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 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 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 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 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 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 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 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 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三、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 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 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 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 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 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 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 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 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四、无题诗代表作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无题诗代表作——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相见时唯别亦唯,东风无力百范。”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 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 “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 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 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 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 “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 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 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兼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阗始千 1.概括颔联的內容:爱情忠贞。 2.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 表情作用。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 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 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 死”、“成灰”与“方尽”、“始千”两相对 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 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 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2.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 表情作用。 “春蚕” 、 “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 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 、 “蜡流 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 死” 、 “成灰”与“方尽” 、 “始干”两相对 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 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 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 句
颔联:“兼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阗始千 知识积累 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 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例如:拿莲子 的“莲”代替怜爱的“怜”,拿莲藕的 “藕”代替佳偶的“偶”。南朝民歌《七 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 挂相思之思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知识积累 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 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例如:拿莲子 的“莲”代替怜爱的“怜”,拿莲藕的 “藕”代替佳偶的 “偶”。南朝民歌《七 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 挂相思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