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集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积累与运用(29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科技让世博更精彩。英国世博会上的水日晶宫令人炫 )目,巴黎世博会诞生的埃菲 尔铁塔成为永恒,爱知世博会上机器人乐队的音乐令人对未来浮想联(pian)…相信上海世博会将会为人类留下更 多的经典之作。 ①眩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高考失败,小明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3.名著导读(5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小说的主人公 是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 的精神、 意志和 的高贵品质 4.认真阅读下列文字并按要求填空。(3分) 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 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 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非过了这一关,他不能放胆的跑去。 所选语段出自 作品 。所选语段突出了主人公 的性格。 5.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早报讯】受强冷空气影响,昨日,岛城气温骤降至“冰点”,并迎来今年首场降雪。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来到 青岛热电集团召开现场会,听取当前全市供热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 夏耕指岀,根据目前情况,各供热企业要提前点火、烘炉,如果今后几天气温持续走低,将在全市范围内提前供 热,随时把温暖送到干家万户。要对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重点单位要立即进行供热。…….(摘自《青岛早报》2009 年11月3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40字以内) 6.诗文默写(8分)。 (1)《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夭下”,表达不但要攀登泰山极顶,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 是: (2)《石壕吏》中 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 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春望》是杜甫的五律名篇,诗中的 ”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1 朱集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 积累与运用 (29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 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科技让世博更精彩。英国世博会上的水日晶宫令人炫.( )目,巴黎世博会诞生的埃菲 尔铁塔成为永恒,爱知世博会上机器人乐队的音乐令人对未来浮想联(piān)……相信上海世博会将会为人类留下更 多的经典之作。 ①眩___ ②piān___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高考失败,小明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3.名著导读(5 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小说的主人公 是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 的精神、 意志和 的高贵品质。 4.认真阅读下列文字并按要求填空。(3 分) 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 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 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非过了这一关,他不能放胆的跑去。 所选语段出自 作品 。所选语段突出了主人公 的性格。 5.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早报讯】受强冷空气影响,昨日,岛城气温骤降至“冰点”,并迎来今年首场降雪。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来到 青岛热电集团召开现场会,听取当前全市供热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 夏耕指出,根据目前情况,各供热企业要提前点火、烘炉,如果今后几天气温持续走低,将在全市范围内提前供 热,随时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要对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重点单位要立即进行供热。……(摘自《青岛早报》2009 年 11 月 3 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40 字以内) 6.诗文默写(8 分)。 (1)《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不但要攀登泰山极顶,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 是: , 。 (2)《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 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3)《春望》是杜甫的五律名篇,诗中的“ , ”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4)《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5)《长歌行》一诗中所要阐明的人生哲理是: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亠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句 是: (7)《秋词》一诗中诗人一反过去悲秋的老套,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的诗句 (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的诗句 是: 刁.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进行受你尊敬的人物″的问卷调查, 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空白处内容已删除)(5分) 日本15所中学学美国13所中学学生中国22所中学学生2201人 调查对象名次 1303人 051人 名 亲 亲 第二名 第三名 亲 第十名 母亲 十一名 亲 (1)从这份调查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分)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请你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 二、阅读(41分) (一)爱莲说(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浄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2 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4)《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 (5)《长歌行》一诗中所要阐明的人生哲理是: , 。 (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和动荡的声势的诗句 是: , 。 (7) 《 秋 词 》 一 诗 中 诗 人 一 反 过 去 悲 秋 的 老 套 , 热 情 赞 颂 秋 天 的 美 好 的 诗 句 是: , 。 (8)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的诗句 是: , 。 7.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进行“受你尊敬的人物”的问卷调查, 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空白处内容已删除)(5 分) 调查对象名次 日本 15 所中学学 生 1303 人 美国 13 所中学学生 1051 人 中国 22 所中学学生 2201 人 第一名 父亲 父亲 第二名 母亲 第三名 母亲 第十名 母亲 第十一名 父亲 (1) 从这份调查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请你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41 分) (一)爱莲说 ( 14 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 分)
1)、陶后鲜有闻 )(2)、濯清涟而不妖()(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亭亭净植 )(5)、宜乎众矣( (6)、花之君子者也(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1、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 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答: 12、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 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二)草书大王(6分)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日:“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 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 方。⑤诟(gou):责骂。⑥胡:为什么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②使侄录之 ③索笔疾书 ④执所书问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译文: (三)背 影(11分)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9、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11、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 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 分) 答: 12、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 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 分) 答: (二 )草书大王 (6 分)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 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 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________ ②使.侄录之 ________ ③索.笔疾书 ____ __ ④执.所书问曰 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 译文: (三)背 影 (11 分)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 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 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 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 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 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 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 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 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 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 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 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
4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 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 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 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 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 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 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 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 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 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 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 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 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
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 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自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 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 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5、本文共4次描写背影,描写最详细的是哪一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答 16、本文共4次描写作者流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4次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 之泪,第二次是 之泪 第三次是_之泪 第四次是 之泪 17、“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8、“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采用了 怎样的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19、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经历过 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四)《儿子的鱼》(10分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 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 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 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 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 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5 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 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自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 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 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5、本文共 4 次描写背影,描写最详细的是哪一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 分) 答: 。 16、本文共 4 次描写作者流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 4 次流泪的原因。(2 分) 第一次是 之泪, 第二次是 之泪, 第三次是 之泪, 第四次是 之泪 17、“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 18、“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采用了 怎样的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 19、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经历过 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 分) (四)《儿子的鱼》(10 分)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 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 14 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 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 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 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 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