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贸易 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 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国际贸易转向缓慢发展甚至停滞 第三阶段:国际贸易恢复发展并进入黄金期 四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新发展 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自由贸易为主流,保护贸易仍然广泛存在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电子数据交换成为主流的贸易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 Foreign Trade)指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区别与联系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国境与关境 总贸易体系( General Trade)指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专门贸易体系( Special Trade指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三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或对外贸易值( Value of Foreign Trade),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 国对外贸易总值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差额( Balance of trade)及该指标的作用
上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贸易 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 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国际贸易转向缓慢发展甚至停滞 第三阶段:国际贸易恢复发展并进入黄金期 四 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新发展 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自由贸易为主流,保护贸易仍然广泛存在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电子数据交换成为主流的贸易方式 第二节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一、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活动。 区别与联系 二、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国境与关境 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指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指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三 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或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 一国对外贸易总值。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及该指标的作用
国际贸易额概念专指世界各国以FOB价格(俗称离岸价)计算的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对外贸易量( 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货物贸易额,是出口货量 与进口货量之和 出口货量的计算方法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货物出口总 额。 进口货量相应地则以进口价格指数去除货物进口总额 四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指用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 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则表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表示贸 易条件恶化。 注意:单单考察贸易条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为什么?)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 中的地位,通常用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六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 表示各洲、各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 对外贸易地理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2007年我国前十位贸易伙伴 七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oreign Trade Dependency),也称对外贸易指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 外贸易总额(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可细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反映了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八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 Visible trade)也称货物贸易,指那些有形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无形贸易( Invisible trade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 也称劳务贸易或服务贸易 无形贸易的进出口不须要经过海关手续 九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 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而没有第三国参与的交换活动 其中生产国是直接出口,消费国是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 (Indirect Trade)指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 国来说是间接进口,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Entrepot Trade 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在香港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额概念专指世界各国以 FOB 价格(俗称离岸价)计算的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货物贸易额,是出口货量 与进口货量之和 。 出口货量的计算方法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货物出口总 额。 进口货量相应地则以进口价格指数去除货物进口总额。 四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指用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 贸易条件指数大于 100,则表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表示贸 易条件恶化。 注意:单单考察贸易条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为什么?) 五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 中的地位,通常用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六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 表示各洲、各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 示。 对外贸易地理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 。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2007 年我国前十位贸易伙伴 七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 Trade Dependency),也称对外贸易指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 外贸易总额(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可细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 贸易依存度反映了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八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也称货物贸易,指那些有形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 也称劳务贸易或服务贸易。 无形贸易的进出口不须要经过海关手续 九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而没有第三国参与的交换活动。 其中生产国是直接出口,消费国是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 国来说是间接进口,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 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在香港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我国对外贸易概况 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三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和稳步发展阶段 四以WTO规则为基础改革外贸体制 1995年至2008年中国关税总水平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的对外开放 207年国家政策调整的范围:出口退税、出口征税、加工贸易和减免税 本章小结 国际贸易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一节供给、需求与贸易 封闭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供求与剩余(图) 需求规律是指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图2-1中的需求曲线D反映了需求规律 供给规律是指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图2-1中的供给曲线S反映了供给规律 如图2-1中的E点便处于均衡状态,Pe就是均衡价格,Qe就是均衡供求量,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开放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确定(图) 开放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生产同一种商品。 如图2-2a,本国封闭均衡价格为Pe,封闭均衡供求量为Qe,当本国市场价格低于Pe时, 本国市场上对该商品存在超额需求 如图2-2c,外国封闭均衡价格为Pe,封闭均衡供求量为Qfe,当外国市场价格高于Pf时, 外国市场上对该商品存在超额供给。 本国封闭均衡价格为Pe高于外国封闭均衡价格为Pfe 在图2-2b中,曲线Dm反映的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 曲线Sx反映的是外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出口供给 在图2-2b中,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曲线Dm和出口供给曲线Sx相交点Ew,决定 了国际市场进出口交换均衡价格Pwe 均衡进口量和出口量Qwe,满足如下条件: Qfc-Qfp 贸易的福利效应 及利益分配(图)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概况 一 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二 试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 三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和稳步发展阶段 四 以 WTO 规则为基础改革外贸体制 1995 年至 2008 年中国关税总水平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的对外开放 2007 年国家政策调整的范围:出口退税、出口征税、加工贸易和减免税 本章小结 国际贸易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一节 供给、需求与贸易 一 封闭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供求与剩余(图) 需求规律是指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图 2-1 中的需求曲线 D 反映了需求规律。 供给规律是指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图 2-1 中的供给曲线 S 反映了供给规律。 如图 2-1 中的 E 点便处于均衡状态,Pe 就是均衡价格,Qe 就是均衡供求量。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开放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确定(图) 二 开放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 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生产同一种商品。 如图 2-2a,本国封闭均衡价格为 Pe,封闭均衡供求量为 Qe,当本国市场价格低于 Pe 时, 本国市场上对该商品存在超额需求。 如图 2-2c,外国封闭均衡价格为 Pfe,封闭均衡供求量为 Qfe,当外国市场价格高于 Pfe 时, 外国市场上对该商品存在超额供给。 本国封闭均衡价格为 Pe 高于外国封闭均衡价格为 Pfe。 在图 2-2b 中,曲线 Dm 反映的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 曲线 Sx 反映的是外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出口供给 在图 2-2b 中,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曲线 Dm 和出口供给曲线 Sx 相交点 Ew,决定 了国际市场进出口交换均衡价格 Pwe。 均衡进口量和出口量 Qwe,满足如下条件: Qwe = Qc — Qp = Qfc — Qfp 贸易的福利效应 及利益分配(图)
三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 贸易后,本国消费者增加了该商品消费,消费者剩余扩大到ab+c+d区域,新增消费者剩 余a+b+d区域 贸易后,本国生产者面临着外国同行的低价格竞争,生产收缩,生产者剩余缩小至e区域 损失生产者剩余a区域 本国消费者剩余的增加(a+b+d)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a相抵后,本国国民净贸易福利增加 (b+d)。 外国国民净贸易福利增加m。 四贸易利益的分配 参见图2-3b,本国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本国国内均衡价格与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e-Pwe), 外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外国国内均衡价格和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we-Pfe) 由于 (Pe-Pwe)>(Pwe-Pfe) 则有 (btd)>m 贸易后本国净贸易利得多于外国贸易净利得。 图2-3b显示,本国进口需求曲线Dm较为陡峭(价格弹性较小),外国出口供给曲线Sx较 为平缓(价格弹性较大),由此决定贸易后本国价格变动幅度大于外国价格变动幅度。 贸易利得在两国间的分配最终取决于两国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一国国内供给 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越小,该国的贸易曲线(进口需求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就越陡峭 贸易后国内价格变动幅度就越大,贸易利得就越多:反之则反之 本节小结 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4个基本命题 贸易原因 贸易模式 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 优势 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 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 斯密的政策主张及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二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 比较优势理论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成本。 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 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三 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 贸易后,本国消费者增加了该商品消费,消费者剩余扩大到 a+b+c+d 区域,新增消费者剩 余 a+b+d 区域。 贸易后,本国生产者面临着外国同行的低价格竞争,生产收缩,生产者剩余缩小至 e 区域, 损失生产者剩余 a 区域。 本国消费者剩余的增加(a+b+d)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 a 相抵后,本国国民净贸易福利增加 (b+d)。 外国国民净贸易福利增加 m。 四 贸易利益的分配 参见图 2-3b,本国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本国国内均衡价格与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e-Pwe), 外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外国国内均衡价格和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we-Pfe) 由于 (Pe-Pwe)>(Pwe-Pfe) 则有 (b+d)> m 贸易后本国净贸易利得多于外国贸易净利得。 图 2-3b 显示,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Dm 较为陡峭(价格弹性较小),外国出口供给曲线 Sx 较 为平缓(价格弹性较大),由此决定贸易后本国价格变动幅度大于外国价格变动幅度。 贸易利得在两国间的分配最终取决于两国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一国国内供给 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越小,该国的贸易曲线(进口需求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就越陡峭, 贸易后国内价格变动幅度就越大,贸易利得就越多;反之则反之。 本节小结 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 4 个基本命题 贸易原因 贸易模式 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一 绝对优势理论 1776 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 优势。 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 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 。 斯密的政策主张及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二 比较优势理论 1817 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 比较优势理论。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成本。 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 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贸易的基础不再局限于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或相对优势。以英国和葡萄牙为例 三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劳动看作唯一的生产要素:静态分析方法;短期利益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等 第三节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的假定(2×2×1模型) 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市场完全竞争。 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X产品和Y产品。 每个国家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国内是同质的且是自由流动的,在两国间是不 能流动的,两国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令RX表示本国X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即生产一单位X产品的劳动投入;RY表示本国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即生产一单位Y产品的劳动投入。 PX和PY分别表示本国两种产品的价格;WX和WY分别表示本国两种产品的单位时间工 资率;为简便起见,X和Y同时也表示本国两种产品的产量 L表示本国的全部资源,即劳动总供给,LX和LY分别表示本国劳动在两种产品上的分配 令标有“*”号的变量表示相应的外国变量。任意假定本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 该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RX/RY RX*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本国和外国(图)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本国全部资源既定且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 品Y的产量,X和Y产品的生产存在着替代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这种替代关系 X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LX=RXX:Y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LY=RYY;当本国全部劳动 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由于L=LX+LY,则有 L=RX.X+RY LY 或:Y=LRY一(RX/RY)X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RX/RY表示的是X产品的机会成本 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要放弃掉的Y产品的产量,这一放弃掉的 产量正好是RXRY。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意味着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 单位Ⅹ产品所放弃的Y产品产量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 是自由流动的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Y*L*/RY*-RX*/RY*)X* 图2-4b表示的是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RX/RY<RX*/RY*,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比 本国的较为陡峭 三封闭条件下的国内相对价格 本国X产品的单位时间工资率:WX=1/RXPX 本国Y产品的单位时间工资率:WY=1/RYPY
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贸易的基础不再局限于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或相对优势。以英国和葡萄牙为例。 三 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劳动看作唯一的生产要素 ;静态分析方法 ;短期利益 ;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等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一 李嘉图模型的假定 ( 2×2×1 模型) 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市场完全竞争。 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X 产品和 Y 产品 。 每个国家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国内是同质的且是自由流动的,在两国间是不 能流动的,两国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令 RX 表示本国 X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即生产一单位 X 产品的劳动投入;RY 表示本国 Y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即生产一单位 Y 产品的劳动投入。 PX 和 PY 分别表示本国两种产品的价格;WX 和 WY 分别表示本国两种产品的单位时间工 资率;为简便起见,X 和 Y 同时也表示本国两种产品的产量; L 表示本国的全部资源,即劳动总供给,LX 和 LY 分别表示本国劳动在两种产品上的分配。 令标有“*”号的变量表示相应的外国变量。任意假定本国 X 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 该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RX/RY < RX*/RY*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本国和外国(图) 二 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本国全部资源既定且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多生产一单位 X 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 品 Y 的产量,X 和 Y 产品的生产存在着替代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这种替代关系。 X 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 LX = RX·X;Y 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 LY =RY·Y;当本国全部劳动 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由于 L=LX + LY ,则有: L= RX·X + RY·LY 或:Y=L/ RY —(RX/RY)·X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RX/RY 表示的是 X 产品的机会成本。 X 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单位 X 产品所要放弃掉的 Y 产品的产量,这一放弃掉的 产量正好是 RX/RY。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意味着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 单位 X 产品所放弃的 Y 产品产量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 是自由流动的。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Y*=L*/ RY* -RX*/RY*)·X* 图 2-4b 表示的是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 RX/RY < RX*/RY*,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比 本国的较为陡峭。 三 封闭条件下的国内相对价格 本国 X 产品的单位时间工资率:WX = 1/ RX ·PX 本国 Y 产品的单位时间工资率: WY = 1/ RY ·PY