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八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淸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滗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 第二部分 题号 第部分 四 五第三部分 得分 得分评分人 第一部分 (1-6题,23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①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韩愈的《马说》中, ”一句描写了千里马不遇 伯乐的悲惨结局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4分) ①台下观众随声应和(),气氛更加浓烈了。 ②她陶醉于心平气和的争论,忘情于智力的角()逐。 ③他 ( zhen zhuo)再三,终于同意了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这本书中,他把对母亲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 B.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突然亮了起来,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C.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D.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市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这些团伙被彻底粉碎了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1 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八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书写。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部分 得分 第 一 部 分 (1—6题,23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①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韩愈的《马说》中,“ , 。”一句描写了千里马不遇 伯乐的悲惨结局。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4 分) ①台下观众随声应.和( ),气氛更加浓烈了。 ②她陶醉于心平气和的争论,忘情于智力的角.( )逐。 ③他 (zhēn zhuó)再三,终于同意了。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这本书中,他把对母亲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 ....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 B.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突然亮了起来,马路豁然开朗 ....,像拓宽了几尺。 C.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 ....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D.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 ....,但在我市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这些团伙被彻底粉碎了。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得分 评分人
①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一一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 正之美 ②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③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 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④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A.②③①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②④③① 5.对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阔雄浑,朗健清逸,笔势舒敛有致 B.采用隶书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尝避浪長 C.用字规范,笔笔交代清楚,笔势劲挺有力。 海岖真會 D.采用行书书体,庄重大气中,又不失灵动气息 6.观察右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 ②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第二部分(722题,共4分) 得分 评分人 、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T8题(6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甲诗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2 ①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 正之美。 ②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③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 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④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5.对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开阔雄浑,朗健清逸,笔势舒敛有致。 B.采用隶书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C.用字规范,笔笔交代清楚,笔势劲挺有力。 D.采用行书书体,庄重大气中,又不失灵动气息 6.观察右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4 分) ①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 8 个字) ②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不超过 30 个字) 第二部分 (7—22题,共47分) 一、阅读下面着两首诗,回答 7~8 题(6 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诗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甲诗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得分 评分人
C.乙诗“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 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乙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 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甲】【乙】诗结尾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 得分评分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4分)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 吕后。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 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 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 【注释】①汉高帝:即刘邦。②太公:汉王刘邦的父亲。吕后:刘邦的妻子。在之前的战争中此 二人被项羽俘获做人质。③洪沟:即鸿沟。④太半:大半。⑤释:放弃。 9.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天亡之时也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乃与汉约 乃入谏(《曹刿论战》) C.引兵解而东归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D.以西为汉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共3分) ①羽患之 ②自遗患也 患遗从 ③汉王从之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2分) 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 C.乙诗“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 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乙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 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甲】【乙】诗结尾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 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9~12 题(14 分) 汉高帝①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 吕后②。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③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 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④,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⑤ 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 【注释】①汉高帝:即刘邦。②太公:汉王刘邦的父亲。吕后:刘邦的妻子。在之前的战争中此 二人被项羽俘获做人质。③洪沟:即鸿沟。④太半:大半。 ⑤释:放弃。 9.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此天亡之.时也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乃.与汉约 乃.入谏(《曹刿论战》) C.引兵解而.东归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D.以.西为汉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共 3 分) ①羽患.之 患: ②自遗.患也 遗: ③汉王从.之 从: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 2 处)(2 分) 羽 乃 与 汉 约 中 分 天 下 割 洪 沟 以 西 为 汉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得分 评分人
①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吕后 译文 ②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 译文 13.从选文来看,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得分评分人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6题(10分)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尷尬 处境—一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 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 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 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 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 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 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 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 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 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 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 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 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 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 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 刻和独特的禀赋
4 ①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吕后。 译文: ②汉有 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 译文: 13.从选文来看,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有哪些?(3 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4~16 题(10 分)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 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 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 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 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 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 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 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 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 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 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 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 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 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 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 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 刻和独特的禀赋。 得分 评分人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 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 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 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 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 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4.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4分) 答 5.请就第③段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过程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答。(3分) 答 16.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 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 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 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答 得分评分人 四、阅读名著《水浒》片段,回答17-18题。(共5分) 那汉提着朴刀,走到面前,唱个大喏,说道:“押司认得小弟么?”宋江道:“足下有些面善。” 那汉道:“可借一步说话。”宋江便和那汉入一条僻静小巷。那汉道:“这个酒店里好说话。”两个上 到酒楼,拣个僻静阁儿里坐下。……宋江道:“兄长是谁?真个有些面熟。小人失忘了。”那汉道
5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 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 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 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 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 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4.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4 分) 答: 15.请就第③段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过程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答。(3 分) 答: 16.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 分)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 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 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 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答: 四、阅读名著《水浒》片段,回答 17—18 题。(共 5 分) 那汉提着朴刀,走到面前,唱个大喏,说道:“押司认得小弟么?”宋江道:“足下有些面善。” 那汉道:“可借一步说话。”宋江便和那汉入一条僻静小巷。那汉道:“这个酒店里好说话。”两个上 到酒楼,拣个僻静阁儿里坐下。……宋江道:“兄长是谁?真个有些面熟。小人失忘了。”那汉道: 得分 评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