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王尽美的家,处在村子的东南角,地主冠山堂家对面的一 个小胡同道里。他们家里自已没有房子,住的是租赁了地主家 的三间东厢屋。‘这房子本来是地主家堆放被烂杂物的地方,非 常矮小,连一般身躯的人都必须低头才能出入,既阴暗,又潮 湿。王尽美家里自已也没有土地,靠租种着地主的几亩山龄薄 地,维持着啼饥号寒的生活。·王尽美出生后四个月,他父亲就 去世了,家中只剥下祖母、母亲和他三口人。两个寡妇守着 个幼儿,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要想挣扎着活下去,那是多 么不容易啊1 王尽美幼年所处的那种环境,:读书本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 的事。但是,他祖母和母亲对他这个独生子异常疼爱。她俩把 全家未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孩子的前途上,殷切地盼望 着这个幼儿长大成人以后,能有所作为,来改变家庭的穷困处 境。所以,他母亲曾想尽了一切办法,要叫儿子读点书,但终 因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办到。后来尽美能够读书,完全是个 偶然的机会。原来在尽美八岁的那年,本村王姓地主见山堂家 召请了一位老先生,准备为其年已九岁的乳名叫祥的孩子设整 启蒙,想寻找一个年龄相当的孩子陪读。尽美的母亲听到这个 意外的消息后,立即托人去说,:愿让尽美去陪读。该地主见尽 美长的聪明伶俐,就满口答应了。 尽美虽然年幼,但贫苦的家境使他懂得,自己的这个学习 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自从到地主家陪读以后,.抓紧时间刻 苦学习,发奋读书。因而学业上进步很快。他的学习成绩,经 常比那个比他大一岁的地主家的孩子,优异得多,以致连那位 老先生也不断称赞他。不到一年,这个地主家的孩子忽然患肚
痛病,医治无效天折了。尽美也就失去了这个读书的机会。第 二年,谋耕堂地主家里,也召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为其乳名叫 春儿的孩子开读,准备找一个孩子来陪读。尽美的母亲在邻人 劝说下,又送儿子到这户地主家去,以便借光读书。事情也真 是凑巧,不到半年,这个地主家的孩子,也患肚痛病暴亡。地 主的孩子明明是患病而死,却硬说是和穷人家的孩子在一起被 “妨”(山东方言,有被克之意)死的。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 侮辱,深深地刺痛了尽美幼小的心灵,他发誓再也不到地主家 去陪读了,在家帮祖母和母亲从事农业劳动。 宁肯失学也不肯再到地主家去当陪读而蒙受侮辱,从这件 小事上,可以看出尽美是一个具有倔强性格和有骨气的孩子。 地主对他的侮辱,启发了他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使他在儿童时 期,就已经孕育了阶级觉悟的萌芽。 失学三年半以后,尽美的母亲又设法把尽美送进了本村设 立的私整学堂,尽美又幸运地得到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由于他 品学兼优,被学校指定为大学长,并免去了他的学费。尽美在 这里学习二年,初小毕业。接着他升入枳沟熊高级小学读书, 两年后毕业。就这样,尽美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勉强读 完了小学。这时他十七岁了,又失学参加了农业劳动。 从十岁到二十岁,尽美先后两次失学在家,参加了六年半 的农业劳动。 十岁的程美,虽然还是一个孩子,可已经尝到了不少人世 间的冷暖。他看到年老体衰的祖母和勒劳善良的母亲,~从早到 晚终年忙忙碌碌,但仍然难以使家庭维持穷苦的生活。于是, 他便自觉地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和忧愁。只要是他力所胜任的 话,不管是地里的还是家里的,他都尽力去于。所以,尽美
很快就学会了地里和家里的一些粗活,成了他母亲的得力助 手。 尽美和他母亲娘儿两个,不管是烈日炎炎的酷着,还是寒 风刺骨的严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干个不停。可是,由于 他们种的是租的地主的士地,流血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不得 不把其中的大部分交到地主家去,剩下来的那一部分粮食和柴 草,几乎无法维持最低的生活。因此,尽美那能吃苦耐劳的母 亲、只好起早贪黑,搞点副业生产。尽美,除干各种农活外, 还要抽空去割草拾粪。这样拚死拚活的干,才能维持住半年糠 菜半年粮的生活。即便是这样一个穷饭碗,也时刻受到因地主 收回土地而生活无着的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 除去按照租细契约,给地主交纳高额租粮外,还必须忍受一些 额外的剥削。例如,每当到了腊月以后,尽美的母亲就要应召 到地主家去帮工,为他们制做欢度春节的食品和衣物。这种毫 无报酬的劳动,往往直到除夕深夜才能结束。可怜的母亲为地 主白白地忙碌了一个月后,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里,颜不得 休息一下,就急忙找出那难得的几斤小麦,娘儿俩个抱起磨棍 连夜磨成面粉,一家人才能吃上顿饺子,算是过了年。至于过 年的新衣,那就根本谈不到了。 儿童时期的王尽美亲限看到,同样是人,地主老财们不劳 而获,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自己家和广大穷苦人民, 终年辛辛苦苦牛马般的劳动,却一年到头得不到温饱。这种不 平等的现象,曾经深深地刺痛了他那幼小的心灵。他常常向他 母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富人家不干活,却吃好的穿好 的,坐享清福:而我们这些穷人家一年到头拚上命干活,却吃 不饱穿不暖?这个世道为什么这样不公平?母亲总是含着眼泪 6
回答他:孩子,这是咱们的“命”不好啊r已经懂事的尽美并 不满意这祥的回答。“命”不好不能换一换吗?他暗暗地下着 换“命”的决心。随着年龄和体力的增长,尽美很快地就成了 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对庄稼地里的话,他样样在行,桩桩出 色。 尽美失学以后,虽然劳动繁忙,负担沉重,家境困苦,但 是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文化学习,一有时间就孜孜不倦地借书 攻读。那时,在农村里书籍非常缺乏。尽美如饥似渴地在周图 的老师、同学、亲友中到处授寻。凡是能找到的书报杂志,他 都设法惜来阅读。刻苦学习,这是尽美从小就养成了的习惯。 因此,他虽然失学了,但他的文化知识却设有荒废,在继续不 断地增长着。所以,他后来才能一下就考取了山东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 由于尽美很爱好文艺,他是本村农民业余剧团里的活跃分 子。每年新春正月,剧团为农民演戏时,尽美时而登台吹小笛 吹唢呐,时而在台下打锣敲梆子,演戏和伴奏都很熟练。 ·尽美既是劳动中的能手,学习上的模范,又是文娱活动的 积极分子,再加上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语言生动诙谐,善 于团结人等优点,所以,他深得同辈青年们的尊敬和爱戴。 些和他年龄相仿的人,闲时都愿和他在一起,追随在他的周 围,以倍任和敬爱的心情,听他讲故事,限他学文化,一起探 讨学问。· ,六年半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使尽美饱尝了地主老财们欺 压和剥削的痛苦滋味,培养了他朴素的阶级觉悟,同劳动人民 形成了血肉般的联系。六年半劳动,也使尽美养成了吃苦耐 劳、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6
王尽美一家,经过辛勤的劳动和省吃俭用,日子略有好 转。但是,受压迫受剥削的贫穷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 的改变。怎么办呢?王尽美在认真地思索着这个问题。 考入省立一师求学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 随耆年龄的增长,王尽美对于自已这种牛马般的生活,越 来越感到难以忍受,他那要求改变这种受剥削受奴役命运的愿 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 束等重要消息,偶而从城市传到了闭塞的北杏村,使王尽美朦 胧地感到,世界和中国都处在急剧的变化中,自己应当进一步 深造,探求真理,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到省府 济南去继续求学。由于他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李氏是一个性 情温良,勒俭朴实的劳动妇女,有了她在家,即使尽美离开 家,他的祖母和母亲也不至于无人照管,这时,在不增加家庭 负担的情况下外出求学,是完全可以的。但当他向母亲提出去 济南求学的要求时,却遭到了他母亲的反对。在那兵慌马乱的 世道,.年纪轻轻的尽美要离开家乡,只身到五、六百里外的地 方去,祖母和母亲都很不放心。尽美为了探求真理,实现其改 变穷人命运的远大抱负,向他母亲进行了反复的展求。母亲见 儿子求学之心如此悬切,最后终于同意了。 一九一八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早上,尽美背起简单的行装, 揣着母亲为他筹得的一点微薄的川资,辞别了两位饱经风霜的 老人和刚结婚不久的妻子,跟随一位去济南经商的同乡,高高 兴兴地奔向济南。 王尽美到济南后,很顺利地考取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