,多么矫健多么潇 洒!这也许是他购物史上破天荒的壮举。但他旋即发现,他整个儿被不安全感包围了:因为此类车被窃者最
18.文章末尾用一句话交代这个故事的来历,并说“此人曾亲采捕”,这样写有何用意? (2 分) 19.对雁奴的反复报警,“大者怒啄”,终致雁奴“不复动”。“大者”的做法及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2 分) 20.从下面语句中找出一对同义词来。(1 分) 秉烛者徐徐逼之,更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 21.根据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写成语。(2 分) ①动计千百 ②屏气潜行 ③秉烛者徐徐逼之 ④将欲及之,则略举烛 2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 分) ①A、令雁奴围而警察( ) B.他是一名警察( ) ②A、于瓦罐中藏烛( ) B.洞房花烛夜( ) 23.用变双音节词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3 分) 略( ) 定( ) 怒( ) 亲( ) 获( ) 捕( ) (四)世俗化的折旧过程 他狠了狠心,买了辆最新型的变速自行车,鲜亮、快捷、轻巧。人骑在车上流星般飞过,多么矫健多么潇 洒!这也许是他购物史上破天荒的壮举。但他旋即发现,他整个儿被不安全感包围了:因为此类车被窃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