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大规模从事某一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这一情况有助于形成“先发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不可预测的,在很大程度上由历史或偶然因素决 定 在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将会专业化生 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会专业化生产没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 品。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行业优势: 瑞士和泰国的手表行业(图) 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特征的厂商所在的行业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是指竞争程度很高但又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其特征是:市场上有众多厂商, 故市场是“竞争”的,同时各厂商生产不同于其它厂商的差异产品,每个厂商具有一定的“垄 断”地位。 垄断竞争最关键的特征是生产差异产品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的均衡:需求曲线左移且更平坦(图)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产品的贸易将使所有国 家的福利增加 在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厂商的数量及其所生产的差异产品种类与市场规模有关 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要求每个厂商的产品标准化,每种产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从而达到 降低成本的目的。 市场规模大的国家能够容纳的厂商数量多,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也多,而市场规模较小 的国家厂商数量有限,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较少 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同一个行业内,是产业内贸易 行业成本、价格与厂商数量 市场规模扩大导致CC下移(图) 四重叠需求与产业内贸易 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taffan B. Linder)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 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 的,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就越相似,则两国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就 越雄厚,而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会较少 品质介于E到F之间的商品为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图) 第二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距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 Posner)在1961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 的存在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 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创新国就可以向模仿国出口新产品 当其它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以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模仿国的规模经济和廉价的劳动力 使得创新国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导致创新国的出口下降,甚至最后创新国可能从模仿国廉 价进口该产品
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大规模从事某一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这一情况有助于形成“先发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不可预测的,在很大程度上由历史或偶然因素决 定。 在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将会专业化生 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会专业化生产没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 品。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行业优势: 瑞士和泰国的手表行业(图) 三 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特征的厂商所在的行业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是指竞争程度很高但又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其特征是:市场上有众多厂商, 故市场是“竞争”的,同时各厂商生产不同于其它厂商的差异产品,每个厂商具有一定的“垄 断”地位。 垄断竞争最关键的特征是生产差异产品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的均衡:需求曲线左移且更平坦(图)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产品的贸易将使所有国 家的福利增加。 在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厂商的数量及其所生产的差异产品种类与市场规模有关。 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要求每个厂商的产品标准化,每种产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从而达到 降低成本的目的。 市场规模大的国家能够容纳的厂商数量多,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也多,而市场规模较小 的国家厂商数量有限,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较少。 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同一个行业内,是产业内贸易。 行业成本、价格与厂商数量 市场规模扩大导致 CC 下移(图) 四 重叠需求与产业内贸易 1961 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 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 的,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就越相似,则两国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就 越雄厚,而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会较少。 品质介于 E 到 F 之间的商品为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图) 第二节 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一 技术差距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在 1961 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 的存在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 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创新国就可以向模仿国出口新产品。 当其它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以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模仿国的规模经济和廉价的劳动力 使得创新国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导致创新国的出口下降,甚至最后创新国可能从模仿国廉 价进口该产品
创新国与模仿国的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图)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Raymond vernon)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贸易的动态变化。 新产品一般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和标准化,可以使用不熟练的劳动大 规模生产,产品的生产就转移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不发达国家,这一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发 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该产品的 比较优势会在各国之间转移 在产品生命周期演化过程中,产品生产的转移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和成 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变化与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图) 三技术内生与国际技术外溢 将技术作为贸易的内生变量来分析,既研究技术变化的原因,也研究作为生产和贸易结果 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与社会福利的影响。 技术变化有两种源泉:技术“外溢”和革新 本国原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外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本国引进了 外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技术的外溢使本国由比 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 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 第三节新保护贸易理论 凯恩斯主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 J M. keynes,1883-1946),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投资乘数原理:K=4Y/4I=1/(1-c) 对外贸易乘数:Kf=4Y/4NX=l/(1-5) 只有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 的增加量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战略性贸易论 20世纪70年代布朗德( 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 Ball Spencer))提出战略性贸易论 战略性贸易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凭借进口关税、生 产补贴、出口补贴等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利益,并借机掠夺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战略性贸易论简评 本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分享外国垄断企业利润(图) 第四节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 贸易政策概述 贸易政策有两大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 Managed trade)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替代政策 在不同时期,一个国家往往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也往往实
创新国与模仿国的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 (图)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 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贸易的动态变化。 新产品一般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和标准化,可以使用不熟练的劳动大 规模生产,产品的生产就转移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不发达国家,这一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发 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该产品的 比较优势会在各国之间转移。 在产品生命周期演化过程中,产品生产的转移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引入期 、成长期和成 熟期 。 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变化与 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图) 三 技术内生与国际技术外溢 将技术作为贸易的内生变量来分析,既研究技术变化的原因,也研究作为生产和贸易结果 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模式与社会福利的影响。 技术变化有两种源泉 :技术“外溢” 和革新 。 本国原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外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本国引进了 外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技术的外溢 使本国由比 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 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 第三节 新保护贸易理论 一 凯恩斯主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J.M.keynes,1883-1946), 1936 年出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投资乘数原理 : K=⊿Y/⊿I =1/(1-c) 对外贸易乘数 :Kf=⊿Y/⊿NX=1/(1-ξ) 只有贸易出超或国际收支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 入的增加量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二 战略性贸易论 20 世纪 70 年代布朗德(James Brander)和斯潘塞(Ball Spencer)提出战略性贸易论。 战略性贸易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凭借进口关税、生 产补贴、出口补贴等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利益,并借机掠夺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战略性贸易论简评 本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分享外国垄断企业利润 (图) 第四节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 一 贸易政策概述 贸易政策有两大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Managed Trade)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替代政策 在不同时期,一个国家往往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也往往实
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小资料:美国向管理贸易政策的转变 1974年、1978年和1988年,美国三次制定和修订综合贸易法案,开始了其从自由贸易政 策向管理贸易政策的转变。 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法》中修订过的301条款,包括“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 旨在打开贸易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强行提升贸易竞争对手国的贸易政策自由度或改善市 场准入条件 超级301条款”的内容是:(1)从1989年起,指派美国特别贸易代表每年4月30日以前 确定一份美国认为保持很多贸易壁垒的重点国家;(2)制订严格的日程表,对取消这些壁 垒进行谈判;(3)如果谈判不成功,请求削减这些国家的进口来实施报复。 “特别301条款”是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保护美国人的版权、专利、和商标。 二支持自由贸易的理由 自由贸易和福利。假设本国是进口小国,世界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本国征收关税后,将给 本国福利造成净损失。自由贸易政策能够消除关税扭曲增进社会净福利。 自由贸易的竞争效率。由于缺乏高效率国外厂商的竞争,低效率的国内厂商的利润得以提 高,自由贸易能够通过竞争使国内低效率厂商的资源向高效率厂商集中。自由贸易的竞争 效率还体现在为国内厂商提供了学习、模仿和革新的机会。 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防止利益集团控制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能够消除关税扭曲增进社会净福利(图) 三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要求来自那些强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 贸易条件或最优关税论。以石油的最优关税为例说明 国内市场失灵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成本 相反的观点 本章小结 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方面的内部或外部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规模 新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假定 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新保护贸易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和战略性贸易论 贸易政策有两大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第四章国际贸易措施 第一节关税壁垒 、关税壁垒概述 关税( Customs duties, Tariff)是指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 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 早在欧洲古希腊、雅典时代,关税就已出现 关税是通过海关执行的,海关是设立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征收关税的作用 财政关税( revenue tariff) 保护关税( protective tariff)
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小资料: 美国向管理贸易政策的转变 1974 年、1978 年和 1988 年,美国三次制定和修订综合贸易法案,开始了其从自由贸易政 策向管理贸易政策的转变。 美国 1988 年《综合贸易法》中修订过的 301 条款,包括“超级 301 条款”和“特别 301 条款”, 旨在打开贸易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强行提升贸易竞争对手国的贸易政策自由度或改善市 场准入条件。 “超级 301 条款”的内容是:(1)从 1989 年起,指派美国特别贸易代表 每年 4 月 30 日以前 确定一份美国认为保持很多贸易壁垒的重点国家;(2)制订严格的日程表,对取消这些壁 垒进行谈判;(3)如果谈判不成功,请求削减这些国家的进口来实施报复。 “特别 301 条款”是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保护美国人的版权、专利、和商标。 二 支持自由贸易的理由 自由贸易和福利。假设本国是进口小国, 世界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本国征收关税后,将给 本国福利造成净损失。自由贸易政策能够消除关税扭曲增进社会净福利。 自由贸易的竞争效率 。由于缺乏高效率国外厂商的竞争,低效率的国内厂商的利润得以提 高 ,自由贸易能够通过竞争使国内低效率厂商的资源向高效率厂商集中。自由贸易的竞争 效率还体现在为国内厂商提供了学习、模仿和革新的机会。 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防止利益集团控制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能够消除关税扭曲增进社会净福利(图) 三 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要求来自那些强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 贸易条件或最优关税论 。以石油的最优关税为例说明。 国内市场失灵论 。劳动力市场 、资本市场 、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成本 。 相反的观点。 本章小结 新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假定下,规模 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方面的内部或外部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 新保护贸易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和战略性贸易论 。 贸易政策有两大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第四章 国际贸易措施 第一节 关税壁垒 一、关税壁垒概述 关税(Customs Duties; Tariff)是指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 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种税收。 早在欧洲古希腊、雅典时代,关税就已出现 关税是通过海关执行的,海关是设立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征收关税的作用 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 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
关税的主要种类 进口关税( Import Duties 进口附加税( mport Surtaxes 出口关税( Export Duties) 二、进口关税( mport Duties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正常关税( Normal Tariff) 进口税通常可分为 最惠国税: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 商品 普通税:普通税适用于与该国没有签订这种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 最惠国税率比普通税率低,二者税率差幅往往很大。 进口关税的主要种类 普通税率 最惠国税率 特惠税 普惠制税率 普通税率 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 税率征税。 普通税率通常为一国税则中的最高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1~5倍,少数商品甚至高达10 倍、20倍 目前仅有个别国家对极少数(一般是非建交)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这种税率,大多数只是 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 最惠国税率 最惠国税率是一种优惠税率,往往和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相关。 最惠国税率是互惠的且比普通税率低,有时甚至差别很大 不过,最惠国税率并非是最低税率 特惠税 特惠税( preferential duties)又称优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 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使用特惠税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与受惠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 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税率一般低于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 特惠税最早开始于宗主国与其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贸易 普惠制税率 定义:是普遍优惠制(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的简称,是发达国家给予发 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 种关税优惠制度,税率一般比最惠国税率低约三分之 目的:通过给惠国对受惠国的受惠商品给予减、免关税优惠待遇,使发展中的受惠国增加 出口收益,促进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非歧视性、非互惠性 普惠制方案 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 普遍性是指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关税优惠待 非歧视性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
关税的主要种类 进口关税(Import Duties) 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es) 出口关税(Export Duties) 二、进口关税(Import Duties)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正常关税(Normal Tariff) 进口税通常可分为 最惠国税: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 商品 普通税:普通税适用于与该国没有签订这种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 最惠国税率比普通税率低,二者税率差幅往往很大。 进口关税的主要种类 普通税率 最惠国税率 特惠税 普惠制税率 普通税率 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 税率征税。 普通税率通常为一国税则中的最高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 1~5 倍,少数商品甚至高达 10 倍、20 倍。 目前仅有个别国家对极少数(一般是非建交)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这种税率,大多数只是 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 最惠国税率 最惠国税率是一种优惠税率,往往和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相关。 最惠国税率是互惠的且比普通税率低,有时甚至差别很大。 不过,最惠国税率并非是最低税率。 特惠税 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又称优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 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使用特惠税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与受惠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 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税率一般低于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 特惠税最早开始于宗主国与其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贸易。 普惠制税率 定义:是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的简称,是发达国家给予发 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 种关税优惠制度,税率一般比最惠国税率低约三分之一。 目的:通过给惠国对受惠国的受惠商品给予减、免关税优惠待遇,使发展中的受惠国增加 出口收益,促进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非歧视性、非互惠性 普惠制方案 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 普遍性是指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关税优惠待 遇。 非歧视性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
非互惠性即非对等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作出特殊的关税减让而不要 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对等待遇 普惠制方案 给惠国为实施普惠制而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法体现在普惠制方案之中。 目前全世界共有16个普惠制方案 内容:给惠产品范围、受惠国家和地区、关税削减幅度、保护措施、原产地规则、给惠方 案有效期 给惠产品范围 般而言,农产品的给惠商品较少,工业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只有列入普惠制方案的给惠商 品清单,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 些敏感性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以及某些皮制品、石油制品等常被排除在给惠商 品之外或受到一定限额的限制 受惠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能否成为普惠制方案的受惠国是由给惠国单方面确定的 各给惠国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不同的标准要求,限制受惠国家和地区的 范围 例如,美国就曾以我国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为由拒绝把普惠制待遇给予我国的出口产 给惠商品的关税削减幅度 给惠商品的减税幅度取决于最惠国税率与普惠制税率之间的差额, 普惠制减税幅度=最惠国税率一普惠制税率 并且减税幅度与给惠商品的敏感度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农产品减税幅度小,工业品减税幅度大,甚至免税。 保护措施 各给惠国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均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制定 了程度不同的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例外条款、预定限额及毕业条款三个方面 1所谓例外条款 escape clause 2所谓预定限额 prior limitation 3所谓毕业条款 graduation clause 原产地规则 (rules of origin) 原产地规则是衡量受惠国出口产品能否享受给惠国给予减免关税待遇的标准。 原产地规则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原产地标准 直接运输规则 书面证明书 原产地规则的内容 所谓原产地标准( origincriteria),是指只有完全由受惠国生产或制造的产品,或者进口原料 或部件在受惠国经过实质性改变而成为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商品,才能作为受惠国的原产品 享受普惠制待遇 所谓直接运输规则( rule of direct consignment),是指受惠国原产品必须从出口受惠国直接 运至进口给惠国。 所谓书面证明书( documentary evidence),是指受惠国必须向给惠国提供由出口受惠国政府 授权的签证机构签发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表格A),作为享受普惠制减兔关税优惠待遇的 有效凭证。 (6)普惠制的有效期
非互惠性即非对等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作出特殊的关税减让而不要 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对等待遇。 普惠制方案 给惠国为实施普惠制而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法体现在普惠制方案之中 。 目前全世界共有 16 个普惠制方案 。 内容:给惠产品范围、受惠国家和地区、关税削减幅度、保护措施、原产地规则、给惠方 案有效期 给惠产品范围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给惠商品较少,工业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只有列入普惠制方案的给惠商 品清单,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 一些敏感性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以及某些皮制品、石油制品等常被排除在给惠商 品之外或受到一定限额的限制。 受惠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能否成为普惠制方案的受惠国是由给惠国单方面确定的。 各给惠国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不同的标准要求,限制受惠国家和地区的 范围。 例如,美国就曾以我国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为由拒绝把普惠制待遇给予我国的出口产品。 给惠商品的关税削减幅度 给惠商品的减税幅度取决于最惠国税率与普惠制税率之间的差额, 普惠制减税幅度=最惠国税率-普惠制税率, 并且减税幅度与给惠商品的敏感度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农产品减税幅度小,工业品减税幅度大,甚至免税。 保护措施 各给惠国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均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制定 了程度不同的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例外条款、预定限额及毕业条款三个方面。 1 .所谓例外条款 escape clause 2 .所谓预定限额 prior limitation 3 .所谓毕业条款 graduation clause 原产地规则 (rules of origin) 原产地规则是衡量受惠国出口产品能否享受给惠国给予减免关税待遇的标准。 原产地规则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原产地标准 直接运输规则 书面证明书 原产地规则的内容 所谓原产地标准(origincriteria),是指只有完全由受惠国生产或制造的产品,或者进口原料 或部件在受惠国经过实质性改变而成为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商品,才能作为受惠国的原产品 享受普惠制待遇。 所谓直接运输规则(rule of direct consignment),是指受惠国原产品必须从出口受惠国直接 运至进口给惠国。 所谓书面证明书(documentary evidence),是指受惠国必须向给惠国提供由出口受惠国政府 授权的签证机构签发的普惠制原产地证书(表格 A),作为享受普惠制减免关税优惠待遇的 有效凭证。 (6)普惠制的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